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普作家群体特征解读(上)

【理论】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普作家群体特征解读(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吴琦来、樊春丽 2017-08-14 22:33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已成为多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通过颁布法规、纲要和实施各项政策推动了科学普及与传播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科普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期趋冷,现在我国科普图书的零售市场份额一直只维持在0.4%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16%的人每年买一本科普书,我国这一比例连1%都不到[1-2]。这一状况与近20年来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形成鲜明对比,长此以往不利于科技及社会文化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此现象与我国科普原创长期低迷有关,时间上也一致。科普出版界无奈之下策划了“引进带动原创”的策略,这无疑是读者的一个福音,但从此科普市场“西风压倒东风”的现象旷日持久,0.4%的份额中,引进作品占了“大半壁江山”,原创作品品质仍未得到受众认可。

近年虽零星出现了若干受部分人群追捧的作品,但也还未能带动科普原创的振兴。这种状况无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查阅学术文献发现,尽管我国科普作家群体在新中国的两个科普繁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3]91,99-100,但学术界对此关注很少。相关文献多为作家传记、访谈报道,研究性文献极少,除从文艺角度进行的讨论以外,仅有张娟等对我国医学科普作家状况的描述和讨论,吴琦来等对我国科普作家队伍的成长历程的梳理以及基于作家案例对科普作家成长因素的探讨等文献[4-6]。其实,各种形式的科普作品的源头都是文字创作。关注这一群体是探讨科普市场、科普原创等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课题组从2010年起跟踪我国科普作家及原创科普图书、影视等的发行和传播状况。本文在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的视野下聚焦科普作家这一群体,借助其早期采纳者概念梳理科普作家群体的特征,对有关我国科普作家的调研数据进行解析,并讨论其弱项特征的成因和改善思路。

 

1、创新扩散理论与科学传播、科普作家

1.1  创新扩散与科学传播

创新扩散理论研究在社会系统中传播扩散的过程,其研究和理论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工农业、教育、经营、传播等领域。其中多个案例如废品回收、计划生育等涉及科学传播[7]106。我国也有学者用扩散来指科技传播[8]。本研究将创新扩散的理论观点运用于科学传播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创新的扩散》的作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个体对创新的主观感受,并与之沟通的过程。因此,所谓创新包括前沿的新知、新的技术发明、新的理念、新的产品,也包括受众主观上的新知[7]11,24,55,即使百年前的一项发现、发明,只要它对受众来说是未知的,对它的传播扩散就是创新的扩散。

科学传播也是如此,内容既可以是前沿科技新知,也可以是既有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是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本质的探讨或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关系的感悟等等。罗杰斯还认为扩散这个沟通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或许会耗时很长。这也正如当代科学传播认为的那样,科学传播是一种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线性行为。

但是科学传播与创新扩散理论所指核心内容之技术创新的扩散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技术扩散的结果最终期望归结到一点即决策上,就是接纳新技术、实施新技术;而科学传播不是简单地追求一种结果,它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一种或者多种反应的活动,这些反应包括意识、情感、兴趣、观点、理解[9]。因此,科学传播者更需要有多元视角、综合思维。

1.2  作为“早期采纳者”的科普作家群体及其特征

罗杰斯将创新的采纳者分为5类: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以及早期大多数、后期大多数和落后者[7]245-248。

创新者获取并引入创新思想,启动创新在系统内的扩散。早期采纳者可以给潜在的采纳者关于创新的信息与建议,把握舆论的导向,并往往被创新机构视为重点扩散的对象,受到周围人群的尊敬。在科学传播中,科学家把新的研究成果、方法、过程及其价值通过科技期刊表达出来,是科学创新扩散的第一步。那么,从事科学创造、发现并发表研究结果的科学家是这一扩散过程中的创新者。科普作家、科技记者、传播机构工作人员(包括部分公众)把科学信息等传播给公众,是早期采纳者,而科普作家是其中居重要地位、起领军作用的群体。

