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科学摄影】昆虫(二)

【科学摄影】昆虫(二)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秋弟 2017-06-20 16:36

7

美丽的蝶蜻

蜻蜓按照国外(或者叫“国际”)的分类法,可以分为3大类,分别是束翅目蜻蜓、等翅目蜻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差翅目蜻蜓。

但是根据外貌及体型特征,我觉得中国的传统分类方法更加合理:蜻、蜓、蟌、虫忽(cong)。在我见过的蜻蜓中,外貌和飞行像蝴蝶的至少有两种:色彩艳丽的丽翅蜻(蝶蜻),黑色的河虫忽(cong)。由于它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较低,所以看上去就像蝴蝶那样扑闪着翅膀,非常美丽。在阳光照耀下,它的翅膀会发射出七彩的金属光泽。

本照片是在2014年6月初,摄于怀柔水库岸边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

 

8

牛虻的“角”和“嘴”

虻类都是“吃荤”的,但吃的“食材”和“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其体型与“餐具”的差异:食虫虻以体型比它小的昆虫为食,而牛虻则以吸取体型巨大的哺乳动物的血液为食。而且诸如牛、马等动物的韧而厚的皮对它们而言,完全不在话下。凭借一套与生俱来的精巧“餐具”,它们可以轻易地切割开动物身上厚厚的皮革,吸食到它们的血液。牛虻是畜牧业的主要害虫,还可以在人畜间传播疾病。

牛虻“嘴”的样式在昆虫学中称为“刮吸式口器”,其上颚宽大呈刀片状,末端渐尖,能够横向活动;下颚形成口针,取食时候的作用是割破人畜的皮肤。其上唇宽大渐向末端变细,内壁食道形成凹槽,与舌合成食道,下唇肥大柔软端部有一对和蝇类近似的唇瓣,用以吸食割破皮肤流出的血液。

这张牛虻的头部特写是在2014年8月初拍摄于怀沙河畔。这种昆虫发达的复眼、尖利的触角、貌似不很锋利的口器及其他细节都清晰地展现在画面上。

 

9

斑衣蜡蝉若虫之狭路相逢

斑衣蜡蝉是一种体型外表更像蛾子的不完全变态昆虫。因为它喜欢寄居于臭椿树上,行动似蹦跳,所以老北京称之为“椿蹦儿”。它在主要特征上与蛾子不同,如触角、口器、取食方式。

斑衣蜡蝉不同龄的若虫不仅体型大小不同,颜色也迥然而异,初龄若虫呈黑色白点,高龄若虫则换成一身“红装”。羽化之后,它们就与那种“傻傻的”形态告别了。有时我们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斑衣蜡蝉其乐融融聚在一起的“盛况”。

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两只斑衣蜡蝉的初龄若虫在椿树树干上迎头相遇的有趣场景。本图片于2008年8月初拍摄于北京方庄小区。

 

10

蚁蝽剪影(附蚁蝽特写)

两只小昆虫静静地趴在架豆叶子的阴凉处欣赏夕阳,形成一幅微观剪影。它们的体型、体态都酷似蚂蚁。而且它们常常在扁豆架上川流不息地爬上爬下,我开始也以为它们是一群比较特殊的蚂蚁。可是当我使用数码相机为它们拍摄了微距照片后才发现,它们不是蚂蚁,而是生长着刺吸式口器的豆类点蜂缘蝽的若虫。

1-4龄的点蜂缘蝽若虫也称“拟蚁蝽”,并不是蚂蚁,在微距镜头下仔细观察其口器、触角和其他体征细节即可分辨清楚。它们是一类繁殖力极强的农作物害虫,只是依靠酷似蚂蚁的形态骗了人们的眼睛。

2012 年 8 月下旬,应北京佳能摄影沙龙之约,我为他们测评一款新型的入门级单反相机 EOS650D 时,在怀柔郊区农村豆架上发现这样的“蚁群”,我的微距镜头使它们“蝽相毕露”。

 

11

鱼蛉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进行捕食和辅助飞行的重要工具,功能有点近似于飞行器或导弹系统的雷达。对于不同昆虫,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偏重于触觉,有的偏重于嗅觉,有的甚至可以感受超声波和磁场。

昆虫触角的形态千姿百态,奇妙的是,其中真有形似“雷达”的触角。例如,这种鱼蛉长着一对“梳状触角”,神似某种雷达天线。在人类发明中,也许情况恰好相反,雷达的发明者或许正是从类似昆虫触角的功能中获得了科研灵感。而雷达天线的形状和功能也许是模拟了这种触角呢!

这幅鱼蛉照片是在2012年7月下旬拍摄于怀沙河畔六渡河村。

 

12

花间小憩的胡蜂

胡蜂在许多地方称作“马蜂”,是在全国各地分布极广的常见昆虫。胡蜂最令人赞叹的是它修筑巢穴的能力,同时最令人生畏的是它的毒刺——“捅马蜂窝”的俗语就是旁证。胡蜂与蜜蜂不同,它是“杂食”昆虫,而且偏好“甜品”,瓜果青菜和小虫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品。胡蜂的牙齿犹如一把虎钳,锋利无比,咬人很疼。而且胡蜂的尾针不像蜜蜂蜇人后会脱离,而是可以重复使用。

这幅作品是胡蜂的一幅正面特写,拍摄于2014 年 8 月初,地点位于北京郊区雨中的薄荷花丛中。

 

作者简介

李秋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暨科普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理事。原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现主要致力于生态摄影创作、科学普及工作和摄影教学。

 

来源:《魅力之眼——科学摄影集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