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约翰·格里宾和他的科学文化作品(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王世平 2017-02-23 18:04
在当代为数不多的杰出科普作家中,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是极有特色的一位。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格里宾都表达了对科普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的敬意。与阿西莫夫相似,格里宾也是天资聪慧——他是剑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又与阿西莫夫略有不同,阿西莫夫发现自己的写作天赋后便不再从事科学研究,全身心投入写作;而格里宾一直都是一位天文学家,时刻关注天文学的前沿研究,目前仍是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天文学访问学者。
约翰·格里宾
一、格里宾及其科学文化作品概要介绍
格里宾于1946年3月19日出生在英国肯特郡梅德斯通,迄今已从事科普创作40余年,曾先后任职于《自然》(Nature) 杂志和《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周刊。
格里宾于1966 年获得萨塞克斯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67 年获得该校天文学硕士学位,1971 年获得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 年,格里宾成为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的研究生,开始陆续为《新科学家》撰写关于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展的文章,当时他只有22 岁。
1984 年,格里宾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薛定谔猫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实在》(In Search of Schrödinger's Cat: Quantum Physics and Reality),这本书引发了欧美当时物理类科普书的畅销浪潮。
截止到2015 年,格里宾已撰写科学作品近百部,内容涉及量子物理学、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气候变化、著名科学家传记,并获得诸多奖项。
按照类别看,有综合性科普著作7部,如 《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Almost Everyone's Guide to Science: The Universe, Life and Everything,1999);青少年科普著作4部,如《究竟有多远——测一测宇宙的大小》(How far is up? : Measuring the Size of the Universe,2003);关于预言的著作3部,如《木星效应——行星如何触发毁灭性地震》(The Jupiter Effect: The Planets As Triggers of Devastating Earthquakes,1974);关于太阳的著作2部,《太阳之死》(The Death of the Sun,1980)和 《光的掩饰———太阳的秘密生活》(Blinded by the Light: The Secret Life of the Sun,1999);关于量子物理学的著作5部,如《薛定谔猫探秘》;关于进化与人类遗传学的8部,如《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In Search of the Double Helix:Quantum Physics and Life,1985);关于气候变化的著作17部,如《变化中的气候》(Our Changing Climate,1975,1975);关于天文学和宇宙学的著作29部,如《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与宇宙学》(In Search of the Big Bang:Quantum Physics and Cosmology,1986);小说9部,如《时间开关》(Timeswitch,2009);传记9部,如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Richard Feynman: A Life in Science,1997)。
《旁观者》(Spectator) 杂志称格里宾为“最优秀、最多产的科普作家之一”、“作品包含了海量知识,他用一生实践了如何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描写科学和科学家”。
格里宾的科学三部曲《薛定谔猫探秘》、《双螺旋探秘》和《大爆炸探秘》尤为脍炙人口,其余作品如 《大众科学指南》、《独在宇宙——为什么我们的星球如此特殊》(Alone in the Universe: Why Our Planet Is Unique)、《迷人的科学风采》、《霍金传》(Stephen Hawking: A Life in Science)等也都广受好评。在2009 年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英国科普作家协会(the Associationof British Science Writers) 授予格里宾终身成就奖。
《双螺旋探秘》封面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对格里宾的科学文化著作情有独钟,自1999年便开始陆续推出其中文版,迄今为止共有8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与宇宙学》、《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再探大爆炸——宇宙的生与死》(In search of the Big Ba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Universe)、《量子、猫与罗曼史——薛定谔传》、《物质神话——挑战人类宇宙观的大发现》(The Matter Myth: Dramatic Discoveries That Challe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Reality,与保罗·戴维斯合著) 和 《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Science: A History)。
