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顾均正科学小品创作及特点研究(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陈文 2017-06-13 12:30
顾均正,浙江嘉兴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编辑家和出版工作者。
1919年至1923年在农村小学教学四年,并自学英文。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一职,先后在《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青少年刊物任编辑。1928年到开明书店工作,历任编校部主任、编辑部主任。
顾均正于1922年开始发表译作,最初与赵景深、徐调孚等合作翻译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26年,顾均正出版了译作童话集《风先生和雨太太》、《水莲花》和《玫瑰与指环》,1928年出版了译作《三公主》及《安徒生传》。1931年顾均正担任《中学生》杂志编译,他的编译创作至此开始转向物理、化学方面。他最初翻译了法布尔的《化学奇谈》,后又翻译了《每日物理学》。《化学奇谈》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并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叶圣陶为该书作序。
2 顾均正科学小品 对当代科普的借鉴意义
顾均正在他的科普小品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了贴近日常生活的科学原理。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为青年学生以及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认识科学的平台,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做出了贡献,也为当代的科普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1关注时事动态 从生活中取材
顾均正的科普小品,多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息息相关,只有联系实际,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科普作品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共鸣。从生活中取材要求科普创作者具有对科学的敏感,能够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观察到群众所需,找到合理并且吸引受众的切入视角,才能在科普作品中反映时事发展的动态。近期的H7N9禽流感、芦山地震、南方暴雨等议题均关乎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科普作品要从时事热点中选取人们最关心、最贴近生活且鲜为人知、容易被忽略的切入点,将科普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科普作品知识点的选择,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价值取向。从生活中取材不仅要求科普作品的切入点联系实际,也要求知识点为大众所需、为大众所理解。因此,科普创作的切入点需要从读者对象出发,精心挑选,做到恰到好处。
2.2加强探索创新
科普作品的创新,也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带有原创性质的特色,是那些“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的东西。过于同质化的内容,雷同的语言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当代科普需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知识、表现形式以及传播途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由于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大多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它的创新主要不表现在科学内容的发现和首创上。但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切入点以及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述这些科学内容,科普作品却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科普作品体裁与形式的创新,包括科学小品、科幻小说、科幻动画、影视科普作品等的兴起。这种形式的创新,应遵循民意,探索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科学的内容。
英国皇家学会撰写的《公众理解科学》一书中写道,“传记和戏剧方法有助于在历史语境中把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生活来展示”,其中“科学连续剧是一种描绘科学及其发展历程的引人入胜、充满乐趣的方式”[6]。可见,传记与戏剧能作为表现科学的新形式,这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方式,就是一种创新的探索。
除了科普形式的创新,科学知识的传播途径也需有相应的新颖模式。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媒体等迅速成为覆盖面更广泛、传播更迅速、交流更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平台。因此,在探索纸质媒体创新形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科普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科普网站、科普博客、科普电视栏目、手机报科普,利用新兴的传播手段,将旧与新结合,从而传承顾均正“引人入胜”的创作观念,推动科普创作的发展。
2.3注重趣味性
孔子曾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为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广泛流传。科普作品虽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但讲究辞藻,注重其趣味性,是提高科普作品可读性的重要一环。顾均正的科学小品,时刻注意着调动受众的兴趣,将趣味性自然地融于所有科普小品之中,其手法值得当代科普创作借鉴。
要实现科普创作的趣味性,在于对内容、体裁、形式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恰当选择。科普作品读者的阅读需要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是为了愉悦身心,甚至可以为了消磨时间。这就需要科普创作者以读者为取向,选取相应科学内容,选择适合的体裁,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将所要表达的科学知识阐述清楚。
完
参考文献
[5]顾均正,等.从电子到宇宙[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2:2.
[6]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
来源:《科普研究》2014年第2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