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评论»软硬兼备的《中国太阳》

软硬兼备的《中国太阳》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董仁威 2019-06-19 09:13

刘慈欣作为中国硬派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已为世人熟知。其实,任何优秀的科幻小说都是软硬兼施的。作品中的人文情怀与科学设定水乳交融,才能促成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看了刘慈欣的短中篇科幻小说《中国太阳》,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一、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设定

2010年,我对刘慈欣做专访的时候,他曾反复对我强调,他写科幻小说不关心人,只是关心科学。不过,他所创作的科幻小说,并未遵守他的“宣言”,实际上,相当重视世界观设定,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

《中国太阳》的主人公水娃,是刘慈欣塑造的一个农民工的典型形象。一开始,这个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农村青年,只是憧憬脱离连一口清亮水都喝不上的故乡苦海,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出走了。

水娃当了矿工,喝到了不苦的水,顺带挣了点钱,实现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第一步目标。

水娃的野心大了起来,他要过更加美好的生活。于是,水娃来到城里,找了一个地方开始帮人们擦皮鞋,一天下来就挣了十几块钱。

不过,水娃并不满足,他制定了人生的第三个目标:到更大的城市,见更大的世面,挣更多的钱。他跟着一个工友,来到北京,当了一个“蜘蛛人”——高空清洁工人。因为工作勤奋,水娃实现了当"北京人"的第四个人生目标。

这时,水娃的人生目标发生了飞跃,他在接触了科学后,知道了在太空中有一个由镜面组成的"中国太阳",他开始仰望星空,飞向庄宇研制的“中国太阳”上去擦太阳的镜面。在太空擦太阳镜面时遇到了大科学家霍金,霍金给他讲了许多有趣的科学故事,使他产生了要驾驭中国太阳飞出太阳系的鸿鹄之志。

讲述人的梦想和使命,讲述科学改变了人生,人要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就是《中国太阳》的世界观设定。虽然大刘声称自己写小说时只想写好故事,并不考虑作品中有什么深邃的内涵,但是,作家自身的人格素养、思想高度,决定了《中国太阳》这部作品的内涵深度。这是一部激发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独创自洽的科幻设定

《中国太阳》的科幻内核,是围绕着水娃的朋友庄宇设定的。庄宇是带着科技成果下海创业人的典型形象。他本来是学固体物理的大学教授。他发明了一种纳米镜膜材料,这种材料在正常条件下呈柔软状态,但在通入微弱电流后会变得坚硬。申请专利后,他倾其所有投入资金,想为这项成果打开市场,但无人问津,结果血本无归。

不过,庄宇并没有消沉,每天仍东奔西跑,试图为这种新材料的应用找到出路。庄宇随身携带一小片纳米镜膜,平时像一块银色的小手帕摊放在床边的桌子上。每天早晨出门前,他便打开一个小小的电源开关,那块银手帕立刻变成硬硬的一块薄片,成了一面光洁的小镜子,到处去兜售他的技术。他跑过十多个城市,都一无所获。

终于,他的机会来了,随着“中国太阳”工程启动的消息传出,庄宇的纳米镜膜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中国太阳”收集太阳能的镜面。后来,“中国太阳”变身为一艘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飞向浩瀚的星空。

这是一个关于利用太阳能进行宇宙航行的科幻构思,作者在小说中精心建立一个技术体系,使之能够自洽,令人相信。

大刘写科幻小说是十分重视技术细节的,就连派高空蜘蛛人去清洁中国太阳的镜面需要多少人也计算得一清二楚,有根有据。特别是将“中国太阳”转变成星际飞船,去进行星际旅行,也把技术细节设计得很周密,使读者相信这是可能办到的。他为这次星际旅行设计了一套生态循环系统和一套生命低温冬眠系统,足以维持人类在宇宙中航行上千年。

这些能够自洽的科幻设定,比那些天马行空,毫无科学根据的玄想更让人着迷,更让人热爱科学。

 

三、独具匠心的科幻故事

《中国太阳》的故事中充满了独创的情节。除了独创的科幻设定以外,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也会让你拍案惊奇。谁会想得出,让高空清洁工水娃同霍金在“中国太阳”上相遇,并成为他的高徒,使初中水平的水娃提升到比“中国太阳”总设计师庄宇的科学素质还高。正是因为这样高水平的科学素质,使水娃提出了将“中国太阳”利用太阳风帆冲出太阳系,成为星际风船的设想,并回答了庄宇提出的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使庄宇惊愕不已,不明白这个蜘蛛人是怎样在科学认知领域超越他这个博士的。

