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 2017-07-26 19:30
尹传红
《十万》这个好牌子的立身之本或者“根”,就在“为什么”这个关键词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为什么”往往要比回答“为什么”重要。
李远涛
是的,科学探索没有尽头,我们知道的或许远比不知道的要少。很多问题穷追到最后,可能就是哲学问题。
《十万》第六版不仅在形式上努力去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首次推出彩色图文版,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基础、前沿、关键、战略4个方面来组织问题和编写稿件,重点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当代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
书中大量的“为什么”,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来的,我们力求将当前孩子们最关心、最爱问的问题介绍给他们。
洪星范
《十万》第六版的编纂过程,也是我们的科普理念转变的过程。以往我们总是会担心落下什么知识点,就跟对待学校里的学习一样。通过广泛地交流,我们认识到,那些知识点其实未必有多重要,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才真正重要。这就需要有“到位”的问题去引导。
前面提到你们在校园里做过提问调查,学生们通常都爱问些什么问题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孩子们提出的“为什么”也在更新换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世界的关注视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又影响着他们的提问方式及提问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乘坐高铁时听不到以往坐火车时的‘咔哒咔哒’声?”
他们提出的问题有许多共性,也有许多个性。例如,他们都对于无限远的问题以及人类本身极感兴趣,提问方式也不乏童趣,比如:“天上有多少星星”、“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会死”、“为什么宝宝都是妈妈生的”等等。
有些问题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飞速变化的世界,食品安全、世界末日也成为他们提问的重要方面。比如:“为什么要给小猪加瘦肉精”、“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为什么天上的星星好像越来越少了”、“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要生产香烟”等等。
正因如此,《十万》第六版的编纂更加注重思考过程,提倡科学精神,引导创造探索,关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而言,它通过设置“微问题”、“微博士”、“实验场”、“科学人”和“关键词”等小栏目,来激发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的《十万》,是以数、理、化、生这样的条块划分来介绍科学知识的,除问答形式外,跟教科书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知《十万》第六版这方面的变化大不大?
全书的板块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十万》第六版在总结前5版成功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读者的实际需要,将全书分为三大板块共18个分卷。
基础板块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生命,是传统六大基础学科;专题板块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是由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重点传统学科;热点板块包括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航天与航空、武器与国防、灾难与防护,是近些年发展特别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古生物》分卷页面
在编纂每一分卷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个学科或专题的内容,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的设计和分布尽量与学科或专题的内在结构相吻合,从而使每一分卷都成为具有完整的内在知识体系的读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信小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分卷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十万》第六版在编纂过程中,如何处理存疑、不确定或者说有争议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还真遇到过不少。比如对于中医,我们的态度是,肯定其已被科学证实了的一面,慎重看待存疑的一面,争议较大的就不作专门介绍了。我们认为,中医是治疗疾病的一个探索过程,现代医学也是如此。
再如,对于地球上水的来源,这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文章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的年轻教授,仅几百字的一篇小文章,就查阅了数十篇最新文献,确定当前科学界主要有岩浆海冷却时释放水、岩浆排放的挥发性气体凝聚产生水、含水彗星带来水等多种假说。他把这些可能的结论同时列出,是想向读者表明,科学是不断探索并不断完善的科学。
还有,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和幅度,原稿只是介绍了多种观点中的一种,《地球》分卷主编刘嘉麒院士审阅时觉得不妥,指出不要当作成熟的科学结论来渲染,坦承这是学界尚未定论的问题。
今年5月31日我们向韩启德总主编汇报工作时,他特别跟我们谈到,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没有错不算科学。对此我们要有包容心,这样才会有探索性、创新性。
我觉得,如果我们连中医都不能容忍,创新又从何谈起?在科学发展史上,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取得的,很多经典的案例还证明,这种进展甚至是在曲折反复中实现的,比如地球板块理论,就是在反反复复中才得到比较广泛认同的。
我查询过《十万》这个科普品牌的来历,那也是早期苏联的一部科普著作的名字。
伊林那本只有区区5万字的《十万个为什么》初版于1929年,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大多读过,且深受其益。类同于“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十万个”也并非实数,在俄语中它用以形容数量之多。伊林拿来做书名,是指还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但这也并非伊林原创,它最初出现在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句诗中:“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著名作家叶永烈是看着《十万》“出生”且“长大”的一位科普界前辈,也是《十万》第一版最年轻并且写作最多的一个作者。2000年时他曾经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年负责编辑《十万》的第三编辑室主任王国忠回忆《十万》的编辑经过,据王老回忆:
1958年“大跃进”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的数量也跟着“大跃进”,比往年增加了许多,但质量同时也大幅度下降。这使得在1959年迎接国庆10周年时,社里竟然拿不出像样的书来。于是,出版社决心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出点有质量的书。为此,编辑们在学校里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
由此,他们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当时,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编辑们想出了20多个书名并写在第三编辑室的黑板上。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字。这是借用了伊林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字,也受《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启发。
前辈们的努力和探索奠定了《十万》的基石,也交给我们一把开启智慧人生的科学金钥匙。今天,应该说,《十万》已不仅仅属于少年儿童出版社。对这一科普品牌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期中国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崇高的使命与追求。
自第一版问世以来,《十万》每一次推出新版都是全国性的大事件,都是一次科普工程,《十万》第六版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十万》第六版纸质书只是整个工程的一个阶段性产物。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目标是,以网络手段为依托,将《十万》打造成一个开放、互动的知识体系。
按照计划,《十万》第六版将于2013年8月面世。编纂工作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大动作”?
实际上在编撰期间,我们就根据需要和一些强势媒体合作了一些节目,以便为未来的宣传营销打下基础。2012年春节期间,我们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录制了《十万个为什么——出“棋”制胜》特别节目,分13集播出,节目效果非常好。
2012年暑假,为落实韩启德总主编关于“打造一条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科普产业链”的相关指示精神,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十万个为什么》杂志正式创刊,受到热烈欢迎,订阅数量迅速攀升。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2012年5月与百度合作,拿出《十万》第六版中的108个问题,向全社会“征集答案”。百度网有近60万网友参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几万条答案。只可惜由于科学性、可读性方面的原因,真正被收入新版《十万》的答案非常有限。另外,我们还计划筹备一系列的“大科学家进课堂”活动,邀请《十万》的作者走进课堂,普及科学知识。
要复制过去《十万》的辉煌,是不现实的,毕竟全中国人都读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至少不能让“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少儿社的金字招牌继续沉睡下去。为此,我们已规划好立体的产品线体系,将“打造全媒体科普产业链”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图书这一块来说,除了18个分卷的精装本和平装本,已经列入计划的还有精选本、黑白普及本。目前正在规划中的系列产品还包括:人文版《十万》、低幼版《十万》,以及其他一些专题性质的《十万》,力争在几年时间内,打造一个由上百个品种构成的《十万个为什么》产品群,从根本上确立少儿社这一不可动摇的品牌地位。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
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首先建立了《十万》的微博和博客,已发展成编辑、读者和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另外,《十万》的官方网站经过规划设计,也于2012年4月上线。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网站打造一个面向青少年的“互动知识平台”,并为未来的手机阅读、阅读器下载,甚至电子书包的应用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衍生产品的移动互联产品、动漫产品和游戏产品的开发,也已列入议事日程,并与中国移动等公司进行了多轮洽谈。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条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全媒体科普产业链已初见雏形。总之,就是要藉此集合更多的力量,探索中国科普观念、手段、形式的新方向和新途径。
完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科普研究》2013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