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顾均正科学小品创作及特点研究(上)
《科普研究》 陈文 2017-06-12 17:55
顾均正,浙江嘉兴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编辑家和出版工作者。
1919年至1923年在农村小学教学四年,并自学英文。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一职,先后在《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青少年刊物任编辑。1928年到开明书店工作,历任编校部主任、编辑部主任。
顾均正于1922年开始发表译作,最初与赵景深、徐调孚等合作翻译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26年,顾均正出版了译作童话集《风先生和雨太太》、《水莲花》和《玫瑰与指环》,1928年出版了译作《三公主》及《安徒生传》。1931年顾均正担任《中学生》杂志编译,他的编译创作至此开始转向物理、化学方面。他最初翻译了法布尔的《化学奇谈》,后又翻译了《每日物理学》。《化学奇谈》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并于193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叶圣陶为该书作序。
抗日战争初期,顾均正开始关注外国科幻小说。但他认为一些科幻小说“空想的成分太多,科学的成分太少”[1],与宣传科学名不副实,因此他决定加以变通,以神秘惊险的科幻故事为线索,加入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在1939年他与索非合办的《科学趣味》科学杂志第一卷,他发表了科幻小说《伦敦奇疫》,此后陆续写出了《和平的梦》、《在北极底下》等作品。这些科幻小说的创作时期,正值中国抗日战火猛烈之时,因此这些作品,均是建立在当时的背景之上的。如《和平的梦》以“极东国”与美国的战争为背景展开故事,塑造了一个爱国英雄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二战”的现实,且小说充满了反侵略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抗战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科学小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产物,是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原理,旨在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引领大众走进科学、了解科学,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小品作为散文的一种,其名始于1934年9月创办的《太白》半月刊。该刊主编陈望道独出心裁地创设了“科学小品”专栏,并约顾均正为专栏撰写科学小品。顾均正当时不满于刻板严肃而又极其枯燥的科学文章,正尝试以文学的笔调写科普作品,陈望道的邀约让他在《太白》这个平台上开始了科学小品的创作。
《昨天在哪里》是顾均正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此后他在《太白》半月刊上陆续发表了11篇作品,分别被收录于《电子姑娘》和《不怕逆风》等书中。《不怕逆风》一文写于1961年,当时正处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撤走所有专家,国内遭受严重灾祸的时期。周总理代表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内情况开始好转。顾均正便由此想到,“逆风行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超过风速,前进得更快”[2],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在《不怕逆风》一书的题记中他写道:“什么叫科学小品?谁也没下过定义。我写这些东西时,总是想到:要把科学知识通过生活来说明,写成科学和文艺结合的小文章。照当时的说法,就是科学小品必须通过生活。”
顾均正的文章多从生活中取材,题材广泛,涉及物理、天文及气象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当时的实际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顾均正科学小品特色
科学小品最根本的目的是给予大众有关自然和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因此既要有很强的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顾均正的科学小品,将抽象的科学以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方式表达出来,严谨中不失幽默,风趣中不缺严肃。我国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30年代就和顾均正熟识,他在回忆文章《怀念均正兄》中说,顾均正“不论长短文章,写作态度都是严肃认真的”。顾均正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直做编辑出版工作,他的著、译作品全是在业余时间完成。正是由于他这种孜孜不倦、刻苦认真的科学精神,才能写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
1.1选取细微角度 趣味源于生活
科学小品要具备引人入胜的特点,首先需要从选题入手。选题从细微处着手,贴近民众生活,介绍日常生活经验,普及生活常识,才能吸引读者。顾均正的科学小品通常从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取材,借助生活中大众耳熟能详的现象,挖掘这些现象背后有趣但容易被忽略的科学知识。
譬如,在《替小孩辩护》中,他选取了“小孩比大人容易摔跤”这个常见现象,解释了小孩容易摔跤背后隐藏的力学原理,从而纠正了被大家一贯误解的常识性问题。《开水的声音》一文也来源于日常经验,冷水倒在地上的声音和开水倒在地上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一现象虽然常见,但是鲜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顾均正注意到了这一特性,并且通过论证几种假设,循循善诱,最后得出结论。
顾均正科学小品的选题之所以吸引读者,还在于选题具有趣味性。《“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一文,标题定为异于常识的说法“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而不是“我来到了北京”,读者看到这一标题,心中不免诸多疑问,于是产生继续往下读的动力。当读至一半,大概了解事情的来由之后,会被这个有趣的说法所吸引,从而津津有味地读完全文。又如《马浪荡炒栗子》一文,从马浪荡炒栗子不肯放砂这一故事,引出物体受热膨胀的客观现象,解释热与热的传导规律,阐述了炒栗子需要放砂的科学道理。选题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趣味性,这才得以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引领读者完成阅读。
1.2呈现严谨公式 科学来自实践
科学小品刚刚兴起之时,就遭到学界一些学者的质疑。有人认为,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注重逻辑性与系统性,小品文属于文学类,旨在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二者完全没有需要相结合的理由。对此,林语堂曾说:“小品文是不能写科学的,科学是不能用小品文来写的。”[3]这些质疑,均由于担心小品文的轻松活泼承载不了科学的严谨与精确。然而,从顾均正的作品中,读者不仅能体验到小品文的风趣,也能从具体的算法与实践中学习到科学的严谨。
