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新闻】“应急科普 融合创新”分论坛举办

【新闻】“应急科普 融合创新”分论坛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8-22 17:47

近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应急科普专委会承办,上海诚唐文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应急科普融合创新”分论坛举办在线上举办,得到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支持。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科普部袁丽慧处长与应急科普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张英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在线观看人数达数百人次,线上线下积极互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活动邀请科技部、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陕西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的16名专家学者分别就国家科普规划、社会治理、应急科普研究与实践、应急科普作品创作等主题作线上发言。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原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二级巡视员邱成利通过解读《“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对应急科普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与对策。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念指出,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应急科普对于提升公众的应急技能和素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应急科普需要不断提升应急科普技术,融入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不断加强应急科普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应急科普的质量和水平,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上海诚唐文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敬围绕“运营创新在应急科普场馆的实践和思考”,分享了其在应急科普领域的创新经验,并从运营维度创新、平台运营功能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等角度,总结了集团在打造应急科普场馆时的体系创新。集团作为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城市安全教育研究所的合作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跨界融合优势,秉持运营前置理念,从市场化及文旅角度考虑项目可持续性,运用数字科技创新成果,拓展多元化的共享协作平台,助力应急科普与多业态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获取信息便利,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和变革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在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中,科普新媒体传播也同样活跃,极大地拓展了科普的渠道。就如何针对科普受众的特点提供受欢迎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和形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许建东介绍了他的科普团队对以B站用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用户群体特点的分析,即具备较高的基础知识教育背景,年纪轻、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在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和选择偏好的基础上,许建东和他的科普团队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和发布了系列火山知识防灾减灾科普短视频,上线一年以来总观看量超500万,单部视频最高观看量达127万,交流互动也超过5000次,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陕西省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副处长徐海军介绍了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在现有科普宣传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主要抓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对各类安全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建设科普知识资源库,方便随时调用;二是对西安市应急管理专家库专家进行筛选,挑选能说清、能讲透的专家,组建科普专家资源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科普内容;三是建立热心公益宣传的媒体资源库,利用户外大屏、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插播、网络推送等多种媒介手段,在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统一发送安全提醒信息,及时提醒群众防灾避险。

陕西省地震局研究员袁志祥强调,只有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明晰防灾减灾教育的主体责任,理清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路,才能真正意义上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通过不懈努力,提升整个民族抵御灾害的能力。

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月巧指出,家庭是受各种灾害影响的主要社会基本单位,在灾前储备应急物资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灾害对家庭带来不利影响。她介绍了关于家庭备灾的几点思考,并通过分析、调查,提出了家庭配备防灾包的建议。

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王荷兰专门针对火灾求生,详细讲解了躲火避烟的火灾求生总原则,以及初起火灾的示警与处置、楼道逃生、固守待援和外墙逃生四种火灾求生方法。

重庆市地震局主任郭欣谈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率提升,农村大量青年人入住城市,农村房屋抗震能力低、留守民众的地震知识匮乏等是导致地震对农村破坏大的主要原因。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董思萌博士从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作品成稿的心得与思考,展示了部分漫画、油画、马克笔、小视频作品,通过多途径制作地质灾害科学防灾减灾的科普作品,希望能以点连成线,最终连成面,确立人对自然的科学认知。

山东省地震局工程师权腾龙表示,在大应急和综合减灾的背景下,应急科普宣传作品趋向成熟。从宣传作品的“单向奔赴”到宣传产品和受众群体的“双向奔赴”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应急科普的常态化研学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研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即:校外有意组织、集体线下活动、亲身体验实践。在此特点和规律下结合应急科普领域相关内容,打造必修课程,树立品牌课程,谋划特色课程。课程设计的核心应围绕“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应急避险能力、锻炼自救互救技能”三点规划。

山东省地震局工程师魏玮以山东省地震局为例,介绍了他们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融媒体作品,着重分析了应急科普文创产品研发的思路和实践经历。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孙强作了“融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作品创作的策略”的报告,就融媒体时代应急科普作品创作的原则与策略与科普同行作了分享与交流。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黄辅琼认为,地震属于科学问题,地震预报涉及社会学问题,防震减灾事业属于科技服务社会的问题,因此需要全民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与各级政府相配合,以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加强专业机构与地方政府及公众的联系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破解矛盾。当前,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依旧还很欠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还不是很通畅,科普教育依然存在难度。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许冲先介绍了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势与地震、降雨两大类自然事件的主要触发因素;然后通过一些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了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的普及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最后为大家介绍了《汛期知识与应急避险》绘本的制作过程与主要内容。

会议最后,张英研究员作点评并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是应急科普理论研究与成果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专家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面向未来,希望通过应急科普专委会这一平台,汇聚智力,协同创新,重点做好以下方面:一是传播科技进展,给人民以希望;二是辟谣解释误区,救人民于水火;三是关注落后地区,关注易损脆弱性;四是注重公众参与,增加公众获得感。

今后,应急科普专委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与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推进应急科普理论研究与作品创作,不断满足公众需求。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