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医学三字经》的科普内涵研究(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杨 松 陈红梅 2017-05-23 15:50
3、普及对象和范围较广
基于《医学三字经》的刊刻流通情况,及后世名医与该书的关系等层面,分析其普及对象和范围如下。
3.1 读者对象中医初学者及医生
普及对象,即科普著作的受众对象或读者群。就《医学三字经》而言,作者陈修园在刊书小引中说:“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可见,陈修园刻写《医学三字经》如同老师给学生讲授《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一样,是为了“识途”和“便诵”,使初学医之人不误入歧途,所以该书三字一句,通俗易懂,“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
《医学三字经》在后世的普及传播过程中,陈修园的初衷是否如愿以偿?
笔者以周凤梧等编著《名老中医之路》[7]和贺兴东等编著《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8]两书作为统计对象,书中明确记载读过启蒙读物的名老中医有88人。其中读《医学三字经》入门的名老中医有33人,如方药中先生在《学医四十年回顾》一文中这样描述:“我懂事后,父亲在谋生之余,教我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一类医书。”[7]又如:董德懋在《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一文中说,我学医的启蒙老师是岳父赵廷元先生,他开始教我习诵《医学三字经》等书[7]。
由此可见,《医学三字经》在后世传播过程中,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欲学习中医的初学者。因其内容“悉本圣经”,形式通俗易懂,便于背诵,最终引领这些初学者登入中医学之殿堂,成长为名老中医。
然而,《医学三字经》的普及对象并不局限于医学初学者,许多医生甚至将其作为诊家必备书籍,需要时时研读。
这可从医家藏书中窥见一斑,海南名老中医霍列五“辅政堂”医学藏书中,有陈修园医书40种、陈修园医书50种、陈修园医书72种等多个版本,据霍烈五先生之子回忆说:“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父亲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医学典籍。”[9]
笔者对上述曾研习过《医学三字经》的33位名老中医接受医学教育的方式进行归纳发现,其中有13人是通过师承的方式接触到《医学三字经》,也就是说,这些老中医的老师也常备或记住了《医学三字经》,以备教导弟子之用。另外,1979年《新中医》杂志刊登一封医生读者的来信,读者在信中谈道:“在治疗尿潴留时,通常用滋肾和通利两种方法,效果都不好,后来读一本《医学三字经》……大受启发,知道治疗这种病必须从调理气机着手,结果用这种方法接连治愈了几例患者。”[10]
可见《医学三字经》的普及对象不仅是中医初学者,医家也需常备手边,一是为了教导弟子,二是为了临床治疗。正如台湾梁其姿先生所说:因为“医生需要在临床当场即时展现所学,不容检索书籍,当然必须背诵”,而“歌诀或赋让人容易背诵”[11],所以《医学三字经》等便读类书也成了医家时时需要的案头必备书籍。
综上,《医学三字经》一书的普及对象不仅仅是初识中医的医学入门者,还是医家教育弟子、获得治疗疾病方法的必备书籍,他们时时研读,常有心得。
3.2 普及范围由长江以南逐步覆盖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就《医学三字经》的普及流通范围,我们从该书历代主要刻本的刊刻地、典型读者的读书地以及《医学三字经》现存主要版本馆藏地,三个方面来看其普及流通的地域范围。
第一,主要刻本刊刻地。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2]著录的《医学三字经》的刊刻地为例。据统计,《联目》著录了1804年《医学三字经》被第一次刊刻以来的55种主要单刻本和丛书本,目前除10种出版地无从考察外,其中福建(2种)、浙江(1种)、四川(11种)、上海(18种)、湖南(8种)、广州(2种)、湖北(1种)、北京(2种)等地均有刊刻,特别是清末民初,该书在上海、四川、湖南等地得到大量刊刻。 由上可见《医学三字经》以出版地为中心的普及流通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这与邓铁涛先生“我国长江以南以此书自学或授传者实在不少”的观点不谋而合[13]。
第二,典型读者读书地。以《名老中医之路》和《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中记载的33位自述学医之初以《医学三字经》为入门读物的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据统计这33位名老中医,主要来自江浙(8人)、巴蜀(7人)、湖南湖北(2人)、福建广东(2人)、北京(2人)、河北(2人)、山东(4人)、辽宁(4人)、陕西甘肃(2人)。
可见,阅读《医学三字经》的名老中医分布地域:除北方以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开来外,还是以巴蜀、江浙、湖广等长江以南的地区居多。
第三,馆藏地。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著录的馆藏地统计来看,《医学三字经》在20世纪中后期主要保存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四川、云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20余省市,即几乎覆盖了全国。通过同一版本的出版地和馆藏地的比较发现,同一个版本的出版地和馆藏地往往不同,以《医学三字经》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南雅堂刻本为例,出版地在福建,时隔150多年后,他已流通到了北京、上海、江西等三地,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医学三字经》普及流通范围在逐渐扩大。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医学三字经》从刊刻之初,其普及流通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普及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至今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4、中医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效果显著