大刘讲科幻故事,常常从日常所见、极为平凡普通的人物故事开始,非常接地气。比如,《乡村教师》是从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开始的,而《中国太阳》,则是从一个中国最为贫困的乡村、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开始的。但是,他并未止步于描写平凡,他一步步将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引向不平凡,使读者震撼。这种接地气的写法,是大刘开的先河,并在其手中发挥到极致。

从《中国太阳》的章节设计,就能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匠心。他以人生目标为序来设计章节,作为章节的标题,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中国太阳》的章节标题,人生第一个目标:喝点不苦的水,挣点钱;人生第二个目标:到更多水更甜的城里,挣更多的钱;人生第三个目标:到更大的城市,见更大的世面,挣更多的钱;人生第四个目标:成为一个北京人;人生第五个目标:飞向太空擦太阳;人生的第六个目标:飞向星海,把人类的目光重新引向宇宙深处。

水娃从偏僻的小村庄一路走来,一直通向浩瀚的宇宙空间,他一次一次地反复放大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伟大。每次小目标的完成,都增加了他的信心,同时也放大了他的格局,使自己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最终实现了他的伟大理想。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多么引人入胜的励志故事啊!

 

四、科幻现实主义和科幻未来主义的交融

科幻现实主义,发端于威尔斯,其特点是写科幻其实是为了反应和批判现实。按这种写作方法创作的科幻小说是社会型科幻小说,又称"软科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情怀,中国当代科幻现实主义方法写作的代表作家是韩松、陈楸帆等人。

科幻未来主义是以后人类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创作态度,这种态度是希望通过科技去超越现实,用未来召唤创作,拥抱新的愿景。中国当代科幻未来主义的代表作家是王晋康、何夕、江波等人及其"核心科幻"流派,属于"硬科幻"范畴。

那么,刘慈欣的科幻创作,尤其是《中国太阳》的写作风格,属于科幻现实主义,还是科幻未来主义?属于社会型科幻,还是核心科幻?属于软科幻,还是硬科幻?

都是,也都不是。

拿《中国太阳》来说,他的故事涉及了中国现实社会中"农民工""科技人员下海""科学素质"等问题,表现出对这些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使这篇科幻小说很“软”,很温馨,很接地气。同时,这篇小说对太阳能利用、星际旅行的大胆幻想,又很“硬”,硬得不能再硬。因此,《中国太阳》,是一篇“软”“硬”兼备,不属于任何流派,只属于他自己的优秀刘氏科幻小说。

 

五、遗憾与不足

现实比科幻还科幻,在2001年《中国太阳》发表之前,科学家们就有类似的计划。1992年,俄罗斯曾开展过一个名为“太空镜”的计划,于1992年和1999年分别研发了“旗帜”和“旗帜2.5”两颗反光卫星,试图通过反射太阳光将太阳能发射到地球,但两次都失败了,本来还有第三个“大兄弟”等着上天,但在“旗帜2.5”失败后被废弃。直到去年,俄罗斯天文学家团队再次向太空发射了他们声称的“将成为月球之后夜空中最亮的物体”,然而卫星的太阳能反射器没有成功展开,该项目又一次宣告失败。

可是,在中国却传来了好消息。成都航天科技微电子系统研究院前不久宣布计划在2020年发射“人造月球”,这颗卫星将从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他们的目标是让照明卫星取代成都所有的路灯。这颗“人造月球”如果发射成功的话,能够在夜间照亮成都市10到80公里的区域,亮度将是月光亮度的8倍。

注意,与刘慈欣的中国太阳类似功能的"太空镜"叫人造月亮。"人造太阳"是科学家们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称呼,不可与"人造月亮"混为一谈。

可见,大刘的这个科幻设定新颖度有较大提升空间,独创性有待加强。但是,这并不妨碍《人造太阳》成为传世的经典,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绽放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尤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威尔斯的《隐身人》,虽然潜艇早已问世,隐形飞机也成平常事物,但是,一代代人,都会饶有兴致地阅读这些经典科幻作品。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