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科学摄影】昆虫(三)

【科学摄影】昆虫(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秋弟 2017-06-20 17:07

13

花丛使者——长喙天蛾

该图拍摄于 2005年10月,地点在北京教学植物园。

该图拍摄于 2007年9月,地点在密云水库畔溪翁庄,是笔者为《大众摄影》杂志测试尼康新机 D40X 时所拍摄。

在鳞翅目昆虫中,长喙天蛾是一种体型大、飞行形态独特的种类,在春夏秋三季较为常见。由于它的飞行速度很快,人们肉眼往往分辨不清它身体的细节与特征,所以,常常把它误认为是一种巨型的蜂,也有人把它误认为蜂鸟(然而众所周知我国没有蜂鸟)。

能够清晰的把这种蛾子拍摄下来,就可以仔细观察它的特征,无论从审美欣赏角度,还是从科学观测研究角度都是很好的资料。

 

14

双宿双栖的蜂虻

这种经常双宿双栖的昆虫是“姬蜂虻”的一种,它们的样子很奇特。如果不仔细观察,就会误认为它只有两条长长的前腿,而实际上,它也有六条腿,与其它昆虫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把它们误认为是小蜻蜓,也有人把它们看作是一种变异的蜂。

其实,蜂虻不是蜻蜓,因为它的成虫不吃荤;它也不是蜂,因为它没有像蜜蜂那样生就一副可以嚼吸两用的口器。

蜂虻总是在林间花丛中飞来飞去地忙个不停,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最为奇异的是,蜂虻一般总是雌的拖着雄的不停地在花丛中飞舞——其飞行的技巧实在 “高超”。当它们快乐地双双飞舞在花丛中的时候,两只蜂虻头部的朝向实际是相反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其飞行的协调。

该图拍摄于2005年盛夏的山东昆嵛山圣水观。当时笔者不知晓这是哪一种昆虫,后经《科学时报》朋友介绍,前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请教,经工作人员与笔者一起在昆虫标本室通过比对找到的答案。

 

15

酷似蚂蚁的蚁蛛

蚁蛛酷似蚂蚁,属于跳蛛科,身长 2~3 毫米。蚂蚁属于昆虫,有6条腿,而蜘蛛却不属于昆虫,有8条腿。其余的特征,如触角的有无、是否复眼,这些物种分类的细节之处,直接靠肉眼是分辨不清的。因此,微距摄影在辨识生物的细节方面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012年6月下旬的一天,笔者在怀柔郊区的一片枣林中寻觅昆虫,无意间发现几只大小色泽稍有不同的“蚂蚁”,遂用相机拍摄了几张照片。后将图片放大仔细观看,发现这些酷似蚂蚁的小虫,却长着 8 条腿!而且它们的眼睛和口器与蚂蚁大不相同。

 

16

以小搏大的跳蛛

跳蛛又称“蝇虎”,体长多在2 ~8毫米,是一种很小的且比较常见的小蜘蛛,如果留意就会发现它经常在我们身边出没。跳蛛不靠“摆八卦阵捉飞来将”,它不结网,因为它是隐身高手,靠突然的跳跃袭击捕捉猎物,跳蛛有时可以捕捉到比自己大好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猎物;此外,它也极其警觉,一有风吹草动,它就会拖着“战利品”迅速转移。

本图拍摄于2013年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在北京怀柔怀沙河湿地六渡河、红螺慧缘谷生态景区等地所拍摄。

 

17

红丝绒螨捕蚜虫

螨是最小的蛛形纲动物,大多数种类小于1毫米,身体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甚至小到0.1毫米,在地球上是无处不在的小生命。无数微小螨虫寄生于人体及人类起居处,据科学家统计,一张床上至少会有200万只螨虫。它们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如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都会叮人吸血、侵害皮肤,引起“酒糟鼻”或蠕螨症、过敏症、尿路螨症、肺螨症、肠螨症和疥疮,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朱红色的朱砂叶螨,俗称“红蜘蛛”,是著名的“害虫”,危害多种农林作物。但本图中的螨与“红蜘蛛”颜色只是形态近似,它是绒螨总科的小枕异绒螨,又称“红丝绒螨”,成虫体大约长3毫米。它们白天活动于植物叶背,晚间下地或在树皮裂缝中栖息;它们以蚜虫等微小昆虫为食,可以算是“益虫”。

本幅照片是在 2014 年国庆节,摄于怀柔红螺慧缘谷生态景区。画面中的小枕异绒螨捕到一只蚜虫,正在插入螯针吸食蚜虫的体液。

 

18

蜜蜂的两套“餐具”

蜜蜂头部的高倍特写,它两颗大牙的细节及上面的茸毛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蜜蜂正在梅花丛中采蜜,由于是侧面拍照,弯曲的吸管向后折叠,可以看得很清楚。

蜜蜂的“嘴”与蝇和虻有很大的差别,是一套“复合式餐具”,既可以吃干的,也可以喝稀的,咀嚼花粉开的是两颗“大牙”,吸食花蜜用的是一根“吸管”,准确说来,就是蜜蜂有一套“嚼吸式”口器。对于捕捉生态蜜蜂的这套吃饭“家伙”,本人是“蓄谋已久”——费时费力间隔很长时间才能拍出几张还算满意的照片。飞行中,蜜蜂的吸管向后折叠,正面看不到;侧面则看不到蜜蜂咀嚼工具的详情。

 

作者简介

李秋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暨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理事。原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现主要致力于生态摄影创作、科学普及工作和摄影教学。

 

来源:《魅力之眼——科学摄影集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