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普作家群体特征解读(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吴琦来、樊春丽 2017-08-16 18:17
3、讨论: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特征的弱项改善思路
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特征中,学历、科学知识及其对科学的认识、文化素养以及气质特征方面均呈现正面的、积极的样态,而在获取科技信息、创作技能、传播渠道以及社会与经济地位方面,呈现出比较负面的结果。按照创新扩散理论的观点,科普作家群体的这些弱项特征显然会影响优秀科普作品的产出,我们很有必要重视。
下面,针对弱项特征,讨论其主要成因及其改善思路。
第一前沿科技信息获取渠道和获取能力问题。
准确全面的前沿科技信息获取渠道有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以及与科学家的直接交流这几种。而目前我国科普作家年龄偏高,本调查显示50岁以上者占近50%,他们成长在科技发展严重受阻的年代,前沿科技信息传播渠道长期缺乏,大多数人难以拥有通畅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获取能力,且难以对获取信息保持强烈意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并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文献查询、阅读、梳理及批判能力。因此,科普作家队伍的这一短板有着历史的原因。
而从“果壳”编著的《谣言粉碎机》、《过日子要有科技含量》等图书来看,新一代作家在前沿科技信息的获取上已经有了新的意识和能力。“果壳”的多数作者都是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不少文章不仅传播了前沿信息,还附上大量的文献资料(老一辈科普作家的作品中也曾有过)。虽然并非科普读物都需要附文献,但这种形式的作品(再次)出现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多样性,也预示着新一代科普作家的能力和意识。而且这种形式在大众读物中出现,有利于传播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
可见,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似乎不必太悲观,只要新一代科普作家不断涌现,信息获取问题将迎刃而解。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演化为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传播参与问题。
第二科学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传统传播渠道如报刊和书籍,在传播我国原创科普作品方面的担当日趋弱小。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快速推陈出新,除老年人群以外的大多数人群接受信息的机会不断增加,渠道和形式不断多样化。因此科学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日常化需求很显著,亟需形成既便于公众利用又能激发作家创作热情的传播运行机制。
近几年,科普类的网站、博客和手机APP等的数量增加极快,例如根据我们初步调查,苹果系统中科普APP及含科普内容的APP,2014年10月有1000余个,而2015年12月竟逾万个。但大多停留在尝试性使用阶段而不够完善。作品内容的科学性把关、作者的价值回报等问题,妨碍了科普作家的深度参与和对公众的传播。
根据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认为,所谓良好传播渠道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功能和两方面资源:作品内容的科学性把关功能、读者的互动参与功能和作者的利益回报功能;挖掘、提升以及变换传播形式的技术支持资源和经费来源。这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推进的工作。
第三我国科普作家的创作技能、艺术高度问题。
虽然主要是文字创作,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题材和不同传播环境,仍需细致研究和不断训练,尤其要研究如何使之适应新媒体环境。这也是调研中作家们的认识。
罗杰斯在《创新扩散理论》里提到创新的命名问题,认为一定要以用户为导向才不会因为命名而妨碍创新的扩散[7]219-220。放在科普创作中说,就是要从读者、观众的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创作方式、技巧和创作的艺术性,否则将妨碍科普作品的认可和传播。
根据访谈调研结果,本文建议学习“鲁艺”作家培训班,开设有品牌效应的科普作家培训班。所谓“鲁艺”即鲁迅文学院,其培训班可谓一种探讨性学习模式。20多年前,莫言、迟子建、余华、严歌苓、刘震云等当年的青年作家都曾是其学员,若干年后他们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文坛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在当今受众需求多样化,新媒体手段不断衍生,而科普原创还处于洼地的环境下,很有必要组织探讨性学习模式的高端科普创作培训班,以造就一批科普创作的引领者。现有中科院和上海科普作协的培训班是区域性的,并分别针对退休人员和未从事过写作的大学生。
第四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符合早期采纳者身份,对后来者不具吸引力的问题。
不少学者也指出过从事科普工作的尴尬处境。一方面,相对于科学研究、科学家,科普、科普作家长期以来担着“从属”地位的社会“名分”;另一方面,随着科普报刊及书籍出版发行的减少,我国科普作家的声音不断减弱,高士其、叶永烈等明星科普作家家喻户晓的年代仿佛已经很遥远。
最近20年来科研经费飞速增加,科学家的个人收入也不断提高,但科普创作的收入极其低微,与作家的付出难以成比例。毫无疑问,如此大环境不利于新一代科普作家产生,并可能妨碍和破坏作家的创作持续性,最终伤害整个科普作家队伍的成长。前文2.6节中也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经济回报与创作热情、意愿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并根据本课题组的深度访谈成果,整理出两项建议:科普作家资格认证和科普“造星”活动。
前者为根据作家的既有成就评定并授予科普作家证书的方法。证书可以成为读者选读作品、网络或纸质出版、录用稿件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作为作家获取报酬的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并根据证书等级发放基本生活费。目前,科普作家协会成员中,未发表过或很少发表科普作品的人为数不少。这是因为一些地方科普作协为了增强声势,动员从事与科学传播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入。其意图是好的,但对科普作家的社会声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也不利于真正的科普作家获得应有的物质与精神的回报。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纳者是谨慎的成功者,是观念的领导者,如果我们作家群体不是由具有如此特质的成员组成,又何以拥有罗杰斯所描述的社会经济地位呢?
而科普“造星”活动将催生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和科普作品,为科学传播造声势,并有可能从中诞生出影响广泛的明星科普作家、明星科普创作团队和一流作品,从而提高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认知与认可度。而这些都将合力推动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进而为新一代科普作家的孵化创建温床。
本研究探讨了早期采纳者的特征框架,并将其试用于科普作家研究,发现了我们的弱点;但科普作家的分布极其分散,给本研究带来了诸多难题,也留下了很多课题;下一步需要更精细化的研究,为“提升科普内容有效供给”[10]提供参考。
—— —— —— 完 —— —— ——
参考文献:
[7]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0]人民网.中国科协:科普“十三五”七大重点工作明确[EB/OL].(2016-03-31)[2016-04-03].http://scitech.people. com.cn/n1/2016/0331/c1007-28240534.htm l20160401.
来源:《科普研究》2016年第5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