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索非科普创作的缘由及特点探析(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洁 2017-06-20 16:06
2 索非医学科普创作的特色
索非受瑞士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人与医学》的启示以“历史叙述法”[9]和通俗的文学笔调来传播医学知识。在索非看来“医学原本是一门深邃的专门的科学,要把这深邃的专门的医学通俗化常识化,事实上十分困难。西格里斯的《人与医学》是成功了”[10]8。“他的写法非常好,他是用着通俗的笔调,把人、病人、病的征象、病理、病因、医疗及医生等等的历史的经过、以及科学的演进这些现代的最深奥的学理,化为通俗的富于兴趣的故事,避免了一切不必要的专门名词,却一点不会离开整个医学的范围”[8]2-3。“我是追随在西格里斯的后面,使用着文艺的武器,在一般文化的画布上涂抹着一些不成样的画面”[10]7。
索非的创作除了科普作品所应有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通俗性之外,最具特色的是他的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科普观,作品体裁丰富,叙事手法多样。
2.1 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科普观
青少年科普是国民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索非的科普活动便以青少年为核心。20世纪30、40年代,他以“索非”、“余在学”之名在《中学生活》、《新少年》、《中学时代》、《学生月刊》、《少年读物》等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介绍冻伤、破伤风、肝蛭等疾病的成因、治疗和预防;分析皮肤、肌肉和骨骼等人体构件;阐释大颈病——甲状腺肿的病因和预防原则等等。他也出版了《疾病图书馆》(1937年)、《人体旅行记》(1939年)、《孩子们的灾难》(1939年)、《人体科学谈屑》(1941年)、《人与虫的搏斗》(1941年)等科普文集。
以《孩子们的灾难》为例,该书写的是20世纪20、30年代未曾引起足够重视的学校传染病,索非分篇介绍了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冒和风疹等10种病症,以期引起公众对学校传染病的关注。
除了写文章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外,索非也尝试以实践的方式来强化科普效果,他曾和顾均正合作经营“天工实业社”,设计销售“少年化学实验库”,以“辅助化学教育及提倡少年正当娱乐”[11]。他们设计了一个化学实验库,这是一个小木盒,里面装有一些化学药品供人进行化学试验,“根据几十种应用最多的化学药品和几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组成的”[12],销售给青少年,引导他们按照其中附带的实验手册做一些趣味化学实验。
索非和顾均正既写作科普文章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又提供简单实验器材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普教育方式在当时是一种新鲜的尝试。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霞飞坊邻居》一文中回忆索非时也提到索非和顾均正对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努力。
科普创作重在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就要求作者要明确作品的读者对象,进行符合读者需求和解读能力的知识传播。索非科普创作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他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发现创作题材,结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灵活地运用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叙事手法进行创作。
2.2 文学体裁丰富
索非医学科普创作的体裁丰富,有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
《人体科学谈屑》一书就是由30余篇已见诸报端的科学小品结集而成的。索非将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与妻儿的日常谈话中获取灵感进行写作,以短小的篇幅,活泼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医学常识。
