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上)

【理论】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上)

科普研究 尹松涛、徐飞 2017-08-23 10:04

回顾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美国科幻电影史和科学技术史,美国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物种造成威胁。

在这样的语境下,美国科幻影片逐渐衍生出一个独特的亚类型——生态主题科幻片,它以特有的形式和视角观察,并展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讨论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表达出对科技已经或即将引发危机的担忧,折射出对科学理性及人性的恐惧、忧患和理性思考。对生态主题的科幻电影进行哲学反思和理性分析,或许能对科技进步如何与生态安全形成默契和统一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1 美国生态类科幻电影的主题概览

近年来,美国生态主题科幻影片紧跟科技脉搏,生动展现了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幻想,让观众获得新鲜刺激的审美体验。同时,科幻电影通过诗话的艺术形式揭示了异化的人性和科技进程,从某种角度呈现了现代科技发展危机的启示录。此类科幻影片的聚焦主题有地球末日的预言、生化科技危机、科技发展憧憬未来家园等等。

1.1 预言地球末日

回顾人类史,对人类造成最大威胁的因素除了战争和大规模瘟疫以外,主要是自然灾难。科技对人类具有深远影响,在科幻电影中经常被设定为人类面对灾难的“救命稻草”。然而,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却经常戏剧化地设定了危机基调——末日、灾难,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难表现出令人窒息的恐惧和忧虑,最终锁定了末日危机的主题。影片中,地球自然环境一度恶化,资源极度匮乏、灾难频发,最终地球面临毁灭。这一切表明,人类有限的科技实力相对自然界无限的力量相差太远,人类远不能胜天。

此类影片代表作有:1998年的《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被译为《末日救地球》,影片讲述了弗吉尼亚里奇蒙天文实验室偶然发现了一颗面积相当于纽约市的彗星,按照其运行轨道计算,一年后便会撞毁地球。为了拯救地球,美俄决定联合制造“弥塞亚”号飞船登陆彗星,用核弹炸毁彗星或使其偏离运行轨道从拯救地球。计划失败后又采取了“方舟”计划,建立一处庇护所,存放各种植物种子、动物和少数人类精英,以便将来重建家园。

1995年的《未来水世界》(Water World),影片讲述了2500年,南北极冰层融化,地球表面汪洋一片……

2004年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影片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

此类科幻影片呈现了基于人类与身俱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同时还有人与自然发生的复调式的关系。此类电影投入高昂制作成本,采用高科技制作技术,用直观、戏剧化、高度仿真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手法刻画出多重自然灾难爆发导致的世界末日,产生了强烈视觉冲击,激发人类对世界末日的恐惧,让人们通过观影能够生动地感受到科技日益进步的人类在认识自然、挥霍自然资源,甚至企图控制自然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只是地球上一种稍微特别的生命存在而已。我们无法征服自然,在自然面前,只有掌握并顺应自然规律,人类才有未来,否则就会加速末日的到来。

1.2 展现伦理危机

随着生物学快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迅速交融,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日益深刻,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在20世纪后期聚焦到细胞、激素、基因、变异、克隆、生物工程等与生化危机相关主题。伴随着生物科学的进步,人类对揭开生命奥秘充满信心,甚至产生了控制生命的欲望。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屡遭遇不可逾越的困难,这就为科幻电影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新素材。

《苍蝇》(The Fly)于1958年首映、1986年被翻拍,影片的主人公科学家布兰德·塞斯热衷于“信息—物质传输理论”的研究,一次实验中,误将苍蝇基因混入自己体内,致使自己变成了苍蝇人,人性逐渐消失,苍蝇习性逐渐增加,即倒吊爬行、唾液具有腐蚀性。该影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肮脏、令人生厌的苍蝇作为与人类基因进行混合的样本,夸张地描绘出了人类对基因工程发展的恐惧和担心。

