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协会动态»【新闻】“植物史科普——我们应当如何开展?”主题沙龙举办

【新闻】“植物史科普——我们应当如何开展?”主题沙龙举办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2-09-21 20:52

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农史研究会共同承办的“植物史科普——我们应当如何开展?”主题沙龙在线上举办。沙龙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江苏省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副编审张洁,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王钊,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联合创始人张燕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凯,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刘夙,以及博物学者、中国科普作协会员、通俗读物作者、翻译家等作专题演讲,近80名科普专家及爱好者在线上参与沙龙。本次活动召集人和主持人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李昕升。

开场环节,李昕升介绍,植物史是全球史、公众史天然的阐释对象,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先声夺人,类似的著作出版了不少。近些年,我国植物史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学者逐渐“觉醒”,相关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版,这正是对该领域强烈需求的一种回应,那么我们应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

曾雄生围绕“古人是怎么传播农业知识的——以秧马的传播为例”指出,尽管科普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我国的科普发展其实历史悠久,可以通过苏东坡对秧马这一农具的推广历程,来探求古人传播农业知识的过程。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是知识的生产者,也可以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只是角色不同、态度各异,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不同,结果和影响也不同。

张洁介绍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并提出科普的重要性和意义,鼓舞更多的青年科普作家积极投身这项工作。他从榜单、数量、质量、市场等维度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博物学或自然科普图书的出版趋势,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亲近,注重生态和文化跨界的体验;机构越来越重视相关领域图书创作和出版,各大出版社也开始致力于自然博物书系的打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手册更多地涌现出来,填补了反映地方山川河流生态特性的资料空白。

王钊分享的话题是“古代艺术中的植物学史”。他从“艺术中的园艺活动”“艺术中的植物品种变异”“艺术中的野生植物”三方面直观展示了众多植物图像。他分享的植物图片丰富且精美,并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图片背后的故事,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张燕宁以生态科普调研员的身份,用她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视频引入演讲主题——“用自然教育激活生态科普创作”。她反复强调“自然教育、生态科普创作、用自然教育激活生态科普创作”的理念,并提出了“互信、以人为本、自然保护”的寄望。

王凯作为《百科知识》杂志的资深编辑,主要围绕“植物史的科普写作与作品出版”的话题,讲述“寻找植物之美”的方法与建议,希望科普作品既能与时俱进,又能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刘夙从植物科属的专业角度分析了日本代表性樱花的种源,并认为科普创作者要有“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科学素养。

自由讨论与问题解答环节,围绕植物史科普创作,王凯建议创作者不妨从“小”做起,甚至可以从几千字的科普短文入手,进而逐渐形成科普专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所的赵金丽介绍了植物科普的必要性和科普创作的改进方式方法,并希望科学理论能够真正走进大众。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