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可爱的“小松鼠”——关于“科学松鼠会”崛起的思考

可爱的“小松鼠”——关于“科学松鼠会”崛起的思考

中国科普作家协网 汤寿根 2017-02-24 18:33

     

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是有着理工背景的各大媒体的编辑或公司白领(还有许多高校学生)。他们都热衷于科学写作,自称为“科学松鼠”。他们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在网上自动集结起来,在短短时间里就集合了一百多人。他们的“领头羊”嵇晓华(网名“姬十三”)说:“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武侠,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消息被传递至村庄、城市、山区和荒漠,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于是,我们就聚到一起了。”

事情进展得真快!“帮派老人”刚刚燃起“狼烟”——2008年4月28日“科学松鼠会群体博客” 正式上线,到年底就有了近百位作者,几十万读者。当年,“松鼠会”就获得了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 两项公众奖;2009年初,(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一事)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之一;2009年5月初,被上海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上海大众科学奖”。

2009年2月3日,我从老友文有仁那里知道了“松学松鼠会” 这件新鲜事,于是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兴奋之余,留了个“贴子”:

科普创作界常常感叹“科普作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形成了

断层。但是,我最近发现这个“断层”正在消失。我想,“科学松鼠会”的

出现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充满希望的、生机蓬勃的转折点。

我国的科普创作将会由你们而走向第三次髙潮。这个高潮,我们这批老人已

经等待得太久了。祝贺你们!坚持你们的方向!中国的大众需要你们!

    

一个有理工背景的科普老头儿

同时,我看到一位“游客”的贴子,值得一读:

經香港東方日報龍門陣專欄的介紹,知道了科學松鼠會,一個普天下科學工作者,普羅大眾科學興趣者的平台。科普者,既科學又普及二者得兼而有之,是為科學鳴鑼開道的普及讀物。既有賴於科學工作者對深奧的科學原理淺白的表述,也需仰仗良好的傳播平台推而廣之。松鼠會既集結了一眾有志於科普創作的群體,又搭上了網絡的時代列車,必將受到大眾之喜愛,真正收到科學普及之目標。也許未來的愛因斯坦就已經在參與的作者讀者之中了。新春之際祝科普網站一片火火紅紅。

经文有仁介绍,我有幸认识了三位“松鼠”:嵇晓华(博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编辑,神经生物学博士)、张尉(科学出版社编辑,理学博士)、周欣宇(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交谈之后,感触颇深。当时,就让我突然想起了191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两者似有些相像之处。

2009年6月16日《人民政协报》记者杜军玲,要我谈谈对“松鼠”们的看法。我曾经说过:

“这些可爱的孩子和老一辈最大的不同,不在于科普创作的技巧和科学传播的方式,而在于生活的方式、工作的方式,还有生命的活力。”

为什么“科学松鼠会”会有这样蓬勃的生命活力?!他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这是笔者近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现不揣冒昧,谈一些想法,以求教于同仁。

从写作风格来分析

我手头有一本“科学松鼠会”编著的科普短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2009年1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名就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来瞧一眼。这本书共54篇文章,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应当是有代表性的。

总体来说,文章的体裁为:讲述体的浅说或趣谈体裁; 书末少量为问答体裁。这是科普创作“讲述体”常用的一些体裁。

创作风格:在标题上下工夫,以吸引读者眼球,如《密室里的密杀》(一氧化碳中毒)、《手机的新功能——爆玉米花》(手机发射的微米,对人体是否有害?)、《毒门秘笈》(动物毒、植物毒、化学制品毒)、《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相互作用和联合作用);在文字上下工夫,不少文章有文采,文字“灵动”(人民政协报记者杜军玲语,表达较为确切),可分为“赵本山式的忽悠和调侃”、“侯宝林式的幽默和诙谐”(代表作是姬十三的《纵欢时刻》,我喜欢这种风格),也有不少文章是比较常见的浅说体。文章中常穿插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较多文章做到了他们所期待的“专业、好看、活泼、有容”的标准。

