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另类视角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张田勘 2017-02-24 19:44
今天,健康和长寿不仅成为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重要追求和理想。在书店里随意浏览,介绍健康、长寿和抗病知识的书占据了科技类书籍的大半壁江山,甚至蔓延到社科类的柜台。例如《不生病的智慧》、《不生病的活法》、《细节决定长寿》、《不活100岁,那是你的错》等等。
健康的幻想
其实,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既不现实又不可能的。日本东京医科牙科大学教授藤田纮一郎的《原始人健康法》便对今天人们关于健康、疾病和长寿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不同视角。其中之一便是,健康只是一种幻想。他提出这种健康观的理由在于,人的健康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没有100%健康的人。
日本在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上是脱亚入欧的,在健康的观念上也是如此。由于福利条件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年一度的体检享受。但是,只要体检后检查数据稍有异常,人们就会很惊慌和忧虑。而为了让体检数值恢复正常,人们就不惜钱财,求医问药。
但无数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很多人确实是带病生存的。“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和被广为人们接受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因此,如果按照东方医学的观念,就不要用药物与疾病作战,而是努力使原来患有的疾病或潜藏的疾病不发作。只要提高自然治愈能力就能达到这一目标。
其实,在藤田纮一郎之前,也有人对疾病和健康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视角稍有不同。他们的观点在前半部分与藤田纮一郎的相似,认为疾病和健康都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没有永远健康的人,也没有永远不患病的人。而且,人在一生中相当多的时间都是带病生存,因此,健康只是一种幻想。也因此,其后半部分的理念是,如果你处于疾病之中,要理解和感谢疾病。因为,只有经历疾病的折磨,才会让你刻骨铭心地记住疾病带给你的痛苦,并因此全面地认识生命和疾病。
例如,从疾病当中获得人生全面和深刻体验的有史铁生,他把体验转化为《病中碎笔》一书。他的最大体验是,一步步地懂得满足,生活从来就布满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即使是患者的亲人和家属,也可以从疾病这样的“坏事”当中获得有益的体验。如周国平为他的患了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而只活了一岁半的妞妞写了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该书被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选为学生的参考书目之一。
与自然共存
从东方古老的典籍中,如古埃及的文献和古巴比伦帝国时代的黏土板上,可以获知古人的疾病观,即疾病是神施与的惩罚,或者是一种魔法。因而健康观带有精神的因素。但是,随着西方实验科学的发展,人们慢慢知道了疾病的原因。
例如,古罗马的盖伦晚年写下了《论人体各部器官功能》的论文,因而其“疾病是身体发生了故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再后来,由于发现了各种致病微生物,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为科学。因而在治疗疾病时有了更多的科学方法,如青霉素的发明让人类可以抗御许多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这无疑是现代医学的巨大成就。
然而,人们似乎忘却了东方医学,尤其是在中国流传下来的医学观。表现为两点:一是,人与自然是一体或共存的;二是,人与疾病是一体的或共存的。正是由于忘掉了这种东方医学的观念,让日本人现在产生了另外的健康危机。
日本进行了消灭所有细菌的生活方式让感染导致死亡的现象在日本成为历史,但这种做法也为今天的日本带来了烦恼。今天的日本成为世界上最洁净的国家,日本人甚至产生了“洁净嗜好症”。人们用的各种物品都是消过毒的,在日本不仅是厕所用品,甚至连圆珠笔也使用抗菌材料。由于没有适宜的病原菌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反而造成了国民的免疫力低下,因而日本人很容易患原虫和大肠菌引发的疾病。
例如,1996年夏天,埼玉县越生町发生了鼠隐孢子虫引起的集体疾病。后来,该町的1.38万余人中,有9000人出现了腹痛腹泻的症状,发病率达65%。而让世界为之不解的是,大肠菌0-157不断地在日本各地引起集体性发病。藤田纮一郎认为,过分的洁净让日本人容易患这样的病。对比之下,他在印尼的布鲁岛行医和调查时发现,当地的孩子显然比日本的孩子健康,皮肤黝黑光滑,很少有人患哮喘或花粉症,而日本孩子却常患这样的病。原因在于,布鲁岛的孩子不仅全面接触自然,而且体内都带有寄生虫。
藤田纮一郎把布鲁岛孩子的血清带回日本检测,发现感染了寄生虫的孩子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值(免疫球蛋白E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升高,是人免疫抵抗力增强的一种标志。所以,布鲁岛的孩子很少患哮喘、花粉症和过敏性皮炎等。
这些情况说明,人需要与自然全面接触,不能因为有致病菌和寄生虫等就封闭自己或把微生物、寄生虫全部赶尽杀绝,因为它们是增强我们自身免疫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拆除现代人“家畜化”的围栏
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是,住在清洁干净的屋子内,一尘不染,吃经过消毒的食物,喝消过毒的纯净水,使用抗菌处理的物品。然而,这一切正如人们圈养家畜一样,人类是把自己“家畜化”了。这样的后果正如被圈养起来的动物,迟早会得病。
动物园的调查发现,在动物园长大的大猩猩即使聚集在一起也不互相打招呼。有一些甚至害怕对方,和对方在一起就患胃溃疡。于是,藤田纮一郎在书中援引曾任过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的河合雅雄先生的话说:“现代的日本社会家庭小型化,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而且总是待在家里。大猩猩和这些孩子一样,它们的生态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互介入对方的内心,并且彼此都很冷淡,因此他们孤独、寂寞。这样长大的孩子,性格上都有一些古怪。看到大猩猩,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让孩子置身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并在其中相互学习对于培养正常的生活方式是何等重要。”
其实,这样的圈养在中国的城市比日本要严重得多,也就不仅造成机体抵抗力的低下,容易患生理性疾病,同时也造成人们的心灵病态,产生种种心理疾病。而且,这样的“家畜化”不仅发生于孩子,今天的成年人也心甘情愿地“家畜化”。
人类自我“家畜化”的最大的恶果当然是对于健康的破坏,并造成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其中,两类现象是重点。其一,由于工业和药学的进步,人类虚弱到稍感不适就无法忍受,于是“家畜化”造成感性和热情的萎缩;其二,造成遗传的衰弱,因为自然淘汰不起作用,人类在遗传上越来越衰弱。
所以,藤田纮一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打破人类的“自我家畜化”,保持人与自然一体的做法,如此才会有健康。而且,即使人有病后,也要提倡和做到与疾病共存,就像与自然共存一样。然而,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相当多的人的医疗理念是,对疾病的治疗是彻底消灭疾病,如癌症。然而,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更多的正常细胞,反而促使病人更早死亡。也因此,抑制癌细胞,以及带癌或带病生存,或与疾病共存应当成为今天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理念。欣慰的是,相当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和价值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