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普作家群体特征解读(中)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吴琦来、樊春丽 2017-08-15 19:06
2、调查研究:我国中西部科普作家群体特征分析
由于科普作家大多具有兼职、分散、间断性创作等特点,难以采取随机抽样进行调研,故本课题组主要通过科普作家协会的协助、科普作家相互介绍等方式,于2012年4月—2013年10月间,陆续获得中西部省份的样本。
样本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安徽省。其中,2012年4~5月集中调研成都市、彭州市,以个别约谈和科普作协协助发放问卷的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年7~9月通过绵阳等地的科普作家协助发放部分问卷;同年7~11月调研合肥地区科普作家,以个别约谈和科普作协协助发放问卷的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同时对安徽灵璧、射阳、池州等地进行电话和电子邮件调研。2013年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行相关跟踪调研。共获取19位科普作家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问卷回收率约70%,有效科普作家问卷92份。由于该群体状态变化缓慢,虽样本获取时间跨度较大,但认为可以作为同一样本使用。
鉴于上述分析框架,在此不再从人口学观点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性概述;由于问卷问题大都为多项选择,故未设检验项。还由于创新扩散理论对早期采纳者各项特征未设固定的量化标准,故本研究按照比较常理性的判断方法,即以统计数据的频度是否在半数附近为标准,对各项特征进行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的判断。
2.1教育程度和人文素养
表1显示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很高,近99%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学历远远高出同龄人。从表2看,近50%的人认为他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了文学和艺术素养及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分别有44.8%和34.5%的人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从人们对教育效果的通常评价来看,这些比例可以说是比较高的。科普作家们的人文素养也可以给予肯定的判断。
表1 科普作家学历分布
表2 科普作家受教育期间获得的素养
2.2关于科学的知识储备和认识
表3中57.1%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为科普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本问卷显示71%的科普作家的专业背景是理学或工学。因此,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是一个优势,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科学知识储备。文科背景且常感科技知识不足的科普作家占到23.8%,故而推测多数文科背景科普作家的科技知识储备需要充实(这里主要指相对确定的既有科技知识,而非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识)。访谈中发现文科背景的作家对科学有同样强烈的兴趣,因此平时不断地在学习科学,不断地储备着知识。
总体而言,我国科普作家既有的确定性科学知识储备状况是良好的。在对科学的认识方面,从表2可知,近50%的科普作家认为学校教育给予了他们理解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素养,深入社会以后得到了磨练,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多数人具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独立思考。不过,对于这一点仍需要确认,因为我国科普作家的作品中,对于科学与社会关系有着深切关注的并不多。
表3 科普作家专业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2.3获取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渠道
访谈案例一(科普作家1):现在“剪刀加浆糊”的科普作品很多,是很不好的现象。科普作品包括科幻作品需要有科学依据。我的作品都是有资料可查的,大多数也都是我研究的结果。文革期间因为搞不到科学数据,为了一个作品,积累了10年的资料才写成。
访谈案例二(出版社编辑1):“剪刀加浆糊”编辑科普作品的现象的确存在,因为成本低,速度快;有时出版社也有这个意向,让作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系列的作品。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一般主要是参考其他相关科普书籍,也会看专业教材和一般性网络资源;直接看科技论文的情况比较少,可能也不一定都有这个必要;直接从科学家那里获得一手科研成果进行创作的情况可能最少见。
从上述案例可知,直接从科研成果和科技杂志中获取科学信息、资料进行科普创作的现象虽然有,但属于少数;其中一些科普作品的数据、资料来自大众性科技读物和非专业性网络资源。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一现象有可能导致部分科普作品缺乏科学性、严谨性问题,而同样重要的是这将严重影响我们对前沿科技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大众化传播。科普作家如果不能坚持获取新知,原有的科学储备显然是跟不上科学发展的。表4显示,近50%的作家原有科学储备跟不上科技发展成为其创作拦路虎。这说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不断获取新知的渠道或能力方面我国科普作家可能存在短板。
