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阿西莫夫的科普创作动机及其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卞毓麟 阮芳赋 2017-05-26 12:36
对于艾萨克·阿西莫夫,不同的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他,可以得到各种大不相同的结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那渊博的学识和巨大的成就早已是人才学家们瞩目的对象。心理学家们研究创造性思维时,通常喜欢引用已故科学伟人或文艺巨匠的事迹以为佐证,而阿西莫夫却是为数极少、至今尚健在的例外之一。对于一般公众而言,阿西莫夫的魅力直接来自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四十余年来,他写的书多达二百四十部,关国《时代》周刊曾作过这样的评论:“没有一个作者曾经比阿西莫夫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写下更多的书。”
与此同时,对阿西莫夫的误解也屡见不鲜。比如说,我们有些同志以为阿西莫夫无非是善编科幻故事而己,却不知在最近的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他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主要是放在严肃地普及地地道道的科学知识上。不少人对阿氏的认识带有相当的片面性或盲目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只着眼于阿西莫夫著作数量之多,或着眼于阿氏创作速度之快,而忽视了更基本的方面。其作品之所以广受读者的欢迎,最根本的还在于质量之佳。更进一步,关于阿氏作品之好,好在何处,以及他的作品有何不足之处,就更缺乏中肯的分析与贴切的论述了。
目前在我国,对阿西莫夫的一般性介绍为数已不少,阿氏著作中译本已出版了近二十种,但是,对阿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还不够。本文对阿西莫夫的科普创作动机和社会责任感作一阐述,这对我们自已的科普创作事业或将有所裨益。
众所周知,阿西莫夫从九岁起就开始阅读科学幻想故事,他是从科幻走上科学作家之途的。从1939年正式发表第一个短篇,到1941年9月其成名之作《黄昏》问世,这三年的历程使阿西莫夫能象后来回顾的那样:“到那时,我已经可以判断,自己是一个步履稳健而颇有希望的第三流作家。”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阿氏的两人系列故事—— 《机器人》和《基地》,已奠定了使他成为最令人崇敬的科幻作家的基础。阿氏在头十一年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鉴于稿酬尚薄,他还需要一个同定的职业。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便应聘去波士顿大学执教生物化学了。
及至1957年,阿氏已出版二十四本书,其中有十七本是科幻作品,其余的是大学生物化学教材和通俗科学读物。早先,阿西莫夫在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时,已发现白己不太善于做化学试验;多年后,他曾诙谐地回忆道:“我的手工操作笨拙。只要我一走近,不是摔了试管就是试剂不好好地完成它通常的任务。这就是我后来选择写作生涯而不搞研究工作的许多理由之一。”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几年的教学实践又使他进一步认清了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向:“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兼之硬面精装书的收入保证了他可以不再依赖教学工资而生活,于是从1957——1958年之交始,他终于告别讲台和实验室,成了一名专业作家。
这无疑是阿西莫夫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是,如果说这一转折恰在人们意料之中的话,那么另一种转折就全然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了:就在这时,读者们发现阿西莫夫突然从长篇科幻舞台上消声匿迹了!
造成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在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触动了阿西莫夫,他深感美国社会公众所具备的一般科学知识已普遍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学作家,他深感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兼之前几年发表了少量科学通俗读物也使他看到自己同样擅长于写作地道的科学作品,而不只是用科学知识作为科幻小说的陪衬。于是,他毅然决定暂时收缩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全神贯注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
果然,自那以后,有整整十五年之久,在长篇科幻领域内,人们再没有见到这位驾轻就熟的老手。直到1972年,他才突然打破这种沉默,发表了间世后迅即荣获星云奖和雨果奖的《天神们》。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不仅正确,而且卓有成效。即使在1972年以后,在科普与科幻双管齐下,而且家庭、健康等方面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他依然信守自己确立的宗旨,亦步亦趋地追随着当代科学前沿阵地上的每一个胜利,将它们迅速普及给所有的读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阿西莫夫科学指南》、《阿西莫夫科技名人传记辞典》、《科学词汇及其历史背景》等鸿篇巨著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此外,从1959年起,他还每个月为《幻想和科学小说杂志》写一篇科学专栏文章,稿件的选题、体裁乃至其他的一切,阿氏都有绝对的选择自由。后来这些文章先后汇编成书,这便是《阿西莫夫论数》、《阿西莫夫论天文》、《阿西莫夫论物理》、《阿西莫夫论化学》等集子的由来。
为了宣传科学知识,阿西莫夫利用他的生花妙笔与反科学运动进行斗争。例如,1981年出版的他的第二百二十八本书,名叫《起初》,就是针对美国的“创始主义”运动的。“创始主义”者们坚持圣经的创世说,拒绝接受生物学、天文学的科学结论,特别是反对进化论。阿西莫夫在《起初》一书中,将圣经的头几章与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科学观点作了比较,尽力说明科学原理是合理的,是以细心地观察和实践为基础的。阿氏本人认为《起初》乃是他近年来很重要的著作之一。与此同时,他又为报纸、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尽其所能地反击创世主义者的反科学滥调。
阿西莫夫的写作兴趣极其广泛,其创作主题变换之快令人惊愕。然而,无论变换到哪个题目上,有一点却是恒定的:他永远记住一个真正的科普作家的职责就是真正地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广大读者。高尚而明确的创作动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不仅深受一般公众的热爱,而且赢得了各行各业科学家们的普遍尊敬。这也正是阿西莫夫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一位科普作家,如果缺乏明确、高尚的创作动机,那就不可能完成他的社会职责,也不可能写出名副其实的优秀作品。科普作品和文艺作品一样,读者面广,粗制滥造的危害尤甚。科普作者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严防在自己的笔下“输出”劣等“产品”。本来,“高产”决不是坏事,然而一昧追求“高产”,就容易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滋长因贪多而忽视质量的弊端,甚至发展到错误频频贻误他人的境地。“快手”本是才思敏捷的一种表现,然而一味求“快”却又容易误入歧途。就阿西莫夫而言,我们在探索他的成功之途、总结其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时,也决不能只见其多快而不辨其短长。阿西莫夫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的优秀科普作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到他的勤奋、天才和自知,考虑到他毕生练就的深厚科学与文学功底外,其明确而高尚的创作动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至于对阿氏作品的具体分析、其作品的优劣得失,我们将另文专述。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确立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科普创作也有一个职业道德问题,也应该建立和健全科普创作与研究的道德规范。高尚的创作动机和强烈的社会贵任感不正是具有根本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杂志1982年第4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科普创作》将于2017年6月复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和评论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