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数字时代科普图书的界定分类及统计研究概况(上)
《科普研究》 马俊锋 高宏斌 2017-12-18 20:29
科普图书是科普的传统形式之一,优秀的科普图书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晚清至当下100多年的时间里,科普图书作为中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报刊一起支撑着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普图书在科普工作中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其在科普工作中与报刊“二分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普图书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凭其独特之处和功能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普图书的主要形态就是把深奥复杂枯燥难懂的科技内容,转化为浅显简单通俗趣味的文字作品呈现给读者,这也是许多其他形态科普资源创作开发的重要基础[1]。
科普图书是科普的传统形式之一,优秀的科普图书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晚清至当下100多年的时间里,科普图书作为中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报刊一起支撑着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普图书在科普工作中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其在科普工作中与报刊“二分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近些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发展迅速,在出版种类、数量、质量、销售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相应的科普图书统计与研究工作没有跟上,虽然科技部每年都对科普图书进行统计,但统计方法并没有与当下的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化资源相结合,仍然自下而上进行申报,而且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也没有详细的图书书目。
学界对科普图书具体有哪些、内容分布情况如何、作者有哪些人、市场反应怎么样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甚至连统一的分类标准都没有。这不利于准确把握科普图书整体出版情况及实际的市场反应。目前关于科普图书的研究成果虽然非常多,但大多集中在创作及出版方面,很少针对科普图书的概念、范畴、分类标准及科普图书统计等展开论述。
本文拟对科普图书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和廓清,结合计算机技术尝试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类方法,并对目前科普图书的出版及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了解科普图书的整体状况,进而对科普图书进行有效地统计、分析、研究,以便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推动科普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1 科普图书的界定
什么是“科普图书”?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学界仍有很多争议。
中国科普研究所在2002年的《中国科普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科普图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之类;广义的科普图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各类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以及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性图书。”[2]117
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年度科普统计调查时给出的定义是:“指以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在新闻出版机构登记、有正式刊号的科技类图书。”[3] 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部对科普图书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前者除自然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外,还将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人文社科类图书及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性图书都纳入了科普图书的范畴,后者则仅将科普图书限定为以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的科技类图书,与前者所说的狭义的科普图书基本相同。
众所周知,科普图书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科学性和通俗性[2]117。科普图书的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没有科学性和通俗性的图书,不能称之为科普图书。 结合上述两个定义和科普图书的特点可以明确,所谓科普图书即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以普通大众或非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为形式,以普及为目的的图书。
根据科普图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凡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个条件的图书即可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科普图书的范畴就变得模糊不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观点,如中医养生、大众哲学、工业技术、投资收藏等门类中的一些图书是否应归入科普,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普图书中有些类别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或延展性。
就交叉性来说,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军事、科学与经济等交叉学科方面的通俗读物可以归入科普的范畴,但科学与艺术中科学占多少比重才能归入科普是不明确的。
以科幻小说为例,科幻小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但与科学小品或纯粹科学知识的通俗介绍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完全以表现科学为主要目的,而主观上大多是借科学来表现艺术,只是在客观上-能起到普及科学的作用。·一部科幻小说中是科学多一些还是艺术多一些,很不易判断。就延展性来说,用极浅显的语言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的书籍明显属于科普图书的范畴,而稍显专业的科技书籍,如针对摄影爱好者或天文爱好者的一些专业书籍同样可以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但针对爱好者的书籍与专业书籍之间的界线也是不明确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属于科普图书增加了难度。