表4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2.4传播渠道和传播技能
从表4还可以发现,“作品得不到认可,难以发展”和“没有同行交流”也是部分科普作家遇到的主要困难。这说明除了作品本身的原因外,部分作家与大众传媒的沟通渠道可能不够通畅,参加的社会活动也不够多(有关科学传播的交流活动不够多也是客观因素)。本调查涉及的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交流活动,和多个出版社有常年的合作关系,经常组织作家们集体创作各种科普图书。因此他们即使个人不能直接和大众传媒沟通,也有较好的发表作品的机会。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作品的发表感到困难,可以推测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家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形式传播自己的作品,但仍以是否正式出版等来判断自己作品的公众认可度,这说明互联网科普还没有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利用,作家也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回报。这是科普作家的问题,更是科协组织、科普作家协会等推动科学传播的组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科普作家的传播技能,本文主要指写作技能。而受访作家们一致认为即便是文字创作,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创作形式、表达方式也必然要与时俱进,这些应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都应该包含在传播技能的内涵里。
表2显示25.3%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传播技能的培养,表4显示33.3%的人认为传播技能不足仍然是他们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之一。而科普作家在对自身队伍的认识上,则近50%的人认为传播技巧存在着不足,见表5。在我国的科普作品存在问题方面,则认为“有准确读者群定位的作品少”、“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同质化程度高”、“部分作品内容艰深难懂”、“优质作品太少,很多作品比较粗糙”等(见表6),这些认识都直指传播技能问题。而在学习借鉴国外科普创作方面,作家们的意见也都集中在传播技能上,如“轻松幽默的语言”(74.2%)、“丰富多样的形式”(69.7%)、“良好准确的读者定位”(58.4%)等(见表7)。
表5 对科普作家队伍存在不足的认识
表6 对科普作品存在问题的认识
表7 向西方发达国家科普创作学习借鉴什么
从以上的数据描述和分析可知,我国科普作家在传播技能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方面存在局限性甚至面临困境。
2.5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我国科普作家群体基本由兼职作家组成,尤其是60岁以下者几乎没有专职科普作家,这与社会给予科普作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表8显示不做专职作家的原因中,个人的原因是小部分,而大环境即社会认可度低、经济收入问题是主要因素。从表9的结果可以推测,按现今的消费水平,只有8%的科普作家或许可以依靠科普创作维持生计,1%的作家或许可以拥有小康生活。而下面三个访谈案例则更具体地揭示了上述现象。
访谈案例三(科普作家2):搞科普创作对自己是有负面效应的。我下班写科普作品,内容也跟我专业有关,结果说我不务正业,评教授时因此遭到了非议。
访谈案例四(科普作家3):尽管传播的内容也是我从事的气象研究的内容,并获得了科普界不少的荣誉,但科普创作成绩不能作为我工作成绩而得到肯定。我国的科普作家要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坚持下去。
访谈案例五(科普作家4):几十年来物价飞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好几个档次,但稿费却一直原地踏步。稿费还不够买我搞创作时需要的书。
综上所述,我国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经济地位更是令人担忧,与早期采纳者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特征悬殊巨大。
表8 不做专职科普作家的原因
表9 科普创作的经济收入
2.6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态度
尽管外在因素使得几乎所有作家都没有条件成为专职科普作家,但他们仍然坚持科普创作,这已经可以说明他们对科学及科学传播的态度。表10则更明确地告诉我们,作家们的创作原因主要来自内因,是出自对科普的热爱以及科学传播的使命感。行动源自内因驱使,说明其主体的积极态度。表11显示,作家们不但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开设科学传播专业,而且近半数人表示很想通过继续教育接受科学传播的教育培训,有这种意愿的占到87.7%,说明绝大多数作家对其科普创作持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态度。
但同时,问卷数据的交叉分析也显示,科普创作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人,对“是否接受创作培训”,无一否定回答;而否定回答都集中在5万元以下,尤其是1万元以下的作家中。经济回报与创作热情、意愿之间的关系很值得关注。
表10 从事科普创作的原因
表11 对科学传播教育的态度
—— —— —— 未完待续 —— —— ——
来源:《科普研究》2016年第5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