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索非科普创作的缘由及特点探析(上)

【理论】索非科普创作的缘由及特点探析(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洁 2017-06-19 16:24

自新文化运动始,现代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播,逐步普及。一些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投身于当时的“科学大众化”运动,积极翻译科普著作,发表科普文章,出版科普书籍。对于当时的科普创作,曾任开明书店第一任总编辑的赵景深如是评价:“我国最缺乏像法布尔《昆虫记》那样的科学小品,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高士其和索非诸家能努力及此,使得科学普遍化,通俗化,真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1]这里提及的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和高士其等人的科普作品常被研究者提及,而索非的科普创作如今却鲜有人知。

现有专论索非的文章不多,论及索非科普创作的更是寥寥。可寻的有赵景深的《记索非》(1938年),作者以同事的身份回忆索非在开明书店工作的过往;姜德明在《索非的<龙套集>》(2002年)一文中简介了作者所收藏的封面由钱君匋设计的索非作品《龙套集》;韦泱的《索非的两部旧著》(2008年)则以作者淘得的索非旧著《疾病图书馆》和《世界语入门》为线索管窥索非的人生;章克标在《开明书店的书和人》一文中也有一小节内容用寥寥数笔写他记忆中的索非。

另有,索非故友之子所写的回忆文章中特别提到他。一是顾均正之子顾亚诠在《顾均正在上海霞飞坊期间的生活经历》、《顾均正先生与<科学趣味>》等文中写到父亲当年与索非合作编辑出版刊物推动青少年科普事业;二是鲁迅之子周海婴写作的《霞飞坊邻居》[2]忆及索非工作生活点滴,提到索非启发了他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

索非(1900- 1988年),本姓周,安徽绩溪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的家庭”[3]31,父亲做茶叶生意,家境殷实。他是胡适的外甥,却极少对外提及这份亲缘,即便是索非之子鞠躬也是后来从母亲处获知父亲和胡适的这层关系[3]32。他不愿依靠祖荫庸碌地生活,成年后背井离乡外出打拼。

索非仅读过私塾,然而他敏而好学,终有所成。1926年,索非进入开明书店做编辑,在那里工作了20年。1946年,索非应老友范寿康邀约赴台主持书店开设事宜,在台湾,他主持台湾书店,后又创办友信书房。1988年,索非在台辞世。 索非的职业生涯未离编辑出版业,在工作之余,他也从事科普创作,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科普作家群中的一员。他出版有《疾病图书馆》、《人体旅行记》、《孩子们的灾难》、《人体科学谈屑》、《人与虫的搏斗》等科普文集,为推动民国科普教育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1 索非科普创作之由

1.1 “赛先生”的启蒙和熏陶

中国的现代科学起步得比较晚。清末,随着国门被迫打开,国人逐渐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潜意识中仍将科学简单认识为技艺,没能给予科学足够重视。其时,国家科技落后,民众迷信愚昧。20世纪初,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酝酿爆发,向国人引介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努力推动科学的大众化。索非的青年时期,新文化运动正席卷全国,他也接受了“赛先生”的启蒙和熏陶,萌生科普创作之念。

1.2 开明书店编辑出版理念的影响

贾祖璋在《丏尊师和开明书店的科学读物》一文中这样写道:“开明书店仿佛是科学小品的起源地,这与开明书店原本对通俗科学文章和书籍比较重视有关”[4]。开明书店创办于1926年,是民国时期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齐名的六大书店之一,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初创时“没有一定的出书计划,只想印一些朋友们的好著作”[5]293,“一九三〇年,《中学生》杂志出版后,开明就确立了以出版中学教本和中学生课外读物为主的出书方针”[5]296,出版有《中学生》、《新少年》、《开明少年》等刊物,和一些通俗浅显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如“开明少年丛书”,“开明青年丛书”等。

