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科学幻想小说溯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余俊雄 2017-05-11 16:49
科学幻想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以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描绘科学技术 进步的远景和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伟大斗争。
目前世界公认法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因此,认为科学幻想小说大约只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实际在凡尔纳之前,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含有科学幻想的成份。甚至在更早的时代,在古希腊的一些作品中,都闪耀着科学幻想的光辉。
当我们探求幻想小说的渊源时,不免要追溯纯文学小说的历史。
在古代,人类对目然界的现象缺乏科字的认识,因此他们把不解之谜都归结为神灵造成的。这样,就产生了神话。小说起源于神话。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人,而神话中的主宰是神。从神话到小说,这象征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俄罗斯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称科学幻想小说是“我们今天的科学神话”。在象征着人类壮丽文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过一些具有科学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生于公元前12——前8世纪)所作的壮丽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就充满了人类战胜自然的美好幻 想。如有一次奥德赛的船来到风神管辖的岛。风神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送给奥德赛一只口袋,口袋里装的是一切不利于他们航行的风,单让西风送他们回到祖国。古希腊讽刺作家卢契亚奴斯(约120——180)还写过关于月球旅行的《真实的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普罗米修斯从太阳那儿盗火种到人间的幻想故事。
在今天,利用风力、到月球去旅行和利用太阳能都不再是幻想了。但是,在前不久这些都曾成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题材。这些幻想情节难道不是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吗?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许多幻想小说甚至借用了希腊神话的人物。如有一篇描写宇宙飞船的科学幻想小说《伊卡尔和捷达尔》(1958)①,主人公就是借用了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伊卡尔及其父亲捷达尔。神话中的捷达尔用蜡给伊卡尔制造了翅膀,并叫他用蜡翅膀来飞行。伊卡尔在飞向太阳的途中,因蜡化而摔入到爱琴海中。而科学幻想小说中的伊卡尔却乘宇宙飞船顺利地完成了太阳系的飞行,被一些人称之为第一部具备科学幻想小说特征的《弗兰肯斯坦》(1818)就又名《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人类用来观察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社会空想和启蒙作品。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造人之一的汤·莫尔(1478——1535)的《乌托邦》(1516)和意大利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1568——1639)的《太阳城》(1623)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神话和社会空想作品的基础上,就开始出现一种带有科学幻想小说特征的作品。不过,神话的主角是神,小说的主角是人。社会空想小说描述人改变社会关系的斗争;而科学幻想小说描述人改造自然的斗争。
有人说英国哲学家和目然科字研究者弗·培根(1516——1626)的《新大西州》(1604写成,1627出版)是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也有人把英国作家玛丽·雪莱(1797——1853)的《弗兰肯斯坦,或现代的普罗米修斯》(1818)列为第一部其备科学幻想小说特征的作品。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反对扼杀理性、反对阻碍科学进步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的,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他的《新大西州》也体现了这个命题。大西州是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描述过的一个神秘的大陆。它据说在欧洲西边的大西洋中,在“一个不幸的夜里”神秘地消失到海里去了。大西州的沉没成为一个不解的自然之谜。人们对这个谜曾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培根利用这一题材,写出了《新大西州》描写大西州出现一种科学的社会,产生了科学的奇迹。这个题材后来被许多作家用来构思科学幻想小说。其中有阿尼巴尔一篇科学幻想小说《宇宙的海员》(1940)幻想在火星上找到了大西州人的文化遗迹,因此推测大西州人在这个岛屿沉没于海中之前,曾移居到火星上。写过福尔摩斯探案的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也写了一篇科学幻想小说《玛拉柯深渊》,描写一艘船失事,沉到大西洋底被海底居民搭救。原来这些居民就是历史上陆沉的大西州幸存人的后裔,他们发明了适应海底生活的科学技术,在海底建立了城市。不久以前电视台放映的美国科学幻想影片《大西洋底来的人》也利用了这一题材。影片中提到的阿特艺提斯城就是那个神秘的大西州上的城市。
玛丽·雪莱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她的《弗兰肯斯坦》在艺术手法上深受英国卓越讽刺作家史惠夫特(1667——1745)的《格里佛游记》(1726)的影响。她的作品之所以被西方大部分文学史学者认为是第一部科学幻想性小说,主要是她的作品里应用了科学知识,使人类的幻想具有科学道理。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在当时欧洲许多幻想和启蒙读物中,也都具有科学幻想的成份。德国在1834年出版了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月亮旅行的幻想故事。著有长篇小说《巨人传》的法国作家拉伯雷(1484——1553)的作品也带有科学幻想的色彩。另一名法国作家西拉诺·德·柏热拉克(1819——1655)著有幻想式小说《另一个世界,或月亮国和月亮帝国》(1850)及《太阳国和太阳帝国的滑稽故事》(1662)。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1694——1778)的作品也描述过天外来客的幻想故事。法国作家赛·默塞(1740——1814)的作品发展了十八世纪启蒙家的思想,写过谈论未来的幻想性小说《二四四零年》(1770)。
