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原创】童年、鸟儿与文学——《雀之灵》评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吴彤 2017-06-22 09:15
《雀之灵——青春望天树》(以下简称《雀之灵》)一书描绘了作者韩开春于儿时在乡土间感受到的雀之精灵的故事,本书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在童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树影斑驳的儿时村庄,闪现出记忆中的小小身影。
《雀之灵》是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之一,并且是入选全国孙犁散文奖一等奖的作品。然而笔者在最初阅读这本书时,并未关注这些获奖等信息,而是被书的内容直接引入其中。
笔者喜欢鸟且近年来经常拍摄鸟,拿到此书,首先被作者讲述的几种鸟而吸引。作者从身边最常见的麻雀开始,进而讲述了麻雀、燕子、伯劳、喜鹊、灰喜鹊、乌鸦、松鸦、乌鸫、鹊鴝、八哥、鹩哥、画眉、灰椋鸟、云雀、黄鹂、黄雀、绣眼、柴呱子(苇莺)、白头翁(白头鹎)、布谷(杜鹃)、鹁鸪(斑鸠)、鸽子、戴胜、小翠(翠鸟)、水老鸦(鸬鹚)、野鸭的故事。
笔者不想干巴巴地板起面孔去评论这本书,而是想顺着作者的笔触,跟随作者一起去感悟那些精灵。
基于作者儿时有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所以他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村庄中除了常见的家养的禽畜,到处乱钻的虫儿,就是到处放声歌唱的鸟儿了。
不管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麻雀都是人们常见的鸟儿。麻雀曾一度被列入“四害”名单,被“平反”以后,麻雀害怕人的程度降低了许多。在书中作者介绍说,麻雀是一种不记仇的鸟类,对于农村的麻雀可能是这样的,然而在城市里的麻雀不像它的农村亲戚那么没有记性,好像多少还保持着一点点对于人类的惧怕。
笔者倒希望如此,对人类的警惕,应该是所有动物最应该保持的记忆。不过这一观点,对于喜爱鸟类、喜欢拍鸟的群体来说可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因为这样我们很难近距离地接触鸟类。
《小燕子》这首儿歌至今仍广为传唱,最近笔者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了解到燕子在古时被称为“玄鸟”,《梦溪笔谈》卷三 · 辩证一,第55条说,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谓之玄鸟。为此,笔者也去拍摄了一些燕子的照片,通过照片发现,燕子的羽毛黑中透蓝,在阳光的照射下,又会泛起紫红色的光,真是美仑美奂。
在《雀之灵》一书中也有关于燕子的描述,作者不仅写出了燕子的身形与飞翔,而且讲述了燕子与人类的关系,燕子的迁徙与回归,认定燕子是有情有义的鸟儿,感叹在外漂泊流浪的人如何能够像燕子每年都可以回归故里。 然后,作者以“劳燕分飞”这一成语,自然过渡到对于“伯劳”的描述。作者在描述中,介绍了对于伯劳杀死其他小鸟如麻雀幼鸟的残酷。在平常人眼中,伯劳是一种很漂亮的小鸟,其身形大约是麻雀的一个半大小,不如鹰隼那么大。伯劳是很传奇的鸟儿,作者也介绍了那个中国古代的凄婉传奇,让我们知晓了更多关于伯劳的故事。可是因为作者在小时候亲眼看到了伯劳捕杀麻雀幼鸟的一幕,从而对伯劳产生了厌恶之情。
喜鹊、灰喜鹊和乌鸦都是雀形目鸦科的鸟儿,长相其实也差不多,不过乌鸦浑身黑色,喜鹊黑白两色,而灰喜鹊是灰黑两色。可是人们对于喜鹊和灰喜鹊基本上是喜多于厌,而对于乌鸦基本上是反过来了。笔者认为可能与乌鸦的叫声以及它浑身黑色的长相有关。
然而,《雀之灵》一书的作者从文学角度收集到很多历史的证据,介绍北方人其实喜鸦不喜鹊,并指出乌鸦在清朝被供为神鸟。乌鸦是非常聪明的鸟,它们也有记忆。不仅在清代紫禁城,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结阵如云,不下千万;就是今日,在北京的铁狮子坟、巩玺天附近,也还是当年景象。
如作者所讲述的,人们常常把乌鸫认为是小乌鸦,把鹊鴝认作是小喜鹊。这两种鸟在南方很常见,在北京今日,乌鸫常见,而鹊鴝并不常见。乌鸫有一个特点,其叫声多变且会模仿很多种的鸟儿,叫声婉转,弥补了它像乌鸦的不足;而鹊鴝,长得小巧玲珑,经常停在一处,翘起尾巴,样子很可爱。笔者在海南等南方很多地方多次拍摄到鹊鴝。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因为作者出身文科,所以总是能够把鸟儿与文学典故联系在一起,或与身边文人墨客以及乡土文学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如杜鹃与“子规滴血”,伯劳、燕子与“劳燕分飞”,这或许可以让蒙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那些文学中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文学和语言表达出的美。
