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科教片争鸣随感

【理论】科教片争鸣随感

科普创作 赵立魁 2017-06-16 10:02

关于科教片中“科”与“影”的争论,有位同志曾明确指出:“尽管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完全一致,但对科教片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性,在认识上则是共同的。”这就是说,争论的任何一方,谁也没有主张丢掉“科”或者“科教片必须注重科学技术的外延。”那末,在承认共性的基础上,分歧的焦点究竟何在呢?我以为科教片中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是否得当。

无庸讳言有的人对“多样性”是看不惯的,或贬之为“非驴非马”,或斥之为“邪门歪道”,他们认为科教片理应老老实实,何必哗众取宠呢?!

作为个人,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甚至讨厌或反对某一种样式,当然不能强求一致。但是作为整个科教电影事业,是应当提倡各种风格,鼓励大胆尝试和探索的。这不是那一个人的好恶,而是浩瀚丰富的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客观地向创作者提出多样化表现的要求。而且,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爱好的观众,也绝不愿看一种格式的科教片。好比人穿衣服,有了不同爱好的人,便有千差万别的款式和色彩;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季节、场合、情绪的变化而穿戴不同的服饰,倘若人们都穿一种样式的服装,那岂不是人类美学的一个灾难?

从实际情况看,纵观我国科教电影的创作发展历程,在不断向科学深度开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风格样式。请看科教电影的园圃里是何等色彩缤纷:有借鉴故事片手法的《生命的凯歌》、《保养耕牛》;有采用纪录片手法的《送瘟神》、《敦煌艺术》:有吸取木偶片表现形式的《一支铅笔》;有大量运用动画片技巧的《小华学科学》;有层层剥进,以逻辑叙述见长的《生物的进化》;有以小放大、显徽摄影为主要手段的《草蛉》;有以物拟人的喜剧式的《车床的喜悦》;有朴素无华的《巧管千金水》;有童话色彩的《知识老人》;有科学幻想的《小太阳》等等,百花争艳,不一而足。它们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有的还在国际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如此琳琅满目的作品,它告诉我们:表达科学内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老老实实固然不失为一种朴素的美,但除此之外,还有华美,奇美,秀美,壮美……正是这些不同风格的美,才使得科学知识带上艺术的翅膀飞进亿万人的心灵。

此外,这些不同风格样式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它们互相竞争,比赛,甚至有时互相排斥的过程中,又同时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艺术手段、方法、技巧、形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向前发展和前进了。这也是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现象和规律。因此,我们可以说“多样性”是科学电影发展的需要,是客观事物表达的需要,是普及和推广科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学习和观赏的需要。

有人说:“我不反对多样性,我反对的是脱离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分这话听起来没错。但是,对“脱离”二字的理解却往往是争论的所在。何谓不脱离呢?在一些人看来,只有发掘科学内容中固有的最动人最富有魅力的东西(也有人称之为科学内涵)才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好科教片,舍此之外,均有“脱离主题”、“哗众取宠”之嫌。

应当承认,发掘深刻的科学内涵,是科教片创作的重要经验,许多成功的载誉之作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要探讨的是现实中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在每年大批的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既不具备深刻的科学内涵,也缺少固有的动人的有魅力的东西。拿《收购员的日记》来说吧,它既没有《猫头鹰》那样的生动活泼的内在情趣,也没有《生命与蛋白质》那样深奥丰富的科学内容,有的只是破烂骨皮的用途一、二、三……此时此刻,作者何尝不想在破烂骨皮中发掘一些动人的内在情趣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呢?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既要普及废物利用的知识,又不愿意让观众在影院里睡大觉。于是,作者安排了人物,设计了情节,尽管是围绕科学内容安排设计的人物情节,但它与《黄鼬》、《泥石流》等一些影片相比,毕竟不是科学内容本身因有的情趣的伸发,而是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外加处理”。这种情况并非偶然的个别现象。《红绿灯下》的作者,不满足一二三地介绍交通规则,加进了故事性的“惊险事件”;《一支铅笔》的作者,不满足干巴巴地介绍铅笔的生产流程,加进了“木偶飞天”;《车床的喜悦》的作者,不满足甲乙丙地讲解车床操作规程,干脆让车床自己来个“自说自叹”……这类作品由于题材本身的“先天不足”,常常花去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创造性的劳动,它所取得的社会效果也多半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科教片创作队伍的内部却往往有人把这类作品,以“科”字不足,“外加”过多为由,列入科教片行列的“副册”,登不上“正统”的宝座。这不能说是公平的现象,也难怪有些试图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编导者畏首畏尾,产生“费力不讨好,算了吧!”的心理。

诚然,现实中存在着华而不实和单纯追求形式的现象。但是,不能把这种现象与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一律混同起来,更不应以此作为排斥不同艺术风格的“杀手锏”。我们应提倡因题制宜的创作,更应提倡因题而异的准确求实的评论(这是当前的薄弱环节)。让我们把支持和鼓励不但给予那些挖掘科学本身固有的情趣和深度的人,也给予那些把枯燥的科学内容播上艺术翅膀的人。这样,才能促进科教片艺术创作的繁荣,才能产生更多的“寓教于乐”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杂志1982年第6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科普创作》即将复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和评论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