索非是开明书店的元老,开明书店草创之初既已入职,直到1946年才辞职远去台湾。在开明任职的20年间,他结识了一群有科学兴趣的同人如夏丏尊、顾均正等,志趣相投的他们结合当时开明书店的青少年读者定位,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积极进行科普创作。

1939年6月,索非与顾均正合作创办了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6]为口号的《科学趣味》月刊,希望通过科学常识的传播让普通民众接受科学,使科学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顾均正之子顾亚铨在《顾均正先生与〈科学趣味〉》一文中曾谈及《科学趣味》出版发行始末:“其实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都是在顾均正和索非的家里进行。资金除李尊权出了一部分外,其他都是由父亲和索非共同负担的”[7]。

李尊权是刊物的发行人,该刊版权页上还标注有三位编辑人,分别是顾振寰、余在学和刘振汉。顾振寰就是顾均正,余在学是索非的又一笔名。《科学趣味》从第4卷第5期开始推出“通问栏”,特约各科专家回答读者提问,强调科普知识传播者的权威性,索非曾以医生的身份为读者答疑解惑。此外,索非还主持该刊专栏“通俗病理讲话”,发表《伤风咳嗽小毛病》、《咳咳咳咳咳咳》、《再来一个》等文,以文学手法普及一般医学常识。

1.3 自己的理想和经历

索非进行科普创作,特别是有关医学知识的科普创作源于他学医救国的理想和母亲去世的启示。

学医救国的理想。民国时期,国内动荡不安,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公共卫生环境落后,民众医疗常识欠缺,疫病发生率较高。索非目睹疫病流行,耳闻国人被嘲笑为“东亚病夫”,由此萌生努力学医拯救国家之愿。索非之子鞠躬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父亲学医救国的理想。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晚饭后,父亲坐在他惯常坐的位置上,在一张大圆桌的后面,把我叫到他的身旁,问我打算如何救国。我不假思索地说:‘当兵,打东洋鬼子。’他告诉我中国太穷了,人民的体质太弱了,要学医、学科学。”[3]32 母亲去世的启示。在《疾病图书馆》的序中索非提到母亲去世于霍乱。母亲病时父亲和他都远在异乡,留守旁侧的只有年仅14岁的妹妹,二房东发现母亲病势加重便以土法施救,终因缺少医学常识而延误治疗。得闻母亲死讯后,他一直想“如果母亲妹妹或者二房东能够知道一点医学常识的话,母亲是绝不会死的”[8]2。

母亲的过世让索非意识到当时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人们对现代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普遍缺乏卫生意识和行为,而社会也未能给予公共卫生足够的重视。虽有医学文章的刊登和医学书籍的出版,但也多因为重视科学性欠缺通俗性,以致传播广度受限,传播效果甚微,此外当时发行量渐增的通俗刊物和报纸对医学知识传播力度又不够。因此,索非产生写作医学科普读物的念头,想以富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文学形式来传授医学常识,使曾经曲高和寡的科学走向大众,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索非从事医学科普创作有两个优势。一是他不仅具备医学知识,还有从医经历。索非虽没有正规医学学校教育经历,但他自学医理,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医生。他在开明书店工作之余,也开诊所接诊病人,《科学趣味》上就常刊登他的诊所广告。索非“看病不是为了营利,实际上无利可营,他常常免费为一些穷苦的病人看病,甚至赠送一些药品给他们。他学医、行医是为了他的信念”[3]32。二是他爱好文学,有文学修养,掌握一定的文学表现技巧。索非在当时的各类期刊上发表不少诗作和散文,出版过《苦趣》、《狱中记》、《囚人之书》、《龙套集》等。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医学科普要把专业医理知识进行通俗化的表达,对文章的科学性、知识性等有较高的要求,而索非的从医经历和文学修养为他的医学科普创作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赵景深.记索非[J].文艺新潮,1938,1(7):231.

[2]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6:120- 122.

[3]鞠躬,梅郁.向父母鞠躬——访神经生物科学家鞠躬院士[J].金秋,2002(8):31- 33.

来源:《科普研究》2015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