本书中的《戴胜》与《小翠》是笔者认为特别精彩的两篇。
《戴胜》开篇引用了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戴胜》诗句:“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点出戴胜形貌的特点,以及出没的时间,并且还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作者对于戴胜这种鸟的头顶的描写:“我惊奇的是……居然长着一个凤冠状的五彩羽冠,很醒目,打开来如一把小巧的折扇,也如斯巴达战士的头盔”,描述准确、有想象力而且颇有文采。
《小翠》一篇中对于翠鸟描写得非常精彩一处,是关于翠鸟入水的描写,表达特别准确。作者引用唐代诗人钱起的诗《衔鱼翠鸟》:“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作者用这一过程快若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当真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来刻画翠鸟入水捕鱼的过程。
当然,笔者钟情于这两篇,除了感受到作者有乡土的生活,文人的典籍,还有评论者对于这两种鸟儿的喜爱,在拍摄这两类鸟儿时,拍摄者的真实感受也被本书作者描绘的惟妙惟肖。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通过本土生活,能够给出当地对鸟儿的“土名”,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土名,它反映了本土住民与这些鸟儿的关系。比如,云雀在当地被叫做“的溜坠”(或“的溜追”),其中“的溜”像是云雀的鸣叫声,而一个“坠(或追)”,则反映了人们看到云雀一飞冲天的英姿。再比如,他们把苇莺称为“柴呱子”,是因为在他们那里,把芦苇称为芦柴,加上苇莺的叫声就是“呱呱叽、呱呱叽”,便组合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再如,作者的老家把杜鹃(布谷鸟)称为“刮锅”,是把节约粮食意蕴其中;对于戴胜的名字,作者的母亲给出的本土名字是“臭咕咕”,反映了戴胜用鸟粪垫窝的习性。此外,关于杜鹃把自己的蛋掉包苇莺的蛋的事情,笔者是从书中第一次得知,难怪有苇莺叫声的地方总是伴随着时长时短的布谷鸟的叫声。这恰是以地方性知识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对待鸟类的反映。
《雀之灵》一书的作者也会透露出对于人类破坏自然和其他生灵的不满与悲叹。 比如作者哀叹,小时候可以听见黄鹂婉转动人的歌声,看到它们金黄色美丽的身影,而如今,只能在笔尖处怀念它们金色的羽毛和动听的歌声了。
再如,书中描写了人类张网捕捉黄雀,一是为了养为宠鸟(其实是捕捉后驯养卖钱),二是将其沦为算命先生骗人的助手,对此作者感叹,人类的恶习成就了鸟儿的另类命运,而鸟儿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人们残害鸟类时,是否想到这一点呢。看到书中描写白头翁成为人们桌上的菜肴——将白头鹎做成的炸鸟被叫做“白头偕老”——真是可气。
记得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逊曾经描写了在地球另一端,农药等化学药品对于鸟儿的伤害,以及对于地球生命的危害,而我们这一端,则曾经以扫除四害,以及烹饪的日常生活损及鸟类,真心希望这些伤害能够减少或不再。当然,如果更深一步,笔者还希望我们不止有对于鸟儿的记忆与描写,更希望天空中飞翔更多的不同鸟儿,早晨醒来耳边常常能够听到鸟儿的婉转鸣叫。
当童年的成长能够伴随各种鸟儿之精灵的歌唱,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啊?如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很难有这样的经历,作者把他的童年历程与雀之灵关联起来,并且用散文的形表达与呈现出来,对于今日的孩子们确实弥足珍贵。这里文学是笔、是纸,而对于雀之精灵的儿时多彩记忆,才是那书写的颜料。
(完)
作者简介
吴彤,蒙古族,清华大学科学哲学教授,鸟类摄影爱好者。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