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中)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 2017-07-25 17:59
尹传红
《十万》第六版宣称将以全新的“为什么”、全新的体系、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样式,以及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技术传播手段、多媒体地再现《十万》每一版都曾有过的辉煌,以掀起中国科普出版和科学普及的又一个高潮。
你们何以如此自信?
李远涛
首先当然是源于品牌自信。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科普读物能像《十万》那样经得起如此长时间的检验,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作为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十万》已经成为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1998年,《十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被读者推选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的一种。2008年,《十万》(新世纪版)又被授予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其次,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问题和挑战,以及我们所要秉持的应对之道。
不能不承认,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十万》新世纪版(即第五版),在如今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在形式上也已落后于当前少儿图书出版的潮流了。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对我国科普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又对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努力提供大批既符合现代青少年需求又适应中国国情的原创科普出版物。因此,编纂出版全新的《十万》第六版可谓恰逢其时。
洪星范
的确,时代在变、知识背景在变,读者的口味也在变,自然不能靠吃老本、打感情牌来“经营”《十万》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着眼于推出新版的考虑,自2008年以来,先后就青少年对《十万》的阅读需求,对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数千份问卷访问。
2011年,我们又开展了“十万少年儿童问十万个为什么”活动,同时开通了微博和博客。通过对所收集的数万份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孩子们所提出的大量问题,都是全新且未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这给新版《十万》预留了很大的回答新问题、提供新内容的空间。在内容上,《十万》第六版相较前五版而言,80%以上都是全新的“为什么”,即便是保留下来的少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问题,也都是或请原作者改写,或请科学家重写。
我是读着“文革”版(第三版)《十万》长大的,所以我很想知道,《十万》第六版在定位上与前五版有什么不同?
前五版的定位,以知识传播和传承为主要功能,而《十万》第六版则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传播与培养,对“为什么”的回答,是开放式、探索式的。也就是说,在概述各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努力构建多元的、开放性的体系架构;在有效回答“为什么”的基础上,让青少年知道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可能有多个不同的路径,以引导和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积极探索新的未知的科学世界。
以“人为什么要喝水”为例,这个问题在第一版就已经出现了。以往几版都从单一角度进行解答。实际上,解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多,生理学、病理学、运动学等方面都可以涉及。在新版中,我们通常是汇集几家观点,使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开放、更多元。甚至,在新版中,我们还会给出一些目前没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以引发读者作更进一步的探索、思考。我认为,与其告诉读者“死知识”,不如告诉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看法或倾向。这才是一种开放的新思维。
科普方面的这些新探索,在《十万》第六版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主要是我们的科学家编委和主编们发挥了有效的主导作用。如《大脑与认知》分卷主编杨雄里院士提出,现在的青少年有什么不了解就“百度”一下,这对我们编写新版《十万》是个挑战。我们要跟网络上的问答不同,就是怎么能提出一些很好的有创见的问题,同时回答也能够有创意。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大脑与认知》分卷页面
而编委陈佳洱院士认为,创新型人才一定是以不断学习开拓、不断问“为什么”为其特征的。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与其从小得到的熏陶有关。这种熏陶,首先是学习科学的兴趣,就是在平凡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问出“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是科学思维的方式,就是问“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最后是科学发展的概念,也就是“未来可能有更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科学传播,就不仅仅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精神。
其他方面具体还有哪些考虑呢?
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十万》第六版的编纂和出版工作,韩启德总主编在启动仪式上提出,希望《十万》第六版在内容上要结合当代中国教育实际,广泛联系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摆脱过分的学科限制,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立意上要高度重视满足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塑造科学的魅力;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图文并茂的彩色图文本,还要考虑加入动漫等现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利用微博、网络等媒体手段,提高读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2012年4月,韩启德总主编再次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要求我们在做好《十万》第六版编纂工作的同时,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将《十万》第六版与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相结合;(2)如何将《十万》第六版中的知识点与各地科技馆中的科技展品联系起来;(3)如何利用网络建立“十万个为什么”的搜索引擎,方便读者查阅。
我觉得,韩启德总主编是站在未来发展和国家层面,着眼于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来参与《十万》第六版的工作并作通盘考虑,其立意是很高的。此前他还曾强调,参与《十万》第六版编纂工作的科学家,承担着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神圣责任,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充分维护好《十万》这一我国已经树立起来的科普品牌,打造一部新形势下的图书精品。
毫无疑问,《十万》这一科普品牌的树立,与“大科学家写小文章”编纂机制的建立密不可分,它可以从根本上确保《十万》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十万》第六版编纂工作启动以后,更是得到了全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大力支持。这是我们的幸运和福气。
这一出版工程在启动之后,即被列为上海市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后经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经过严格论证,《十万》第六版又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十万》第六版精装本还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除国家出版基金以外,《十万》第六版先后还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和上海市科普图书创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当然,这些资助与整个项目预计投入的约1500万元的巨额资金相比,尚存在很大缺口。
未完待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科普研究》2013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