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普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编写启动会召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23-01-16 21:01
2023年1月13日,《科普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启动会在线上召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冷凇,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专职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基础部主任赵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马铨,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教授崔亚娟,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讲师周文辉,浙江传媒学院讲师张玲玲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研究员等出席会议。启动会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主持。
会议围绕《科普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编写工作展开。王大鹏首先就编写工作的总体思路、报告框架、推进计划等进行系统性介绍。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报告》的价值意义,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想法。
关于科普短视频的界定等问题,冷凇认为《报告》编写应该做好科普短视频的分类界定,做好类别性的探索,注重科普短视频的创新性和信息差,而不仅仅是科普短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赵晖认为,对于短视频的时间要严格把握,不能将中视频和长视频也纳入进来,建议区分科普短视频和知识类短视频。马铨指出,短视频不是短的视频,它有特定的功能属性、受众属性、制作规律和传播规律,《报告》要做好科普短视频的界定,突出用短视频开展科普的优势,让“科普人”更加愿意采用短视频的方式开展科普。
在《报告》的框架方面,张志安认为,《报告》可以参考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梳理报告框架,从生产者、受众、内容、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做好篇章的整合规划,也可以按照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逻辑来搭建报告框架。此外,要做好报告学术价值的深挖,在报告中体现辩证思维,对当前科普短视频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受众知晓科普短视频的局限性。曹三省强调,报告框架的搭建要体现未来化视角,在传播渠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主流媒体的引领性。
与会专家对《报告》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成蒙认为,《报告》应从科研机构开展科普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不同类型的创作者提供方法论层面的参考。崔亚娟提出,《报告》应当承载起文献价值,还要从国际化角度进行适当梳理,引导科普短视频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张玲玲认为,《报告》应关注科普短视频作品的原创性和意识形态问题,为科普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指导。
下一步,《报告》编写团队将认真吸取专家意见与建议,对报告框架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和报告内容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