从上述部分科普图书的特点可以看出,科普图书的范畴是具有弹性的、可变化的,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其范畴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依据标准如何变化,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普及科学为目的而出版的图书都可以归入科普图书的范畴,一般不存在争议。
2 数字资源中科普图书的分类与提取
科普图书涉及众多学科,分布较为复杂,因此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的分类方法主要有:简单分类方法,即分为知识类和实用技术类两个大类;按读者对象分,分为高级科普、中级科普、一般科普、启蒙科普,或者分为幼儿科普、青少年科普、成人科普;按行业分,分为公交科普、国防科普、医药卫生科普、农业科普等;按创作类别分,分为科普小品、科普诗歌、科普美术、科幻小说等[2]122。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按内容、对象、学科、行业、体裁、类别或者形态等进行分类,但无论哪种分类,都不能很好地契合科普图书的范畴。比如一本以儿童为对象的天文科普图书和一本以天文爱好者为对象的介绍天文知识的科技图书虽然同属天文类,但其科普形式却有较大差异,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则稍显专业,因此在科普图书分类中将之归为一类有些不太合适。
结合科普图书的既有分类和科普图书范畴的弹性特点,笔者认为可根据科普图书科普功能的强弱进行分类。所谓科普功能即图书的出版是否以科普为目的、内容是否科学、形式是否通俗易懂等。如果一本图书完全符合科普图书的定义,即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通俗易懂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普及科学为目的,就可以说该图书的科普功能很强,如针对大众的科普读物;如果一本图书是以自然科学为内容,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浅显,但并非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而是针对部分行业人员,那该图书的科普功能就相对弱一些,如针对某些行业人员的技术读本。
按照科普图书科普功能的强弱可将之分为核心科普图书、一般科普图书和泛科普图书。核心科普图书指的是明确以普通大众为阅读对象,以普及为目的,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的书籍,即在内容、目的、对象、形式四个方面均能满足科普图书的要求,该类科普图书一般不存在争议,如以婴儿、少儿、青少年、中老年人、孕妇等为对象介绍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等。一般科普图书指以普及为目的,采用浅显易懂的形式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但并非以普通大众为对象,而是以特定职业人群为阅读对象的图书,如书名中明显含有问答、读本、一本通等科普形式的工业、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等。泛科普图书指具有科学的内容,但在形式方面稍显专业,在对象上更为狭窄(如以特定行业人群为对象)的图书,以及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通俗类读物,如含有科学加军事、科学加艺术、科学加经济等内容的通俗读物。
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核心科普图书、一般科普图书和泛科普图书之间是一种围绕科普图书定义而形成的层级关系(见图1)。核心科普图书在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这四个方面紧密契合科普图书的定义,是科普图书中最核心的部分。一般科普图书在内容、目的、形式方面属于科普图书的范畴,但是以特定职业人员为对象,基本符合科普图书的定义,是科普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泛科普图书则是科普图书中稍有争议的部分,判断该部分图书是否属于科普图书主要取决于对科普图书界定的严格与宽泛。因此泛科普图书是科普图书中较具弹性的部分。
图1 科普图书分类
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图书、一般科普图书、泛科普图书,其初衷主要是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的科普图书进行提取、统计及分类。下面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馆藏数字图书资源中的科普图书为例进行说明。国图是目前世界上中文藏书最多、每年新出版中文图书收藏与利用率最高的图书馆,同时也是图书资源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国图主要采用中图分类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即将所有图书分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三个大类,在三个大类之下再按专业进行细分,如A类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类为哲学,C类为社会总论,D类为政治、法律,E类为军事,F类为经济,Q类为生物科学,R类为医药卫生等。科普类图书零散地、不均衡地分布在这些图书类别中,如E军事类中科技在军事中的运用及武器装备方面的图书、J艺术类中关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介绍、I文学类中的科学故事、R医药卫生类中关于家庭保健的图书、S农业科学中关于农作物种植及农业技术的图书等,都属于科普图书。国图对每册图书进行编目时有书号、定价、书名、作者、译者、丛书名、出版单位、页码、出版年、一般性附注内容、款目要素、论题复分、形式复分等多达43条编目信息,这些编目中包含了图书的书名、内容(“一般性附注内容”中图书的内容提要)、对象(“形式复分”中的少儿读物、青年读物、中老年人读物等)、形式(分类号中的-49类)等相关信息。因此,完全可以从上述编目信息中判断出一本图书是否属于科普图书,这为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国图的馆藏资源中分类提取科普图书提供了可能。
以E类为例(见图2),在军事类的书目信息中有许多与科普相关的关键词,如正题名中的“图说、百科、兵器、战舰”、一般性附注中的“必读、注音版、图文版、科普书”、摘要中的“浅显平易、图文并茂”、款目要素中的“武器、枪械、手枪、轰炸机”、形式复分中的“青少年读物、儿童读物、普及读物、通俗读物”等。如果一条书目含有“兵器”“青少年读物”两个关键词,那么该书一定属于科普图书。以这些关键词为识别标准可从国图的书目数据库中提取出相应的科普图书。如果一条书目中含有“兵器”“图文并茂”“军事史”等词,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该书是关于兵器史的通俗性读物,属于科学加历史的内容,因此即可将之归入第三类科普——泛科普的范畴。
图2 E(军事)类书目信息样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00.
[2]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08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6.
—— 未完待续 ——
来源:《科普研究》 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