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普书真好玩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钱秀中 2017-02-24 20:19
虽然科普读物有许多衡量标准,但“趣味性”却是国内外科普读物作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甚至被认为是科普创作的命根子。如今,走进书店的科普图书区,你会发现现在的科普书不再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么刻板,文字也不再充满说教味。科普书的品种更多,内容更有趣,文字的可读性更强。在装帧设计上也更时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充满趣味的科普图书,这从书名上就可见一斑。例如,广西科技出版社的《怎样把仓鼠变成化石》,书中没有回答人类生存有什么意义与奥秘这样重大的问题,却告诉你怎么测量脑袋的重量,书里也找不到另一个星系是否有生命的答案,不过却可以给出生物体死后变成化石的一箩筐妙方。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们是外星人的后代吗?》则作出了一些外星人来临地球后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的假设。外星人创造了人类,是为了让人类成为神的奴仆?这些谜一样的线索背后隐藏着我们祖先的真相。花城出版社的《女人为什么爱猿猴》则搜集了有关类人猿研究方面的最新资料,介绍了包括简·古道尔、戴安·福茜和碧露蒂·高地卡斯这三位女专家在内的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金刚》等20世纪影响最大的影片和小说,对有关类人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详尽的分析,使该书成为一本既有科学依据又富于幻想的科普读物。从内容上来看,科普的题材越来越贴近生活中一些我们不太注意到的角落。例如,中国纺织出版社的《左撇子的神奇世界》揭示左撇子的奥秘,介绍左撇子的特点、起源、左撇子名人、如何教育左撇子、左手用品及世界各国左撇子的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左撇子形态,并探讨运动左肢活化右脑的方法。这些书名都试图用新奇的视角、独特的思维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值得关注的是,在近年的科普书中,数学题材的图书逐渐增多。例如科学出版社的“好玩的数学”系列丛书。在该社的“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系列”中有一本名为《啊哈!原来如此》的图书,这个书名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让人忍不住想拿起来翻一翻。这本由美国著名趣味数学大师伽德纳撰写的书,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讲清楚了让人十分头疼的数学问题和逻辑问题。新蕾出版社的“数学小子系列丛书”则将绘本与科普结合起来,曾在我国台湾地区掀起过“看绘本,学数学”的风潮,成为最受欢迎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儿童(4—8岁)的数学趣味学习用书。该丛书虽涉及数与量、几何、统计分类等广阔的数学概念,却深入浅出、轻松易懂,在儿童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将广阔的数学天地与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印度式数学I——开启数学捷径的入门手册》则告诉我们,美国大量的IT从业人员来自印度,而这一切皆得益于印度独特的数学教育法。印度教学法改变的不仅是数学成绩,更是孩子的逻辑思维方式,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站在不一样的起点上。除此之外,以数学为开发题材的产品还有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世界杰出学生都在读的数学书(双色)》、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别莱利曼系列趣味几何学》、《别莱利曼系列趣味代数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