5类中的后3类人群是科学传播者要面对的主要受众。当然,按照当代科学传播理念,用“落后”等词汇表述最后期的采纳者或不采纳者并不恰当。

那么,早期采纳者为什么受人尊敬呢?他们被称为谨慎和成功的结合体[7]247。他们从创新者那里获得创新信息后,必须有认知过程,即理解、判别、筛选,以确认其价值。因此,他们必须理性、谨慎,且有判断力,成功在于理解并掌握创新后,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说服后来者以扩散创新[7]18-19,他们自身也因此成为观念领导者。通俗地说,他们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群体。

以此来观察科普作家群体,他们不仅需要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原理,梳理科技知识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价值,还需要思考科技知识对社会的作用。科普作家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甚至有从人类发展、宇宙万物变迁的高度进行洞察的能力。他们不能只是“传话筒”,还需要认知、辨别、思考,即“查微,慎段,存疑”的科学精神[3]83。在传播扩散的方法上,他们需要把难解、复杂、生僻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公众能够理解且喜闻乐见的表达。好的科普作品需要有拓展读者思路、启迪读者智慧的效果。

总之,科普作家要以哲理的高度赋予科学知识以人文关怀,并载之于恰当、巧妙的传播形式,方能成功地说服读者。故而科普作家是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认识境界、优秀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成功群体,他们也应该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

因此,无论是在传播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起到的作用,还是他们与受众的关系,或是需具备的能力等,科普作家都与早期采纳者存在一致性。当然,他们与早期采纳者也有所不同,最主要表现在是否需要深入群众进行推广这一点上。技术扩散的早期采纳者要到实践中去进行传播,因此对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科普作家更需要书面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作的创新能力。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早期采纳者的成功和受尊敬与其属性特征密切相关。与后期采纳者相比,早期采纳者一般具备以下特征[7]150-151,252-263:(1)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2)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这通常表现为经济收入、职业声望、所处阶层的自我定位等;(3)有更多接触和联系创新机构的机会和渠道,更主动搜寻相关创新的信息;(4)有更多接触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渠道(因此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世界观);(5)有着更高向上的社会移动性。

创新扩散理论还认为早期采纳者的这些属性,加之他们对创新的态度和对传播的积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在社会系统中的接受程度、扩散速度以及效果。根据罗杰斯对这些特征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把前面5种属性归纳为社会特征,把对创新和传播的态度归纳为气质特征。

据此,并根据上述科普作家职业特点进行演绎,作为早期采纳者的科普作家群体的社会特征为:(1)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人文素养;(2)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尤其对某一或某些领域有系统和较深的认知,并对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3)有获取前沿科技信息的渠道和能力;(4)有使用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有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或开创新的传播形式的能力;(5)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气质特征是:(1)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2)对科学传播抱有很积极的态度。见图1。

图1 科普作家群体特征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根据上述创新扩散理论观点推论,如果一个社会的科普作家群体在这5项社会特征和2项气质特征上均呈现正面的、肯定的状态,那么将对科学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换言之,将更有可能创作出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强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家群体也将成为成功的早期采纳者。 那么,在科普原创长期低迷状况之中,我国科普作家群体呈现怎样的特征?它们是否与科普原创不振有关呢?我们又可能有怎样的出路?下面,我们将用上述7项特征构成分析框架,梳理和分析关于我国科普作家现状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实际案例资料,以探讨这些问题。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胡其峰,袁于飞.守住科普出版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3-01-04(7).

[2]阅读行为调查中心.用畅销案例打破趋冷市场[N].新华书目报,2014-09-11(A04).

[3]周梦璞,松鹰.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张娟,秦潮.我国医学科普作家队伍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1993(3):18-21.

[5]吴琦来,樊春丽.我国科普作家成长过程[J].新闻传播,2014(8):11-14.

[6]吴琦来,樊春丽.我国科普作家成长的影响要素初探[J].新闻传播,2014(9):25-28.

[7]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9]T.W.伯恩斯,D.J.奥康纳,S.M.斯托克麦耶,等.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J].科普研究,2007(6):24-25.

来源:《科普研究》2016年第5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