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家专栏»【理论】约翰·格里宾和他的科学文化作品(下)

【理论】约翰·格里宾和他的科学文化作品(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王世平 2017-02-23 18:08

二、格里宾科学文化作品的特色

(四)科学探秘三部曲脍炙人口

格里宾的科学探秘三部曲是指《薛定谔猫探秘》(海南出版社的中文版命名为《寻找薛定谔的猫》)、《双螺旋探秘》和《大爆炸探秘》,后两种的中文版都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除了前面已经介绍的两种,此处特别谈谈《双螺旋探秘》。该书英文版于1985 年由McGraw-Hill 出版,中文版于2001年推出,笔者有幸成为该书的责任编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特别,它的副题为“量子物理学与生命”,这不由让人想到薛定谔那本著名的小书《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该书篇幅虽小,但思想深刻,在20世纪40年代引导了一批年轻的物理学家投身生命科学,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人,分子生物学的辉煌也由此打下了基础。

 


《双螺旋探秘》封面

 

《双螺旋探秘》也确实是向薛定谔以及《生命是什么》致敬的一部作品,而且写这本书的想法“是由我那本关于量子力学的书《薛定谔猫探秘》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来的。”

这本书从达尔文谈起,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工作。作为一个非生物专业的科普作家,能够把现代遗传学知识介绍得如此精准,背景介绍得如此详尽,实在令人叹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对于格里宾而言实在太熟悉了,他如行云流水一般,不落痕迹地便从原子跳到了鲍林的化学键,然后直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当年研究生物结构的都有哪些人呢?查伽夫、肯德鲁、佩鲁茨、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等,一个个分子生物学大腕纷纷登场,而当时他们都是物理学家!

格里宾写道:“但是,促使物理学家们转向生物学研究的并不仅仅是物理学研究的成果被战争利用而给战后物理学家带来的失望。当时有许多原因使这项研究非常吸引物理学家们,这一点在量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出版于1944 年的一本小册子中进行了描述。这本名为《生命是什么》的书给许多物理学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建立了遗传单位是分子的基础思想,但还不仅如此。”[7]

应该说,恰恰是格里宾的量子物理学视角让《双螺旋探秘》这本关于生命科学的作品取得了成功,因为即便是一个纯粹学习生物学的人,也很难如此宏观而整体地看待双螺旋的发现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这本书,每一个做生物学研究和爱好生物学的人都应该好好研读一下。

(五) 大科学家传记彰显人物独特魅力

格里宾共写过9部传记,主人公均是科学家,包括霍金、爱因斯坦(2部)、达尔文(3部)、费恩曼、洛夫洛克和薛定谔,这些科学家又集中在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包括环境科学)领域。

这9部传记中,国内引入了3部,《霍金传》[与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 合著] 于2006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则出版了其余的2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和 《量子、猫与罗曼史——薛定谔传》。

《迷人的科学风采》 英文版于1997年由Penguin Books出版,中文版于1999年出版。《量子、猫与罗曼史》英文版于2013年由Wiley 出版,中文版旋即也在同年推出。

“科学顽童”理查德·费恩曼的传记仅英文版目前就有9个不同版本,而格里宾也要写一本是因为“理查德·费恩曼是现代,抑或是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科学家,而在所有介绍其人其事的书中,几乎都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内容。”“不曾有人在同一本书中既抓住了费恩曼的科学实质,又抓住了这个人物的个人品质。”[8]格里宾在大学时代就是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的受益者,他认为,费恩曼远远不只是一位伟大的现代科学家,而且还是“佼佼者中之佼佼者”。

费恩曼在量子理论方面的工作应当被世人所了解,他的名字应当像爱因斯坦、达尔文那样受到景仰,而不仅仅只是和“科学家”联系在一起。正是出于对费恩曼发自内心的热爱,格里宾搜集方方面面的资料写出了一本传奇,而事实真相就隐藏在这个传奇中。

于是我们看到,这本传奇从一个细节开始:费恩曼逝世的这天,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学校11层高的图书馆上悬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迪克,我们爱你。”(迪克是理查德的昵称) 而全书的最后一章“费恩曼以后的物理学”则用一章的篇幅来阐述费恩曼对现代物理学的巨大影响,让读者深深体会到, “我们有种强烈的感觉——所有现代物理学家都是费恩曼的学生。”格里宾的这本费恩曼传,无疑是最富价值、最值得一读的版本。