二、格里宾科学文化作品的特色
(一)文风简洁流畅,善于将艰深的科学概念和理论描述得通俗易懂
格里宾的作品平实自然,简洁流畅,在他的书中很难找到花哨的长句,每句话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说清楚。这点可能也是受到了阿西莫夫的影响。
例如,《大众科学指南》一书共11章,小至原子与元素、原子内部、粒子与场、化学、生命的分子,大至进化、变化的地球、气候变化、太阳与其家族、恒星的一生,可谓无所不包。一般人要把如此多的概念和关系讲解清楚并非易事,格里宾却似乎能轻松做到。
介绍光子时他打了个比方:
“由于‘光是一种电磁波’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刚开始没有人能接受每个光量子(我们现在称其为光子) 本身是一个实体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有某种限制,使得原子和电子只能辐射出一定能量大小的光,而不是说光仅以一定大小的量存在。在这方面,我最喜欢拿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打比方。取款机吐出的钱只能是10英镑的整数倍,比如,我们可以取20英镑、60英镑,或是任何等于10的整数倍的款额(要是银行卡和取款机里没有足够的钱,那就甭想了)。但是我们不能取出像27.43英镑这种数额的钱,哪怕银行卡和取款机里的钱再多也没用,因为机器不能以这种方式工作。”
介绍宇宙膨胀时他则写道:
“要说明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仍是将时空想象成一张展开了的弹性膜,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因不断充气而膨胀的气球的表面(这个类比更常用)。想象气球表面散布着一些色斑,每一个色斑代表一个星系。随着气球不断膨胀,所有的斑点都会彼此进一步分离——不是因为斑点在气球表面上移动,而是因为整个气球表面(时空) 都在伸展,带动了斑点的伸展。如果随着气球的膨胀,相邻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倍,那么任意一对斑点之间的距离也都会加倍。”[1]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这种简洁明晰的风格亦随处可见。
(二)聚焦学术前沿,偏爱物理学和天文学
格里宾的学术功底深厚,且对科学史深有研究,他的作品经常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概念,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结合科学史上的生动故事,将概念的本质和来龙去脉讲解得清清楚楚。另一方面,格里宾研习过天体物理学,因此对量子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青睐有加,所有作品中以此为主题的约占一半。
他享有盛誉的《薛定谔猫探秘》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此书英文版于1984 年由Bantam Books出版,2012 年由Random House 再版,中文版版权由海南出版社于1998年获得。2000 年3月,海南出版社将格里宾的这本著作和《薛定谔的小猫》(Schro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 集合出版,书名定为《寻找薛定谔的猫》[2]。由于本书涉及量子物理学、科学史和哲学,翻译难度很高,初版中出现了一些翻译问题。后来,海南出版社于2007年续签了中文版权,并请专家对第一版的译稿进行了全面修订。
无论如何,这本名著全面论述了量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描绘了量子力学及现代物理学100多年的发展史,让中国的普通读者可以轻松走近那只既非死又非活、十分神秘的“薛定谔猫”,对量子物理学在中国的科学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了格里宾在宇宙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大爆炸探秘》,英文版于1986年由Bantam Books 出版。这部波澜壮阔的作品讲述了从托勒玫、哥白尼、赫歇尔到哈勃,从地球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科学探索历程,更深入到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生动地描述了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和由普朗克、玻尔、海森伯等人奠基的量子物理学,如何在20世纪后半叶汇聚于宇宙学研究之中,最终为我们初步揭开了宇宙的创世之谜[3]。
2013 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了《再探大爆炸》,这是《大爆炸探秘》出版10年后的修订本,两版都还各有一个副标题,第一版是“量子物理与宇宙学”,第二版是“宇宙的生与死”。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有5章是新增的,加入了暴胀理论、暗物质等最新科学发现[4]。
这两本书的译者都是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卢炬甫先生。卢炬甫先生的出手,不仅使得书稿的翻译品质有了保障,且令中文版增色不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格里宾宇宙学方面的另一部作品——他和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合著的《物质神话》,该书英文版于2007年由Simon & Schuster出版。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选择,戴维斯也是1946年生人,两位同年出生、同为科普名家的英国人为我们带来了这本颇具挑战性的著作。
这本书的目的是用一种新的范式、新的物质观引领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它从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混沌,说到宇宙起源、物质基元、信息网络和生命起源,写意式地叙述了“后牛顿时代”的物理学进程,特别是物质概念的演化,向时间、空间和物质的众多“常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篇,两位作者就直言不讳:“实际上,在我们走近20世纪的尽头时,科学正逐步摆脱300年来的思想束缚——在那300年里,一种所谓的‘机械论’的特殊范式主导着科学家的世界观。”,“适合21世纪科学的是所谓的‘后机械论’范式。这个巨大的范式的转变为人类及其在自然大戏中的作用带来了新的前景。”[5]
