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在有星星的夜晚与好书相伴——2008年科学图书印象

在有星星的夜晚与好书相伴——2008年科学图书印象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吴 燕 2017-02-24 19:24

几天前,当我坐在桌前准备对即将过去的一年中的科学书写点什么的时候,电视上正在播出的一条新闻让我暂时离开了键盘。这条新闻说的是,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发现了碳酸盐,这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出现又增加了可能性。移居火星大概可以算是人类浪漫梦想中最为浪漫的一个,只是想想眼前就已经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热烈的画面了。

在这样的时候谈论一个有关崩溃的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过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杞人忧天或无必要,未雨绸缪却实在要得。我要说的是一本名叫《崩溃》(上海译文版)的书,当回首2008年的科学书,这本书无疑是不可遗漏的。《崩溃》一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一位地理学教授,由他撰写的《枪炮、钢铁、病菌》几年前曾被译介到中国,好评如潮。而在《崩溃》中,他一以贯之地以一位地理学者的眼光采探讨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人类社会是如何走向崩溃的?在一个“崩溃”成为社会流行语的时代,《崩溃》可以让我们不那么急于说出“崩溃”二字,而能停下片刻想一想崩溃是如何发生的。一个人的思。考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还有人在思考,所有的故事就都还有希望。

说到思考,就不得不提到欧文·金格里奇的《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三联书店版)。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天体运行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它真的是一部“无人读过的书”吗?揣着这些问题,该书作者走遍世界各地,搜集了《天体运行论》的各种版本以及围绕《天体运行论》展开的种种证据,从而完成了这部极具特色的书。在爱书人扎堆儿的豆瓣网上找到一个十分有趣的评论,摘录如下:“支撑着我看到头的是这位老金哥最初那个看上去简单得匪夷所思的理由:他要推翻这是一本‘无人读过的书’的愚蠢判断。一辈子搭上了。成了偏门专家。好样的。”该评论有一个巨长的标题谓之“我们这一辈子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是不是真的应该找点东西去追就算很难就算很无趣也要坚持到底?”

金老爷子为了一个问题而追遍千山万水,此举看来比他的书更加吸引人。不过,钟情于问题与破解问题的不只是金老爷子。2008年,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史蒂文·夏平与西蒙·谢弗合著的一部《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上海人民社版)被翻译引进,该书的二位作者同样热爱追问。一连串“在近代科学中看似不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惹得“南腔”晓原兄和“北调”兵叔十分兴奋,老哥儿俩一南一北对谈甚欢,并一致认为该书“‘是建构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一次实际演练’,而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练。”

与《利维坦与空气泵》所持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相比,《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北大社版)一书所体现的科学观则显得有些过气,刘华杰曾评价此书为“基于低版本科学观的意气说教”。早在1999年曾被刘华杰列入其主持的“科学争鸣译丛”(江西教育社版),但终未能如愿。时隔近十年后,此书终于易社出版,也算为此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华杰老师在关于《高级迷信》的书评文章中这样写道:“并非因为此书写得如何好,更不是因为我赞同它的观点,我才想引进这部书并在这里介绍这部书。事实上,我几乎完全不赞同它的观点和它傲慢而肤浅的论证方式。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一部文献在科学文化争论的历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级迷信》及之后两年发生的‘索克尔诈文’事件,如火上浇油,把西方的‘科学大战’演绎得十分热闹。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持久论战到现在也没有分出胜负。这场大争论让旁观者目击了文化人的执著和自信,在个别方面也让人们有机会了解科学家所描绘的‘美丽的新世界’,以及所谓的‘知识社会’体上是什么样子。”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可谓旷日持久,而有关科学与人文的思考也一直是“科学文化人”们的学术兴趣之一。“科学文化人”近年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上述提到的江晓原、刘兵、刘华杰正是其中的资深人士。继2007年以一套“火蝴蝶文丛”(科学社版)集体亮相之后,2008年,他们又再度携手带来了一套“当代大学读本丛书”(上海交大社版)丛书选取学科经典文献并辅以导读性文字,分别从不同角度引领读者去观察和理解科学以及与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脉络。这套丛书目前已出版5种,包括《科学传播读本》(刘华杰)、《科学史读本》(钮卫星、江晓原)、《性别与科学读本》(章梅芳、刘兵)、《技术哲学经典读本》(吴国盛)和《艺术与科学读本》(戴吾三、刘兵)。其中,《性别与科学读本》是我个人最为感兴趣的一种,因为正是从这本书,我从一个科学“窄面条”变成了“宽面条”。

“科学文化人”的工作,还有一本书值得一提:田松的《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上海交大社版)。“一个弱小民族,当文化冲突来临的时候,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了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作者赴丽江考察,阅读了大量东巴经典,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以这些研究为支撑,去试图理解纳西族的宇宙观、自然观与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透过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文明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至此,该书已不再仅仅是对文化冲突的思考,而引向对于“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的追问,即“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类文明似乎是个太大的问题,但是当人们被一路裹挟着走到文明的转折点时,每个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态度都可能成为决定人类未来的关键一票。

匆忙之间,2008在人们的期盼中来了,又即将逝去。回首一年来的科学图书,可圈可点的当然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种。在科学家传记方面,《爱因斯坦年谱》(上海科教社版)和《费曼手札》(湖南科技社版)是极有特色的两部:前者逐年介绍这位伟大科学家的300篇最重要的出版物,将它们纳入爱因斯坦的生活、科学和世界历史的情境之中,为了解爱因斯坦的才智和人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后者系费曼的女儿米雪··费曼所编,透过书中所辑费曼的415封书信,一个原就活色生香的费曼无疑更令人着迷。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的《自达尔文以来》和《熊猫的拇指》(海南社版),爱德华·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北京理工大学社),安娜·帕福德的《植物的故事》(三联书店),苏珊·格尔菲尔德的《人脑之谜》(上海科技社版)等书,或为重出经典,或为首度引进,分别从不同侧面展演着生命世界的精彩。《一星一世界》(上海人民社版)出自美国畅销书作家达娃·索贝尔之手,它讲述的是我们眼中的行星世界。再一次地,我们的话题将被引向头顶的天空。纷乱的世界、海啸了的经济、忙碌的人生,假如还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那其中一定有面对好书的惊喜二面对美丽的感动,而在有星星的夜晚与好书相伴也将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时光了吧。

相关图书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