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科普作品创新与科幻作品培育分论坛在宁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0-09-27 10:22
9月25日,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省科普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科普作品创新与科幻作品培育分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7位专家学者共同就科普科幻教育、科学阅读、科普创作、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分享交流。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曹勇军在论坛主题报告中以《面向未来的科普科幻教育》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学阅读课程的架构。曹勇军老师用“六个一”来概括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科普科幻教学工作——一份书目:每月一期好书推荐;一门校本选修:科幻阅读与写作;一本学生科普科幻杂志:《朝闻道》;一个学生社团:星航科幻社在行动;每学期一次科普科幻讲座:大家读书课;每学期一次高品质科普科幻读书课:夜读沙龙。近几年,青少年对于科幻的兴趣在不断提升,科幻元素也正在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融入青少年教育当中,成为学生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曹勇军老师是江苏省科学阅读联盟的发起人,在曹老师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同学们创办了全国第一本完全由中学生编写的校园科幻杂志《朝闻道》。
来自台湾地区的科普作家吴嘉玲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了论坛交流,她带来的报告题目是《格萨尔王传 取雪山水晶国》的科幻性想象。世界屋脊上的伟大史诗,常与科幻性想象相通,科幻创作也可以从中寻求灵感。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付昌义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科普科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科普科幻征文、主题沙龙、活动组织、科幻写作人才培训、科普科幻教育(活动)基地建设等方式,促进江苏科普科幻事业发展。2019年10月,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学之都”。2019年11月,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公布 2019年中国十大科幻城市,南京入选并位列第五。
中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李梅博士是一位专业精深、创作勤奋而又热心科普公益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她还是江苏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今年她的作品《撷芳》刚获得第十一届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图书组一等奖。李梅博士结合自己的植物题材科普写作实践分享了创作体会。李梅认为,植物是科普创作的特殊素材,植物相关科普题材应有独特视角、丰富内涵,更要通过提供信息、传递知识,激发读者珍爱植物、关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良好意识,进而培养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态度、行为和技能。在写作过程中,要精心选材,因人而异;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法,锤炼语言,创新形式,努力提升可读性。
科普作家鲁超是近年来江苏科普创作领域日渐闪耀的一颗新星,刚刚参加了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的科普日优秀科普图书领读活动。其《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曾获江苏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并且被中国化学会推荐为十佳科普图书。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鲁超认为带着问题去创作,并通过阅读和写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件既艰苦又令人兴奋的事情,他特别强调创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作为央视《解码科技史》栏目策划,鲁超在工作之余还创办了“理性边界”科普自媒体,线下的科普科幻沙龙已经成为南京地区颇有影响力的科学沙龙活动。
来自台湾地区的范贤娟副教授通过科学史的视角给大家带来了《初探科学史中不同典范科普创作的比较》报告。范贤娟副教授认为,好的文笔、流畅的表达,是科普写作的利器,作者对知识的热情与好奇心也会有感染力,让读者喜欢科学。普林尼的《博物志》与丰特奈勒的《关于多重世界的对话》即是典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铁喜教授在《气候变暖与大众科普》报告中指出,在应对全球变化议题上,中国积极参与减排政策制定和国际协议,承担大国责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单位GDP能耗领域,效能提升显著。但是围绕“气候变暖”这一议题,从知识层面到科普层面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和认知误区。陈铁喜教授认为,在科学传播层面,经过自媒体狂热之后,官媒的可信度得到验证;“后真相时代”官方媒体的职业操守有保证;具有正式身份的知识型大V的正在崛起。
论坛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洁主持。
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是两岸间唯一以“科普”冠名的主题论坛,本次论坛以“科普、创新、融合”为主旨,与会专家学者分享海峡两岸科普领域研究进展,围绕科普场馆运营、科普作品创新与科幻作品培育、科普产业创新、生态文明科普与人类健康、青少年科普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应急科普能力与资源建设等领域展开交流研讨。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还面向海峡两岸从事科技和科普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论文,组委会共收到文章近300篇,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