如《水与人体》一文以儿女歌唱的一首民谣开篇“如果世界是白纸,海水全是墨汁,树上只结面包,饼干,我们怎不渴死!”,儿女唱罢大嚷“渴呵!让我们喝口水再唱!”[13]2索非以民谣的意义和儿女的口渴为由,走笔谈水与人体的关系、水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而《体温的发生》一文则从儿女踢球后与父亲的对话写起。气温不高的天气里,踢过球的孩子们挥汗如雨,作为父亲的索非叮嘱孩子不要受凉伤风,而孩子对天热生汗还是运动生汗有疑问,“不热?……那么我们怎么会出汗呢?”,“夏天我们不做剧烈运动,怎么也会出汗呢?”[13]80,索非择此得当时机简单地说明了人体的感温机制和体温发生的原因。
《人体旅行记》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的《少年科学丛书》中的一册,是一部科学童话,索非借助童话故事以拟人化手法传播科学知识。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中学生理学老师带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开始的三趟趣味旅行。借由一副神奇的眼镜,师生们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家历险似地游历了不同人的人体器官,他们攀爬“红土岗”似的下唇,站立在“广场”般的舌面上,钻进“红海”一样的血管,触摸像“救命圈”的红血球等等,由此了解人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运作,熟悉人的生理,知悉一些病理现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编写一个离奇的故事,将枯燥晦涩的医理知识趣味化,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科普传播效果。
《肠寄生虫聚谈会》也是科学童话,文章第一段如是写到“有一天,蛔虫、钩虫、绦虫、蛲虫、鞭虫、姜片虫,着一些肠寄生虫碰巧聚会在肠子的一个角落里,大家以为这是千载一时的盛会,正应该聚谈聚谈,好让大家彼此获得一个清楚的认识”[14]。这里,索非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肠寄生虫以人的思想和行为,虚构了一个聚会的场景,会上被公推为主席的蛲虫提议以点将的办法让与会的肠寄生虫们各述家史,谈谈各自的形态、生活情状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肠寄生虫病是儿童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作者将抽象的医学知识渗透于童话故事中,使其变得更易于青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
索非的《疾病图书馆》、《孩子们的灾难》和《人与虫的搏斗》三本科普文集中收录的多是科学故事,即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知识,文集扉页上直言“献给爱听故事的朋友”。
以《一个决议——百日咳章》为例,文章写的是某小学教务室里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校长在会上通报校内咳嗽的学生增多,与会老师七嘴八舌地谈起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咳嗽情状,校医以回答老师提问的方式为与会者释疑解惑,推定校内百日咳传染病流行,并解释了百日咳的病原体、径路、病程、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中有人物,也有简单的情节,以文学的形式承载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索非偶尔也会选择以科学戏剧的方式来进行科普。《儿童歌剧——流行性腮腺炎章》就是一个三幕剧剧本,以歌剧的形式向读者讲述流行性腮腺炎知识。剧情很简单:春季的某一天小学校园里的学生突发疾病,老师和家长紧急将他们送医,经医生诊断是流行性腮腺炎。剧本有场景转换和情节变化,以主要人物的唱词和动作推动情节发展。
最后一幕剧发生在医生的诊室,在与家长和教师的唱和间,作者借由医生之口告诉众人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发病情状、潜伏期、病程变化、治疗方法和预防之策。
“医生(唱):家长们,你且听,病原不要紧,何必多担心!看护应周到,饮食要当心!轻症无须治,重症略费心!我今为医疗,安你一颗心!” “医生(唱):一句话,你们听:病症虽不厉,隔离最要紧;如果离得净,病就不流行。至少两星期,健者不能近。一法能预防,唯有注血清。”[7]80-81
“医生(唱):家长们,你且听,病原不要紧,何必多担心!看护应周到,饮食要当心!轻症无须治,重症略费心!我今为医疗,安你一颗心!”