格里宾的《薛定谔猫探秘》、《薛定谔的小猫》、《双螺旋探秘》等都详细介绍过薛定谔的工作和他著名的思想实验,加之量子物理学一直是格里宾最为关注和感兴趣的写作题材,由此可见格里宾对薛定谔其人一定早已非常熟悉。但他为何在2013年才出版了这本薛定谔传,其中缘由,尚待探究。与格里宾的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风格有点“八卦”,花了不少篇幅叙述薛定谔的多彩私生活,理由是“当他陷入恋爱之中时,基本上他的生活都是美好的,而他的科学创造力也从中获益。这就是为什么薛定谔私生活中的这个方面不能被忽视的原因,哪怕是在一本科学传记中也不能忽视。”[9]

确实如此,20世纪30年代,薛定谔不仅光明正大地带着妻子和情人一起来到牛津校园,还经常带着怀孕的情人四处闲游,算得上惊世骇俗。而薛定谔的妻子安妮,这一时期是大数学家外尔(Hermann Weyl)的情人,外尔又是薛定谔的密友。

此处还有一个小细节,薛定谔刚刚抵达牛津,普林斯顿大学就请他去做一个月的学术讲座,随后向他发出了职位邀请。薛定谔立即认真考虑了这份邀请:“假如我在(回家) 路上淹死了,恐怕我的妻子既不能靠德国的抚恤金,也没法靠(薛定谔方程)度日。”尽管普林斯顿给出的薪水非常优厚,差不多是薛定谔在牛津收入的两倍,但与这个职位相关的遗孀抚恤金却不怎么多。另一方面,薛定谔还想带着怀孕的情人一起到普林斯顿,而普林斯顿显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想到薛定谔要带妻子、情妇和私生子一起到这个保守的校园来,希本(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被吓坏了。”综合考虑,最终薛定谔放弃了普林斯顿。其细腻体贴,由此可见一斑。薛定谔对量子革命的贡献有目共睹,而他的多才多艺、风流成性等特质却隐匿在科学的光环下,在格里宾的这本传记中,让人感受到的是神级人物的真实。

格里宾的著作虽有近百种,但国内引进出版的却不算太多,除了以上介绍的,还有《大宇宙百科全书》(Companion to the Cosmos,海南出版社,2001)、《宇宙传记》(The Universe: A Biography,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寻找多重宇宙》( In Search of the Multiverse: Parallel Worlds, Hidden Dimensions, and the Ultimate Quest for the Frontiers of Reality,海南出版社,2012) 和 《寻找时间的边缘——黑洞、白洞和虫洞》(In Search of the Edge of Time: Black Holes, White Holes, Worm Holes,海南出版社,2014)。掐指算来,目前格里宾作品的力推者还仅限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其深厚的科学文化价值有待于更多的出版者和读者去发现。

 

结语

格里宾年逾七旬,依然不断推出新作,令人钦佩。回头来看,科普大家也有年少轻狂,头脑发热的可笑时候。

1974 年,格里宾曾与史蒂芬·普雷格曼(Stephen Plagemann) 合作出版了畅销书《木星效应》,预言1982年3月10 日的行星排列将造成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地震,给洛杉矶和其周边地区带来灭顶之灾,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1980 年,格里宾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声明与《木星效应》划清界线,称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就在2年后,他和普雷格曼居然又出版了一部《反思木星效应》(The Jupiter Effect Reconsidered),宣称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证明了他们的理论。

10余年后,格里宾回顾这件尴尬事的时候说:“真希望当年我没这么说。”

若是探究格里宾从事科学写作的原因,除了天赋与爱好,年少时的启蒙开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隐隐可以看到阿西莫夫的影子。

格里宾自己曾写到:“我不太想得起来是哪位作者最早带我进入宇宙的奥秘和奇迹,但我知道此人如果不是阿西莫夫,就一定是伽莫夫(George Gamow),因为我很早就开始读他们的书,我简直不能想象没有他们会怎样。由于伽莫夫和他杜撰的‘汤普金斯先生’,我开始知道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

他在《科学简史》中还专门引述了阿西莫夫的《最新科学指南》:“身处现代世界,除非对科学的历程有所了解,否则没有人能够真正感觉轻松自如并对问题的性质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做出判断。而且,对宏伟的科学世界有初步的了解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使年轻人受到鼓舞,实现求知的欲望,并对人类心智的惊人潜力与成就有更深的理解与欣赏。”格里宾自己对这段话评价道:“我自己不可能说得比这更好了。”

由此可见,不仅科学需要传承,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也需要传承。希望格里宾的科学文化作品也能像阿西莫夫和伽莫夫的作品那样,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投身到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中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完)

 

参考文献

[7]约翰·格里宾. 双螺旋探秘——量子物理学与生命[M]. 朱进宁, 方玉珍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8]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M]. 江向东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9]约翰·格里宾. 量子、猫与罗曼史——薛定谔传[M]. 匡志强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