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上)

——访李远涛、洪星范

【理论】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 2017-07-24 14:34

她,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她,是全国最具分量和品牌效应的科普图书;她,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补剂”;50年来,五度新版,销售超亿册,影响几代人。她的名字叫《十万个为什么》。

2013年8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担任总主编,一套18卷本、600余万字、7000余幅图片、16开本的全彩色图文本《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隆重上市。新书付梓前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李远涛和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接受了《科普研究》特邀编辑的采访。

 

“声势”从来没这么大过

尹传红

刚才看到《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第六版数学和古生物两个分卷的清样,真是非常激动、振奋。

我没想到,原来以为会是很干巴的数学分卷,也能做得这么精美雅致。毫无疑问,这是《十万》自问世以来内容最丰富、模样最漂亮的一版。

李远涛

坦率地说,我们都激动、振奋过好多次了。自己的“孩子”嘛,自然是越看越喜欢。不过,能够做到现在你看到的这个模样,我们从策划、组织到编纂、印制等多个环节,可是下了一番很大的工夫。在编辑工作的攻坚阶段,少儿社主持工作的总编辑周晴甚至“全社总动员”,才确保了这套书按时出版。不管最终对新版《十万》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可以说问心无愧。

洪星范

我列举几个数字做些补充说明吧。《十万》第六版,我们邀请到110余位两院院士出任编委会委员,数十位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担纲分卷主编和副主编,同时还有一大批科普作家参与编写。作者不计重复的话,有768个。

两年期间,我们总计组织过150余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编纂研讨会,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超过1800人次。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专家们就各分卷的框架结构、问题设置和内容写法迅速达成共识,为编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专门建立了一支由20多位专业科普编辑组成的编辑队伍。

这么多院士级别的科学家参与到一套科普图书的编纂工作中,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在《十万》的编纂历史上,“声势”从来也没这么大过。

尹传红

这个“声势”,我从两年前(2011年9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万》第六版启动仪式上,就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

记得,当时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讲话中评价《十万》是一部非凡的出版物:上世纪60年代这部著作掀起了科普阅读的风气,改革的春风又使这部书再次创造辉煌。50年来,她为提高我国全民的科学素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李远涛

《十万》第六版的编纂出版,是在《十万》第一版问世50周年之际全面启动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反响之大出乎我们意料,至少有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人们对《十万》的真感情。

2011年10月25日,《十万》编辑团队向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发出邀请,希望热心于少儿科普工作的老科学家能为新版《十万》撰稿。两个星期后,演讲团副团长孙万儒教授给编辑部回信,表示大约1/3的团员愿意参加编写工作,涉及天文、航天、环境、新材料、生物技术、探险等各个领域。一些老科学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曾经就是读着《十万》走进了美丽的科学殿堂,所以今天非常愿意加入《十万》的创作,让更多的孩子感悟科学的美丽。

洪星范

在《十万》第六版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作者队伍中,新生代科学传播组织科学松鼠会的加盟尤其令人瞩目。科学松鼠会有大约50名“松鼠”参与,其中不少“松鼠”是受到《十万》的影响才走上科研道路的。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姬十三也参与了《大脑与认知》分卷的组织工作。当时正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的王一博士说:“接到这个邀请感觉特别激动,因为《十万》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书。所以我很希望有机会为新《十万》做点事情。” 此外,在中文科普界拥有广泛影响的三思科学论坛、中国恐龙网、牧夫天文论坛等团体,也积极响应新《十万》的邀请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

参与《十万》第六版创作的“松鼠”、“三思人”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涉及生物、物理、心理、古生物、天文等各个领域。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担任副教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他们热心于科普事业,有着丰富的科普经验。青年科普团体的加盟,无疑有助于这套久负盛名的科普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尹传红

我想也不必讳言,在《十万》第六版启动之时,社会上就有议论说:维基百科已无所不包,百度“知道”有问必答,微博中弹指间问答互动……

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媒体大众化和阅读快餐化的新环境下,我们还需要纸质本《十万》来答疑解惑吗?

李远涛

的确,自《十万》第六版启动以来,我们没少碰到这样的疑问。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成为一种获取知识、信息的高效手段后,出版界也一直面对类似的疑问和挑战。国际出版界目前有一个共识:在互联网的挑战面前,纸质书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但读者对纸质书的需求不会消亡,它依然会在图书馆、在读者的家中存在。

不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互联网对纸质书提出了挑战,纸质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这方面,《十万》第六版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和尝试,不但对传统读物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探索,颇有成效,而且一如既往的极其注重知识的权威性、前沿性和准确性。这是目前的网络问答所无法比拟的。

洪星范

《十万》走红固然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它能成为一套传承科学、引领青少年成长并且经久不衰的国宝级图书,在科学内涵、写作手法、编纂方式等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借用科学松鼠会成员、《十万》第六版的作者之一云无心的话来说,网络搜索虽然可以得到答案,但给不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而这实际上是《十万》所要给予孩子们的更重要的东西。

此外,网络上搜到的答案良莠不齐,正确答案散布在各种不靠谱的信息中。家长和孩子大多没有能力去分辨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信息是不可靠的。这样的一套书,需要依靠作者专业背景和编者资质作为“靠谱保证”。再则,可读性对信息的传播影响很大,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这套书对于作者的选择,不仅仅是看知识背景,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这对于提升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也很重要。

未完待续

专家简介

李远涛

李远涛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洪星范

洪星范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科普研究》2013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