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难得的坚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陈芳烈 2018-05-15 11:52

20世纪80年代曾听一位朋友说起,有一位科普作家因家居极窄,盛夏时常在路灯下写作,很是感动。恐怕,这便是卞毓麟留给我的最早印象了。可以说,对于他我是未曾谋面而先入心的。

卞毓麟

与毓麟先生认识后,虽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相遇,却有很多共同语言。当然说的无非是科普创作和出版,所谓三句不离本行。特别是后来有几次编书的合作,更使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在科普写作上,他特别重视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涉此常常是斟字酌句,从不轻易下笔。我与他都曾参与《科学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陈建礼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一书的编写。他坚持史料查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的认真态度令我印象深刻。心想,这种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可能是他在长期从事科研工作锻炼而成的,着实难能可贵。

毓麟先生的优秀品质,还表现在他对科学文化始终不渝的坚守上。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兢兢业业致力于天文科研30余年,并将个人的爱好与向社会传承科学文化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98年底,他不仅实现了向科技出版领域的华丽转身,策划了“哲人石”、“嫦娥书系”等一批科学文化巨著,而且在科普创作上也越发炉火纯青,推出了《追星》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作品。

毓麟先生是率先倡导“科学与人文交融”科普创作理念的作家之一。他始终坚持以高尚的情趣、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的道理,使人们在阅读中步入科学的桃源而乐不思返。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便是一部全面展示他创作理念的力作。在这部作品里,他熔天文科技、历史和宗教传奇于一炉,巧妙地把许多有价值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围绕“追星”这样一条主线串接起来,达到珠联璧合、互相辉映的效果。严密的逻辑、诗化的语言,更显露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

其实,《追星》一书的出版,其影响力早已超过其文字所涉及的内容。它已引起人们对世俗“追星”概念的重新思考。《追星》在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仰望星空,把目光投向那浩瀚无比的苍穹,去探索隐藏在那里的无穷奥秘。虽然,与五光十色的舞台相比,科学的求索之路显得有些落寞,但它却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成就自己的辉煌。《追星》告诉我们,科学的星空无比壮美,它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去为之献身的人生舞台。

我想,一部科普作品,在给人以知识的同时,如果还能引起人们的诸多联想和思考,激发起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应该是我们科普创作所应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卞毓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如今,毓麟先生头上已经有诸多光环,并已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科学之星。但在我们的眼里,他依然还是那个始终面带微笑,不事张扬的学者、作者。他不为各种诱惑所吸引,继续在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日复一日地在他熟悉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我想,在喧闹中心如止水,这也是身为学者型科普作家的卞毓麟的不同凡响之处。

据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推出记录卞毓麟编辑生涯的自传体著作《编辑路上的风景》,收录在由吴道弘先生为编委会主任、诸多出版家历时10年共同创作的“书林守望”丛书之中。在那本书里,我们将会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作为出版家的卞毓麟对科学文化传承的坚守。

作为卞毓麟在出版业的同行,我正翘首以待。

2017年10月4日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