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的科技史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金涛 2017-02-24 12:28
近日收到台湾老友张之杰发来的伊妹儿,得知他的著作《画说科学》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简体字版,很是为他高兴。张之杰著作等身,又是著名科普作家、出版家,曾经担任锦绣出版公司的总编辑,经他之手出的书不知多少,但是这本《画说科学》在大陆出版,他感到特别高兴。他为简体版写的序,就以《“登陸”的喜悅》为题,坦言接到百花文艺出版社来函的欣喜,“我出版過的书,加上少儿读物应有四十多种,但沒有一本畅销,也沒有一本‘登陆’。收到郭女士的信不禁喜出望外……”又说:“台湾市场狹小,阅读人口有限,拙作能让更多人看到,哪有不同意之理!”
《画说科学》繁体字版是台湾风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出版的,之杰兄曾赠送于我,使我先睹为快。
本书的副标题是“科学与美术的邂逅”,非常清晰地点明作者是从一个前人很少涉及的独特视角,由中国传统画作入手,考察或澄清中国科学史上一些疑难问题,正如台湾学者洪万生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他从传统画作、科技古籍插图、考古工艺成品以及古代建筑素描入手,而掌握了‘美术史与科学史的交集’之意义。”因而“得以看到一般史家(包括科学史家)所不及的面向,从而开拓出一个结合科学史与艺术史的跨领域的学问。”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由中国传统画作入手去探索古代科技史,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画家应注重写实,才有可能像录相机一样无意中存留了古代的若干信息。据学者们研究发现,中国宋、元之际画风改变,从元朝起,文人画注重内心世界感受而忽略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世俗事物绝无可能,因此从古代绘画去印证历史,也要考虑绘画创作的年代和画家的风格了。
书中的《为李约瑟补充一点点》,是对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煌煌大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机械工程学》卷所收的一幅元代佚名水磨图提出质疑,恰是从传统画为切入点,探索古代科技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李约瑟选用元人画的水磨图,是王祯的《农书》(1313年出版)中的一幅插图(现藏辽宁省立博物馆,称“山溪水磨图” ),李约瑟认为,这是首次“从传统绘像方式描述水磨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磨图绘。
作者查阅了我国大量古代绘画,发现这个“首次”要往上推移,比元代早得多。最有名的是传世五代(907-960)名作《闸口盘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比王祯的《农书》早三、四百年,图中表现的是卧式水轮驱动的水磨。难能可贵的是,这幅画不但详尽表现了水磨的机械装置,还展现了整座官营磨坊的各种工序和劳作的民工,以及官员、仆役等众生相,是一幅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风俗画。相形之下,元人画的水磨图既非写实,水磨机械既模糊又存在细节错误,质量差多了。
作者又陆续“发现”若干幅画有水磨的古代绘画作品:如五台山岩山寺东壁水磨图壁画,作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年代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北宋大画家郭熙的《关山春雪图》,作于1072年……无不早于王祯的《农书》,由此对李约瑟的结论进行了纠正:“他为一幅不适合作为附图的绘画,写下不切合中国美术史发展实情的图说。”
《画说科学》还收入很多有趣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如从东西方绘画技法的差异谈中国科技插图的缺欠,徐文长的绘画成就与心理疾病,古代绘画中的域外动物,含羞草何时传入中国等等,限于篇幅,恕不赘述。作者自称“业余研究科学史”,固是自谦之词,但从本书收入文章可以看出,他写的科学史,如同一篇篇生动的散文,写质疑也写思考,写困惑也写探索经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同于学院派的繁琐考证,这是很大的特色。
顺便说一句,百花文艺出版社已将该书更名为《古画中的科学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