“医生(唱):一句话,你们听:病症虽不厉,隔离最要紧;如果离得净,病就不流行。至少两星期,健者不能近。一法能预防,唯有注血清。”[7]80-81
作者以凝练、流畅的唱词告诉读者流行性腮腺炎在护理和治疗中应注意隔离,家长看护要周到,饮食应谨慎,可注射血清对腮腺炎进行预防。作者将科学知识融入戏剧情节中,让读者在戏剧欣赏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除此之外,索非在《假日纪游——象皮病之话》、《讴歌——睡眠病之话》中,也使用游记、诗歌等体裁进行写作。
2.3 叙事手法多样
索非在进行医学科普创作时运用丰富适宜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对话式。以《祖母心——肝蛭之话》为例,文章讲述了祖母和父亲为治愈15岁孙子的病问诊的故事。围绕用中医还是西医诊疗的问题两代家长争议不断,医生用图片、生物标本向祖母解释孙儿肝脏中的寄生虫,又让老人家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最终说服祖母相信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文章主体以对话为主,借助对话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祖母和父亲之间,医生和祖母之间围绕中西医诊断的问题,围绕肝蛭的有关问题进行对话,医学常识融入在对话中,形成一种拟态的交流环境,让读者置身其中,便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使科普的传播效果增强。
自述式。1937年,索非在《医药导报》上发表了《霍乱》一文,文章这样开篇“让我来自我介绍,我是‘霍乱杆菌’。我的形态像——且慢,让我先来介绍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蝇子。”[15]杂4,“我的形态像一个标点符号,稍微带一点弧形。我喜欢生活在人类的肠子里,人类的肠子是我的安生立命的地方”[15]杂6。索非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将“霍乱杆菌”拟人化,通过它的自我介绍向读者介绍了霍乱的传播媒介——苍蝇,霍乱杆菌的形态,霍乱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霍乱疫病的发展史和防疫治疗方法等。自述式的写作手法将物人格化,用“我”的口吻进行医理解说,缩小了医学知识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书信式。在《一纸书——姜片虫之话》、《一封书信——疥疮章》、《长征通信——黑热病之话》等文章中,索非采用的都是书信式的写作手法。如《几封私信——白喉章》由五封有时间承续的书信组成。医生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先后提到了自己经手的“鼻白喉”、“皮肤白喉”、“阴门白喉”等不同病例,向对方介绍了白喉的病症,疫病的传染径路,预防措施和当时的治疗良策等。医生以书信的方式与友人谈心,其实是作者在和读者交流,让读者有直面的亲切感,易于信息的接收。
日记式。在索非的科普创作中我们常可见这样的作品《新居日记——回归热之话》、《一周的日记——痢疾章》等,仅看标题读者即可判断作者的写作手法。
如《疾病的图书馆》中的《一周的日记——痢疾章》,文章由某年6月8日至12日的一周日记组成,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作,从主人公“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独白的方式说明了自己的赤痢发病病程、诊疗过程和诊治结果,其中涉及痢疾的病兆、诊断依据、病原和病因等。这种独白的日记体科普作品,增强了阅读者的亲历感,更易于把读者吸引到叙述情境中,让读者逐步了解赤痢。
3 结语
索非的医学科普创作除了介绍医学知识外,也注意引导青少年确立预防观念。民国早期,医界多重治疗忽视预防,而实现公共卫生的关键就是预防。索非在创作中深入浅出地对法定传染病知识、学校传染病知识进行普及,引导孩子和家长转变公共卫生观念,了解传染病的预防之法。
索非以文学的手法,用质朴的文字对抽象的医学知识进行解释,集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于一体,正如黄素封在《孩子们的灾难》一书的序中对索非文字的评价“他做到‘入目’、‘上口’和‘入耳’的地步”[10]3。在民国时期,索非是以文学方式进行医学科普的先行者,他在《疾病图书馆》序言中提到自己的创作“虽然远不如西格里斯的人与医学的伟大,可是在中国用这种形式演出的医学常识书,我自信这还是一个创举[8]3”。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科普创作却明显滞后。索非对科普的热情,他的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科普观,他的叙事手法等在今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完
参考文献
[4]贾祖璋.丏尊师和开明书店的科学读物[G].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1926- 198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47.
[5]唐锡光.开明的历程[G].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1926- 198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289- 314.
[6]发刊词[J].科学趣味,1939,1(1):3.
[7]顾亚铨.顾均正先生与《科学趣味》[J].科普创作,1992,(4):23.
[8]索非.疾病图书馆[M].上海:开明书店,1937.
[9]胡适.人与医学的中译本序[M].顾谦吉,译.人与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5.
[10]索非.孩子们的灾难[M].上海:开明书店,1939.
[11]上海天工实业社.天工实业社为“少年化学实验库”增价启示[J].科学趣味,1939,1(2):94.
[12]尊权.怎样解决三酸问题——为青少年化学实验者做[J].科学趣味,1939,1(1):39.
[13]索非.人体科学谈屑[M].上海:开明书店,1941.
[14]索非.肠寄生虫聚谈会[J].特教通讯,1939,1(2):18.
[15]索非.霍乱[J].医药导报,1937,2(10):杂4- 11.
来源:《科普研究》2015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