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李霖灿笔下的丽江

李霖灿笔下的丽江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金涛 2017-02-24 12:21

抗战期间,地处边陲的云南成了躲避日寇、举家逃难的首选之地,内地的莘莘学子也随学校纷纷南迁来到昆明。

这个年代发生的种种变故,对于许多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话说当年“杭州西湖艺专”迁往昆明,在湘西,西湖艺专的师生与来自北平的“北平艺专”师生汇合,于是组成“国立艺专”。

到达昆明后,原“西湖艺专”的学生李霖灿奉校长滕固之命到丽江去调查边疆艺术,他去了一趟丽江回到昆明,讲了自已的感受,打动了原“北平艺专”的高材生李晨岚,自愿结伴而行。李晨岚当时的画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可以卖画赚钱,生活不成问题。于是靠李晨岚卖画筹集一笔钱,李霖灿和李晨岚以“国立艺专”丽江工作站的名义深入到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开始了他们一生难忘的丽江文化之旅。

昆明当时有一本综合性周刊,名为《今日评论》,主编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与李霖灿是师生关系,对他们深入丽江纳西族的举动极表赞赏,《今日评论》陆续刊登李霖灿或者他与李晨岚共同署名的散文,看来与沈从文有很大关系。

从此,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玉龙雪山、泸沽湖和神奇的东巴文化开始从封闭中传播开来,向世人撩开了她的神秘面纱,而这一功劳,当推李霖灿、李晨岚莫属。不仅如此,也是在沈从文先生指导鼓励下,李霖灿潜心纳西民族文化,经过4年不懈努力,深入纳西族的生活,终于对纳西东巴文化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代表性论著有《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麽些经典译注九种》和《麽些研究论文集》等(“麽些”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前我国史书对纳西族的通称),李霖灿因研究纳西文化而获得“麽些先生”的雅号。

李霖灿自1941年始在国立中央博物馆工作,1984年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职务上退休,毕生从事艺术史研究,并在台湾大学、台湾师大等校任教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其著作有《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名画研究》、《山水画技法、苔点之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他曾这样总结自已的一生:“前半生玉龙看雪,后半生故宫观画”,可见他十分看重青年时代丽江的生活与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今日评论》陆续刊登李霖灿或他与李晨岚共同署名的散文,这些70年前的作品,经过邢克全、周良沛两位先生不辞辛劳的发掘,终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纳入“旧版书序”结集出版,书名为《雪山•碧湖•喇嘛寺》。书很薄,却很有份量,收录6篇散文,一篇《金沙江情歌》跋,另附:情歌三十二首。

编者认为:“李先生笔下的丽江、中甸,从上世纪初起,近百年来,中国人、外国人,写它们的不能说少,谁写得最好,排名次,不是咱的事。从读者、编辑乃至选家的角度看,他无疑是写得很有个性、有色彩,作品写得很禁读的一位。”这个评价极为中肯。我以为,李霖灿的散文,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其一是作者是以美术家的眼光和对色彩的特别敏感,来描绘他眼中美不胜收的边陲风景:

如写雪山下盛开杜鹃花:“玉龙雪山的花岂是一日所能说得尽。然而杜鹃确是雪山奇观之一,开得成团块的像是牡丹,开得细碎的像是漫天的小星,红的不愧映山红的名称,简直是五月的石榴,粉紫浅红的那一种最美丽像一笼绛纱,白的是玉洁冰清,花也会开出这种清凉的颜色…这一些都是人间花园中的奇观,现在却漫漫然开满了雪山,似乎想和白雪争夺玉龙,所以启兄说:所谓玉龙雪山是:半山白雪,半山杜鹃。”

又如写金沙江的沿途风景:“由石鼓沿着金沙江北上,便是一路在玉龙雪山的西山麓行…因为江水的本身实在富于变化,沿着金沙江上走,哪怕随便一个转折处便都有一番新的情趣。江面在某一个转折处忽然放阔,于是水光淼茫全然是大江浩浩的气概。有时滩转水急忽然一列石壁矗插江底,便岸然是小赤壁的意味。石壁上时常挂着一条条的瀑布,飞涛溅雪垂叠而下。崖头上常密密层层地长满了杂树。我们虽然是于十二月间来到,但江边极温暖,所以那些团团的崖树都正有最美丽的秋色。郁然苍翠的丛树中,忽然现出一团团的红叶,配着下面的绿流白沙,真有美女簪花之妙。”

又如写雪山之美:“…玉龙雪山的变化实在太多。平常它像白银,也有白银的光耀,但有时又像一块白玉,分明也有白玉那种温柔滋润的抚摸感觉。在阳光某一角度下,绿雪绿得特别娇艳,像是长夏的萤光,也有萤光的闪烁。而在傍晚的时候又最好看,因为这时云也变成了红霞,雪也变成了红霞,又因为玉龙过高直要等到大地黑暗了两个钟头以后,这些晚霞才渐渐退色。”

这类例子,俯拾即是。

如果说李霖灿的散文,前一个特色是它浓郁的美学价值,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则是它的历史价值。由于时空的不可代替, 20世纪30、40年代的丽江,不论是玉龙雪山、泸沽湖和喇嘛庙,也不论纳西人的生活场景,与今天游人眼中所见已是物换星移、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从李霖灿的散文中记述的永宁土司大总管阿云山在泸沽湖中兴建的海中宫阙,以及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洛克博士与他们相遇,就不难想见这些文字的史料价值了。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