1979年、1986年、1992年和1997年上映的《异形》(Alien)系列讲述了人类对生物科技的自信甚至自负,相信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控制外星生命的入侵,却一次次失败。

在2000年后,随着生化科技的快速发展,此类影片扎堆上映:在2005年上映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这部影片里,人类对克隆技术的伦理悖论以及克隆技术被无度发展的担忧形象地展现在了银幕上,影片向观众提出了系列问题:克隆人是人吗?这和人类的终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的?”似乎如出一辙。

把人类对科技发展的担忧揭示得淋漓尽致的还有一个科幻电影系列——《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包括《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2002,《生化危机:启示录》(Resident Evil: Apocalypse)2004,《生化危机:灭绝》(Resident Evil: Extinction)2007,《生化危机:来生》(Resident Evil: Afterlife)2012,《生化危机:恶化》(Resident Evil: Degeneration)2013,《生化危机:终章》(Resident Evil: The Final Chapter)2015。从全系列每一集的影片名字,我们都可以看得出电影人对人类对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病毒的研究充满了恐惧和担忧。在影片中有一幕特别让人震惊——当人们对数不胜数感染病毒的僵尸束手无策时,想到了用核弹进行“清扫”。这种希望通过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核)来治理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失控的病毒)其实是该系列电影对科技异化的发展失控对生命带来无休止灾难的忧患意识最极端的表现。

1.3 憧憬未来家园

科幻电影探索宇宙的时代始于电影大师乔治斯·梅里斯(Georges Melies)在1902年制作的《月球之旅》,然而,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关于宇宙探索的科幻电影却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航天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诞生于美国。

如1950年上映的《目标月球》(Destination Moon),讲述了火箭科学家查尔斯博士、太空爱好者泰耶与航空业大亨吉姆巴恩斯联合打造了一艘核动力飞船前往月球,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最后成功登陆却又陷入了更大的麻烦,如何返回地球成为几位太空人面临的难题。

《当世界毁灭时》(When Worlds Collide)(1951年首映,2005年翻拍),讲述了一颗预示着死亡的行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将撞击地球,人们不得不坐宇宙飞船到另一个星球求生。

2000年上映的《潜至未来》(Sealab 2021)讲述了2021年来自多国的科学家合作在海底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研究机构Sealab,随着地球表面上居住的人口数急剧上升,地球越来越拥挤,气候和环境随即日益恶化,海底是否可以成为人类今后的生活场所?

2010年上映的《艾利之书》讲述了2043年人类经历了最后一场核大战后,地球的环境变得异常糟糕,幸存下来的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传说中有一本启示录能够改变人类的困境,帮助人类重建家园,而主角艾利就这样踏上了寻找启示录的道路。

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讲述了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面临灭绝的威胁。科学家在太阳系中的土星附近发现了一个虫洞,通过它可以打破人类的能力限制,到更遥远的外太空寻找延续生命希望的机会。然而,通过虫洞的时候,他们发现飞船上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7年时间,即使探险小组的任务能够完成,他们的救赎对于地球上现在活着的人来说已经是太晚。该系列影片都预设了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地球家园面临危机,地球人类面临生死存亡这一背景。

面对高科技的发展,如核技术和核武器的使用或许会将人类逼到绝境的恐惧,寄希望于科学,然而科学的力量却不如想象中那么强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内容和场景似乎在不断被现实验证着,这也许就是幻想的力量。那么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乌托邦社会也会在科幻电影后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吗?纵观描绘人类未来的美国科幻电影,却很难感受到唯美的乌托邦,反而充满了反乌托邦的忧伤情调:人类的后代为了生存而战、污染导致物种变异甚至绝灭、饿殍遍野、与外太空生物争夺能源、建造世界末日的“诺亚方舟”……

这种对未来家园的憧憬充满了黑色幽默,但正是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让人们不得不反思科技的发展。

—— 未完待续 ——

来源:《科普研究》2015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