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新闻】“世界科幻中译与中国科幻外译的现状与趋势”主题沙龙举办

【新闻】“世界科幻中译与中国科幻外译的现状与趋势”主题沙龙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7-20 23:47

7月16日,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办,钓鱼城科幻学院承办,《世界科幻动态》杂志协办的“世界科幻中译与中国科幻外译的现状与趋势”主题沙龙在线上举办。与会嘉宾分享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与中国科幻文学译介交流情况,从编辑和译者的角度分析了译介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今后中国科幻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进行了展望。沙龙分上下两场进行。

上半场由亚洲太平洋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科幻文学评论者杨灵琳主持,邀请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博士候选人、中英互译者金雪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日中译者丁丁虫,科幻世界杂志社图书部副主任陈曜进行主题发言。

金雪妮从自身中英互译经验出发,提出在科幻外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西方读者对中国本土化内容的接受度不高。在整个西方文学视野中,法语和英语作品处于核心地位,中文作品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西方读者对东方语言作品存在固有偏见,加上科幻作为类型文学,在地位上不如主流文学,造成了中国科幻在英语世界陷于“双重边缘化”和夹缝的位置。作为译者,必须在保留中国文化特征和迎合西方读者口味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现在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即译者从幕后走出来,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修改与翻译。

丁丁虫分享了中日科幻译介与交流的总体情况。中国对日本科幻的译介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于中国缺乏对日本科幻的了解,也缺少从事相关业务的编辑与译者,译介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小松左京、筒井康隆等名家作品。这个时期,日本科幻界更加关注欧美的作品,对中国科幻不甚了解。中日科幻交流迅速发展起来的契机是2007年在日本横滨召开世界科幻大会,中国科幻界的姚海军、杨枫、韩松等人前往参会,与日本科幻界进行深度交流,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中日科幻交流中,刘宇昆也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将《三体》译介到英语世界,这部优秀的作品才得到了日本科幻界的关注,进而扩大了中国科幻在日本整体的影响力。日本也有不少民间科幻组织、团体,例如中国科幻研究会、各高校科幻协会等,一直在对中国科幻进行研究,并与中国科幻团体持续开展友好交流。所有的这些努力,共同促成了如今中日科幻交流的繁荣局面。

陈曜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介绍了中外科幻译介的情况。从2003年起,科幻世界杂志社开始系统性地大量译介国外科幻小说,分为“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与“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两条产品线。从早期比较关注欧美的作品,逐渐扩展到日本、德国、俄罗斯、荷兰等受关注比较少的国别作品。这些作品,以及更早出版的一些引进作品对中国的原创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有不少原创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设定甚至文风都带有欧化特征。近年来,中国原创作品中本土化特征日益增多,这是中国文化自信增强的重要反映。《三体》推广到国际舞台后,有更多中国科幻作品陆续译介到国外,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编辑的选题标准差异较大、优秀的中英译者极度稀缺等。

下半场由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科幻文学评论者吕广钊主持,中英译者、图书编辑、作家倪雪亭,山东师范大学俄语教师、俄中译者尹禄,八光分文化版权经理、图书编辑姚雪分别做主题发言。

尹禄分享了她参与翻译俄罗斯科幻名家谢尔盖·卢基扬年科(Сергей Лукьяненко)作品的经历。卢基扬年科的代表作“守夜人”系列,包含六卷正篇故事与三卷外传,探讨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核心问题——人的命运和精神问题的思索。卢基扬年科在作品中,围绕光明和黑暗的矛盾冲突,带领读者穿梭于现实世界与黄昏界(异世界),作品中体现出很强的思辨性。这部小说2004年拍成电影的时候,对叙事逻辑进行了较大改动,以保证电影叙事和现实世界之间恰到好处的差异性,同时又不至于让观众难以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尹禄也对故事里核心的一些概念,诸如“黄昏界”“高级魔法师”“他者”等词语采用了意译而非直译的策略,以保证译入语读者理解起来没有障碍。

倪雪亭分享了她策划并翻译中国科幻小说集《Sinopticon》(《中华景观》)的过程。策划该书的初衷,是要向英语世界的科幻读者展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科幻复兴以来,诸多创作者在作品中涉及的不同题材、风格、叙事方式等,向英语读者提供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为便于英语读者理解,每篇英译小说后面都附有一则小文章,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感想等。作品的翻译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初稿的翻译,之后与作者讨论字词层面上的修改,最后是与审稿编辑切磋讨论并进行必要的修改。翻译时,针对作品中的专有名词以及独特的文化概念,采用拼音直译再添加注解帮助读者理解,以此保留中国独特文化空间是很好的方法。

姚雪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谈到中国科幻出版市场在译入方面,目前还是以英美作品为主,并且像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这样的“科幻黄金时代”作家的作品仍占主要地位,探索非英语语种、当代科幻作品的出版社依然较少,但影视剧原著版权呈现出火热的态势。八光分文化在国外科幻作品的引进中,选择了在主流基础上兼顾差异化的策略,例如《世界杂货店》这种涉及性别议题等热门话题的图书,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八光分文化的《银河边缘》系列MOOK(期刊型图书),还采用中国和美国双主编合作的模式,形成“国内国外作者同台竞技”的场面,并以此为平台,展开了向海外系列推介中国科幻的历程,同时在英文版杂志上设置专栏,刊登英译中国科幻小说。八光分文化也将《神秘博士》出版过程中积累的IP运营、粉丝运营经验,推广到《三体》漫画等原创作品运营中去,相信这样的模式能够在未来带动更多IP的多层次全产业链发展。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