近200年来,《医学三字经》在中医知识的普及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邓铁涛先生说:“清代除《医宗金鉴》为法定的医学教科书外,陈修园十六种(包括《医学三字经》)可算是中医自学丛书或教学之书。我国长江以南以此书自学或授传者实在不少。文章浅,易入门,歌好读,容易记。虽然解放之前有私立中医学院校之设,但能入学者人数不多,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者则甚多”[13]。如名老中医萧龙友、李斯炽、李克绍、孙允中等。
民国时期,有些中医师带徒、私塾教育将《医学三字经》作为教材使用。据名医刘渡舟在《学习中医点滴体会》一文中回忆: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7]此外,据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卫生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春,县城名医刘祖武创办天水县普济中医学校,将《医学三字经》作为教材给学生讲授,刘祖武于民国二十一年病笃,“身后留有《医学三字经》《脉理》讲义、《会精指述》手稿多卷”[14]。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名老中医极力倡导初学中医者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入门,1953年时任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萧龙友先生在“西医怎样读中医书”座谈会上说:“初学应读之书尚多,如喻嘉言《医门法律》……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之类。学者能领会诸书之后,再读《内》、《难》,以求深造。”[15]有些医学院校甚至将《医学三字经》作为学生的教辅资料,如1957年四川医学院中医教研组编印《医学三字经简释》,作为学生学习时参考[16]。
如今,我国有些大中专中医院校非常重视学习经典,如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传承班开设《医学三字经》选修课;王心远教授在北京大学课堂、清华大学中医社等为学生讲授《医学三字经》。2013年王心远教授甚至开设《医学三字经》网络课程。在新的时代《医学三字经》以不同的形式仍发挥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功能。
此外,《医学三字经》因语言洗练、音韵稳妥、内容精要、易于诵习。许多医家受到启发,模仿《医学三字经》撰写医学普及类读物,如:四川胥紫来《续编医学三字经》补充完善《医学三字经》的内容;四川周云章《简易医诀》仿其例以“三字诵之”;张子培温病学说简要之作《春温三字诀》[17];周凤梧撰写的医史类普及著作《中国医史三字经》[18];傅文录的《中医内科三字经》等等。这些“三字经”形式的医学普及性读物丰富和发展着医学著作的内容,同时扩大了医学知识的受众对象,普及推广了医学知识。
总之,《医学三字经》自1804年出版发行以来,不仅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捷径,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普及教育。
当然,《医学三字经》不是完美无瑕的,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为了顾及三字歌诀的体例形式,书中文字过于精炼,不得不借助每句下面的小注来彰显其内容主旨。这种经文与注文结合不便于阅读。其次,陈修园本人有明显的尊经崇古倾向,因此对历史上某些医家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也有些偏颇,如他对李时珍的评价。这些也都是当今中医科普图书创作时在形式与内容上应该规避的地方。
5、 结 论
终上所述,《医学三字经》是陈修园为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入门而作,其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医初学者,流通普及范围从长江以南逐渐推广到全国,从其刊行至今推动了中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虽然受歌诀体例和时代局限,该书的内容与形式还有待完善,但据章道义先生科普作品的定义,结合《医学三字经》这一作品的实际创作目的、内容特点、受众对象和流通范围、以及其推动中医学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效果,我们能窥见:在1804年刊行的《医学三字经》虽无“科普作品”之名,却基本具备现代科普作品之实,挖掘其科普内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科普的发展历程。
完
参考文献
[7]周凤梧,张齐文,丛林,等.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8]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金昌波.一代名中医霍烈五[N].海南日报,2014-07-11.
[10]陈耀章.《医学三字经》应当再版[J].新中医,1979 (2):29.
[11]Leung AKC 1999“Medical Instruc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MingQing China”in the Conference“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INALCO,Paris,June 29-July 2.
[12]薛清录,傅景华,王庆福,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13]邓铁涛.试论陈修园[J].新中医,1979(2):20-23.
[14]天水市北道区卫生局.天水市北道区卫生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5]萧承悰.一代儒医萧龙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6]四川医学院中医学教研组.医学三字经简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
[17]和中浚.晚清四川普及类医著的产生和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1994(1):20-22.
[18]金东辰.中国医史三字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来源:《科普研究》(2016年第1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