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新闻】“科幻创作、科学理论与科学家”主题沙龙举办

【新闻】“科幻创作、科学理论与科学家”主题沙龙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7-26 08:31

7月22日,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共同主办的“科幻创作、科学理论与科学家”主题沙龙在线上举办。沙龙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协办,中国作家网、大连理工大学和光读书会提供学术支持。活动邀请国内科学家、电影人、科幻文学研究者等多位嘉宾进行跨界交流分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席教授唐春安担任主持。

开场环节,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发表开幕致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是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学会科普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对科普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科学与文学的相互融合是科幻作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体现。希望利用好本次论坛,加强影视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对我国重大工程的了解,加强对岩石力学的了解,加强对从事和建设重大工程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多更好的科幻产品和科幻作品,推动中国科幻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构建良好科幻生态。

在嘉宾分享环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以“科幻作品到底带给我们了什么?——从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谈起”为题首先发言。他指出,电影/实验室两种情境中恐龙形象的强烈反差不仅给予科学家极大震撼,而且也给学科发展方向及研究内容带来巨大影响。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使科幻作品具有巨大魅力,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幻的热情。他提出,科幻作品催动我们不断思索“人类历史是征服的历程还是适应的历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嫦娥三号核心科学家团队组长肖龙以“行星科学前沿问题——对科幻创作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分享。首先,他以刘慈欣《三体》的硬科幻元素为例,提出地球危局解决方案是科幻的刚需。其次,他介绍行星科学的前沿问题、中国的月球和行星探测计划等内容,认为科幻创作可以受此启发,在未知的地外地下生命世界、航天航空领域积极探索。最后,他指出科幻是驱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期待科幻作家与科学家联合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席教授唐春安发言的题目是“科幻作品承载科学假说传播使命”。他阐释了“地球大龟裂”假说以及地球大龟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地球大龟裂可能是地球本质性降温的根源。他认为,符合科学原理是科幻传播科学假说的关键,写实手法的科幻更适合传播科学假说。应加强科学家和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国家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科学家参与科幻创作。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唐立梅以“从深海到南极:科幻创作的广阔想象空间”为题进行分享。她提出,海底的奇特生物“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深部生物圈”等均可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南极大陆的演化,极寒天气下科考队员的故事,一夫一妻制的帝企鹅等题材同样可成为创作源泉。“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唐立梅研究员认为广袤的宇宙和万千生物的发现,都可被视为科幻创作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策展人王小鲁以“电影想象力与未来意识的扩展”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一方面科幻作品具有写实性,只有创作者兼具科学知识储备和强大叙事能力,才能塑造令人震撼的独特景观。另一方面,随着3D、AR等技术逐渐深入电影本体,电影与科学技术、科幻的关系愈发紧密。最后,他以科学家和创作者共同参与《星际穿越》剧本创作为例,提出电影人与科学家应加强合作,创作出更多兼具社会科幻和科学科幻元素的作品。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吴岩发言是题目是“科学家、科幻与未来主义”。他认为科学家的科幻未来主义具备三个特点:其一,作品远远超脱所谓科普作品的范畴,而具有未来主义倾向。其二,作品本质上趋向革新知识产生方式和使用方式。其三,作品推动科学被社会、特别是被青少年接受。因此,必须重视科幻作品中传达的未来主义。

银翼文化、真实影像合伙人、电影制片人马海宁分享的题目是“灾难主题科幻漫谈”。首先,他指出科幻电影与灾难题材电影有交集,电影《流浪地球》是典型案例之一。其次,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技进步能一定程度上防范灾难;另一方面,科技带来的次生灾害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他提出,文化认同创新可以有效减少灾难主题科幻作品制造的审美疲劳。

重庆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李广益以“工业文明、赛博文化与中国科幻的历史机遇”为题发言。他以中国现今诸多“赛博之城”为例,提出社会主义赛博文化并不局限于光影魔幻和空间错落,而应是整合、动员城市内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创新实践。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赛博文化不能简单移植欧美赛博文化,而应立足工业文明的普遍性和中国自身的特殊性,进而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生长出一种社会主义赛博文化。

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书评人戴瑶琴结合教学实践,从创作视角讨论“‘地球大龟裂’科学假说的科幻文学创作构想”,提出科幻创作可以助力高校“新文科”建设和理工科高校创意写作特色教学。她从科幻/科幻元素、科幻/奇幻两组概念的辨析中,指出科幻小说应具备科学性和现实性,继而聚焦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她以“地球大龟裂”中国原创性科学假说为例,阐释其内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世界建构”逻辑,论述基于该假说的小说框架设计、叙事策略和文化元素。她强调小说创作还需要重视“中国科幻创作理念的传承”。

交流环节中,与会嘉宾与线上观众积极开展交流互动。沙龙最后,唐春安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跨界交流,科学家、科幻文学研究者、电影从业者等嘉宾的深入对话,将对中国科幻文学的理念创新和中国科学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新思路。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