在《小秤大用》中,顾均正首先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阐述完用杠秤称三四百斤重货物的土办法后,利用准确简洁的物理计算公式判断这种称重量的方法是否正确。《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中采用清楚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读者阐释了大量力的分解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其引用的公式与数据、所举的例子,均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装烟筒的窍门》一文,延续《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的力学分解问题,利用“装烟筒”这个实例,进一步阐述了怎样利用力的分解方法让小力起到大力的作用,即四两拨千斤之法。在此文中,顾均正利用自己扎实的物理功底,给读者呈现了权威的理论。列举严谨公式,并且通过实践的例子和小实验阐释原理,有助于巩固读者的理论基础,也用实际反驳了“小品不能写科学”的说法。
1.3采用对话形式 寓知识于故事
顾均正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又先后在《少年杂志》、《学生杂志》任编辑,他的科普小品常常刊登于《中学生》杂志之上,因此他尤其注重文章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不仅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而且在于用丰富的形式,多彩的故事展现科学的魅力,吸引年轻的读者。
在顾均正的科普小品中,往往采用对话形式解释日常现象中的科学。《骆驼绒袍子的故事》便以他与妻子的一场小争论铺开,将汽油的易挥发性和可燃性等特征寓于他们的争论之中。《黄旗袍》同样以妻子询问他做黄旗袍的对话开头,从友人答应妻子做黄旗袍,到最后解释黄色旗袍为什么在夜间的灯光下呈现白色,整个过程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坐在作者的对面听他讲故事。这样的形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科学与读者的距离,使科学不再呈现森冷的面孔,而是显现其明快轻松的一面。
除了利用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性的开端在顾均正的科普小品中也是常见的形式。《耳闻不如目见》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所造的那张焦尾琴说起,联想到“耳闻不如目见”这句成语,从而展开对耳朵的强大功能的讨论。《耳闻不如目见》属于引用故事作为由头的文章,而《“北京来到了我的面前”》通篇都是在讲述同事与他的物理学家朋友争论的故事。
1.4善用修辞手法 文学与科学“联姻”
鲁迅在1903年出版的《月界旅行》译著中曾提到:“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变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可见,科学的内容借用文学的形式,将文学与科学相结合,方能引人入胜。运用修辞手法,赋予科学以生动活泼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在顾均正的科普小说中数不胜数。
顾均正擅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生动细致地阐述事物的特征。读者在《电子姑娘》的开头就能感受到趣味横生的情趣:“一个聪颖活泼的电子姑娘,正独自个在时间空间中飞舞着,想找寻一位合意的伴侣。在远方站着一个壮健的质子哥儿,因为新近失恋,正在呆呆地想念着他出走了的恋人。”[4]他将电子和质子比作一对“痴男怨女”,赋予原本枯燥没有生气的内容以栩栩如生的姿态,以风趣灵活的笔调将质子与电子拟人化,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脑海中呈现相应的画面,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他在《点状的时间与空间》中写道:“电子的运行却像一个跳虱,忽而在这一点,忽而在那一点,行踪诡秘,使人不容易捉摸”。电子由于质量极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因此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它是抽象难以理解的。顾均正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电子形象化,使其成为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对读者认识电子有很大的帮助。
顾均正曾说,每写一篇科普作品,事先总是要考虑如何引人入胜[5]。他在科普小品创作中,常常运用大量的设问句,激起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越想越糊涂》一文,分别采用几个设问句进入议题的讨论。论证沉船问题时,顾均正写道“船在海里沉没的时候,是不是一定会沉到海底,和海洋的深浅没有关系?”由此引出沉船与海水压力、密度的关系。而一句设问句“一吨木头重呢还是一吨铁重”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做到了“引人入胜”。 顾均正的大部分科学小品,语言平实自然,没有高深的行话,将科学的知识用朴实的、如闲谈似的语言表述出来,非常贴近大众生活。在他通俗浅显的语言中也不乏具有文艺性气息的语句,《神话的月与科学的月》中有这样一段:“绿荫下鸣禽宛转,花丛中粉蝶蹁跹;湖水涟漪,汪洋渺渺,青空中白云浮动……”这是他所描写的地球表面的景象。顾均正的科学小品,内容科学而行文优美,既实现了将科学大众化的目的,又给科学增添了文学的美感。
1.5旁征博引 提供丰富史料
为了使行文更生动更有趣,避免文字过于枯燥,顾均正在科学小品中往往添加大量的典故与文献来充实文章,其中也有在史料的基础上介绍古代发明的作品。
《中国的第一座船坞》介绍了鸦片战争后,苏格兰人在香港建造起的第一座近代船坞,并穿插了宋代科学家沈括“补笔谈”中的一则修船的故事以及1903年出版的“商埠志”的相关记载,借以说明船坞运作的原理。这样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不仅简单形象地将船坞的用途和原理解释得淋漓尽致,且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水车》一文,引用了《庄子》中的一段记载介绍水车之前的引水灌田工具桔槔,将槔称为“凿木为机,后重前轻,絜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文章将文学历史典故与科学知识熔于一炉,避免了一味说教的沉闷,使得作品知识丰富,逸趣横生。
顾均正笔下常常征引与事物相关联的往昔的文献或典故,不仅能体现文辞之美,更重要的是由此灌注于事物其间的一种独特的情调与趣味。《纸鸢》一文中分别引用了《挥尘后录》、《独异志》与《唐书·田悦传》中的故事,追溯纸鸢的发明者;此外又插入西方的历史与故事,以引出纸鸢怎样因风力而上升这个科学话题。
文章旁征博引,在阐释科学原理的同时给予大众文学与历史知识,一举两得,令人印象深刻。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顾均正.和平的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
[2]顾均正.不怕逆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35.
[3]黄科安.给科学添上“文学的温和笑容”——试论科学小品与文学性之关联[J].宁夏社会科学,2009(4):154-158.
[4]顾均正.电子姑娘[M].北京:光华书店,1948:3.
来源:《科普研究》2014年第2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45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