在这期间,写作幻想性作品的作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作品中的科学幻想成份也在增长。这样,就为创造在质量上全新的文学式样,作好了准备。凡尔纳及其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凡尔纳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在科学技术方面要求创新的年代。十八世纪末,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欧美政治的相应变化,迫使人们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十九世纪,欧洲经历了伟大的工业革命,出现了一批工业革命的先驱瓦特、斯蒂芬逊、爱迪生以及后来的莱特兄弟等。蒸汽机、汽车、火车、电气技术及飞机等新技术成果产生了。同时,巴斯德、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也发表于世。许多欧美作家都试图用小说形式来表现这种新的技术发明和新的科学思想,描述未来的社会和世界。凡尔纳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凡尔纳作品的产生除作家本身的努力之外,还得归功于当时一家颇有眼光的出版商。凡尔纳的处女作《气球上的五星期》曾经被十五家出版社退稿,但他并不甘心,他找到第十六家出版社时,这个出版社不仅同意出版,而且和作者签订二十年的版权合同。这样,凡尔纳的作品就开始风靡世界了。
凡尔纳的作品受《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故事生动曲折,充满着迷人的冒险情节。他第一次把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思想的人物置于小说的中心。他的作品把读者带到奇异的世界:海上、海底、地下、空中和天外等。而且在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时代,就预见了未来的发明,如潜艇、直升飞机、飞往月球的飞船、原子能、雷达等等。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生共写了一百零四本科学幻想小说,达七、八百万字。他的小说被译成五、六十种文字出版。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旅行》、《八十日环游地球》、《机器岛》、《蓓根的五亿法郎》及《从地球到月亮》等。他的作品不仅开创了科学幻想小说的新天地,而且促进了欧洲以至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凡尔纳之后,英国也出现了一个有名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赫·乔·威尔斯(1866——1946)。威尔斯是一个小说家兼政治评论家,他写过各种题材的作品,但其中最享盛名的还是科学幻想小说。他一生共写了九部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有《时间的机器》(1896)、《大战火星人》(1898)、《隐身人》(1897)、《当睡着的人要醒来的时候》 (1899)和《空战》(1908)等。威尔斯的作品和凡尔纳的不同点在于,它所注意的不是科学发明,而是社会问题,道德和心理问题,幻想仅仅作为构成小说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据统计,威尔斯的作品中涉及到一千六百五十六个科学问题,而其中大部分不是作为科学知识来描写的。如《时间的机器》一书,讲一架机器把人带到未来,看到未来的人剥削人的情况,而没有讲这种机器怎么会把人带到未来。又如《隐身人》讲一个科学家利用隐身术来达到自私的目的,而没有讲隐身技术的科学原理。因此有人认为威尔斯的作品不太符合科学要求,但是他的作品影响很大,所以还有人说他“全面发展了科学幻想小说,使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出现在文坛。”
在这段时间内,苏联幻想小说家亚·罗·别利亚耶夫(1884——1942)也写过一些引人注意的科学幻想小说,如《水陆两栖人》(1946)、《陶威尔教授的头颅》(1926)、《世界的统治者》(1929)、《康爱齐星》(1940)、《跳入虚无的世界》(1933——1936)、《来自大西州的最后一个人》(1927)等。别利亚耶夫创作过五十部作品,有人称他为苏联科学幻想作品的创始人。
科学幻想小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英、法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因此,科学幻想小说首先在那里出现。其后,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科学幻想小说逐渐在美国日益流行起来。
一九三二年,美籍卢森堡人,作家兼杂志主编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别开生面,把自己主编的一期《科学和发明》杂志全部版面用来登载科学小说,并命名为“科学故事专刊”。从此,科学幻想小说名称正式出现,而且产生了专门的科学幻想杂志,如《奇异的故事》、《科学奇妙故事》、《超级科学惊奇故事》等。这些杂志开始大部分都是转载凡尔纳和威尔斯等人的作品。四十至五十年代,是美国科学幻想小说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一批新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如伊·阿西莫夫等。科学幻想小说逐渐充斥于美国杂志和其它出版物中。继三十年代美国最早出现科学幻想小说爱好者组织之后,又出现了国际性的“世界科学小说作家协会”。同时在国际上还出现了三种鼓励科学幻想小说的奖金:“国际科学幻想小说奖”、“雨果奖”(英国)和“星云奖”。七十年代,科学幻想小说开始进入到电影、电视和剧戏舞台上。科学幻想小说从此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文艺体裁。
在我国,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出现翻译的科学幻想作品。一九〇〇年,梁启超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十五小豪杰》。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提倡过“小说界革命”,把历来被封建士大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的价值放在经书史书之上,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很大胆的见解。翻译凡尔纳的小说也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最早倡导者。他早在日本求学时就编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6)。在《月界旅行辩言》中,他大声呼吁创作科学幻想小说,他说:“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鲁迅全集》第一卷,4面)在这篇“辩言”中,他还指出科学幻想小说的意义在于:“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因此,他在书信中说:“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鲁迅书信集》第542面)。此外,茅盾及其弟沈德济翻译了英美的科学幻想小说《三百年孵化之卵》和《两月中之建筑谭》等,登在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八年的《学生杂志》上。
解放后,我国除翻译出版了凡尔纳、威尔斯和别尔亚耶夫等人的科学幻想小说外,在五十年代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创作的短篇科学幻想小说,如《割掉鼻子的大象》、《失踪的哥哥》、《黑宝石》、《古峡迷雾》、《孙悟空大闹原子世界》和《布克的奇遇》等。产生了一批科学幻想小说作者,如于止(叶至善)、郑文光、迟叔昌、郭以实、童恩正和肖建亨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曾经试演过儿童科学幻想剧。
打倒“四人帮”后,科学幻想文学园地也迎来了春天。计初步统计,全国十多种报刊相继发表了上百篇科学幻想小说,电台也开始播送了科学幻想作品。可以期望,科学幻想小说这朵新花将会在春天的百花园中争芳斗艳!
注: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杂志1980年第2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科普创作》将于2017年6月复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和评论为主,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