该书译者李泳也堪称中国科学文化图书翻译领域的一位奇人,他就职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拥有物理学的专业背景,中文尤其是古文深有造诣,对英文翻译也做过深入研究。李泳从事翻译完全出于热爱,曾翻译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中的多部作品。李泳为《物质神话》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译后记,从惠勒的“信息生万象”谈到热词“自拍”和“比特币”,并风趣地总结:“一块一块的物质去了,一比特一比特的信息来了。这就是新出现的宇宙范式的模样……实际上,本书的题目可以干脆地解读为:‘别信物质,物质就是个神话。’……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范式’也该跟着改变了。即使物质的神话依然神秘,但它的变易至少能启发我们准备着去打破自己思维里的神话。”有这样的中文译者,格里宾也该满足了。
(三)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收放自如
格里宾的科普大家风范在诸多作品中都有充分展露,尤其是其综合性科普作品,如《大众科学指南》和《科学简史》。
《大众科学指南》英文版于1999年由Ya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中文版于2010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新科学家》评论道:“就宇宙的基本问题写成这样一本好书,目前无人可及。”《泰晤士报》评论说:“格里宾以精湛的技巧,将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结合在一起,并做了令人叹服的概述。” 这本书引领你从微小的粒子世界出发,途经原子、分子及化学世界,再顺着DNA双螺旋来到生命世界,然后上天入地,飞出太阳系,遨游于茫茫宇宙,最后又重返起点,为你提供了一幅关于宇宙万物的宏伟画卷,数百年来重大的科学成果及科学研究方法皆浓缩其中。
格里宾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科学有个宏观描述,勾画一幅关于宇宙及其万物的连贯的宏伟画卷,而且是普通大众都能看懂和喜欢的。格里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关联的,而科学主要是探究人类在世界(从最微小的亚原子粒子到无垠的时空)中所占有的地位。科学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活动,而不是纯粹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对真理的追求。科学与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有关,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科学简史》英文版于2002年由PenguinBooks出版,中文版于2014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本书英文版本无副题,中文版添加了副题“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由副题可见其视角之恢宏和写作之力度。也确实如此,此书中文版的篇幅达到了590页,两位科学史专业的青年学者陈志辉和吴燕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翻译。
看一下“致谢”,就能感受到格里宾为这本书所花费的心血:“我要感谢下列机构让我得以使用其图书馆及资料:巴黎的法国科学院与植物园;牛津大学图书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与自然历史博物馆;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伦敦的地质学会;肯特郡的达尔文故居;伦敦的林奈学会;皇家天文学会;皇家地理学会;皇家科学研究所;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剑桥大学图书馆……”[6]。
《科学简史》封面
这本书纵横牛顿经典力学,近代早期的博物学,启蒙时代的化学和经典热力学,19世纪的地质学、进化论、原子理论和经典电磁学,现代量子理论、遗传学,以及现代宇宙理论等多个领域。然而,格里宾却避免了流水账式或蜻蜓点水式描述的弊端。他紧扣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主线,把450年来科学从建立到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价值之一的历程勾勒出来。除了对科学理论深入浅出的呈现,书中还通过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建构出相关大小人物的历史细节,细致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其与科学发现的关系。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 大众科学指南——宇宙、生命与万物[M]. 戴吾三,戴晓宁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2]约翰·格里宾. 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M]. 张广才等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3]约翰·格里宾. 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与宇宙学[M]. 卢炬甫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约翰·格里宾. 再探大爆炸——宇宙的生与死[M]. 卢炬甫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 [5]保罗·戴维斯,约翰·格里宾. 物质神话——挑战人类宇宙观的大发现[M]. 李泳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 [6]约翰·格里宾. 科学简史——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M]. 陈志辉, 吴燕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