若从科普创作历史的纵向,以及与知名作家的写作技巧做比较,尚不足以说明,这是“科学松鼠会”崛起的主因。

从生活、工作方式来思考

shibaozhong 在2009年5月11日的网文《从三思科学网站谈起——松鼠篇》中,将“松鼠会”迅速发展的原因总结为三点:积极主动的编辑行为;网上网下相结合;与传统媒体搞好关系。

张尉在7月3日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谈到“松鼠会”成功的原因:

“1.有共同的兴趣和理想。首先这是一群团结的,有着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家伙。他们不为名利,只为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团结在一起,为网站、为“科学流行起来”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作品。当初加入松鼠会,我就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

“2.集体的力量大。松鼠会成员此前都是个人媒体。虽然他们都会熟练地用网络,都会写文章,但是个人发出的声音始终很微弱。而群体博客上线后,大家以群体的姿态出现,显示出团队的生命力要远远强于个人。在这个社会,要干大事,组成团队是一条捷径。

“3.团队不断扩大。如果群博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在写、在留言,没有发展自己的作者和读者,那么“三分钟热度”冷却之后,这个集体就会成为自娱自乐的一个小圈子。松鼠会这个团队,搭配合理,除有专业化的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热爱思考、热爱科学的读者,以及嗅觉敏感、能写能策划的杂志社编辑。于是,稿子写出来,有读者读,有编辑用,团队就活跃了。

“4.线上活动精彩。松鼠会的Dr.U活动让更多人参与了松鼠会;“小红猪翻译”让很多翻译能人找到了用武之地;“科学圈圈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还有,一篇篇紧跟时尚和现实生活(如地震、三聚氰胺、奥运主题)的博文,都使松鼠会抓住了机遇,吸引了无数媒体的眼光。

“5. 经常线下活动。为什么要举办线下活动?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家庭的成员,都难免想一起坐下来见见面,喝喝酒,聊聊天。没有线下活动,感情不容易培养,也不容易决议出下一步要干的大事和计划。现在的线下活动有:小姬看片会、张撞鹿读书会、达文西行走分队、校园互动、公益事业、走近电视荧屏等。

“6.宣传的力量。松鼠会不仅仅在各大杂志、网站和BBS上做宣传,还在牛博、科学网、新浪、网易成立镜像网站;卖带有logo的T恤站衫、周年纪念品、科学问题本子,团购激光笔,设计读书会书签,做松鼠会成员名片等等。这也算是网络的一种规则吧:你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吸引眼球。

“7.松鼠会对科学创新的启示。要创新其实不难,这一点可以学习松鼠会:走出封闭自己的圈子,走出去,就是另一番天地。那怎么走出去呢?也很简单,就是找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交流是最好的创新途径。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人进行有益的交流,我坚信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

我赞同他们观点,这些工作方式确实是“松鼠会”得以发展的原因。但“松鼠会”崛起的时代因素是什么?如果没有时代的需要,恐怕再好的工作方式也是白搭。我想,“松鼠会”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江湖高手”。

从历史背景来考察

为了考察“科学松鼠会”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地位,让我们上溯一百年,扼要回顾一下我国科普事业的历程。

中国科学社(1915年~1959年)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应运而生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在苦难中求生路的奋斗史。1840鸦片战争的耻辱唤醒了中国的知识界。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倡导“科学救国”,纷纷创办科学社团,在研究学术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任鸿隽等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了“中国科学社”。

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由一群中国留学生于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到了1948年,任鸿隽曾说:“在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研究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保存一点自由空气,发展学术天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英年早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第一次科普高潮兴起

中华民国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百废待兴。毛泽东在建国之初,首先想到的是“振兴科学”。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科普就受到国家的重视。“普及科学知识”被写进了全国政协共同纲领,以后又写进了宪法总纲。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1950年8月,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建议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短短几年中,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56年,他老人家振臂一呼:“向科学进军”,掀起了一股全民学科学的热潮,迎来了建国后第一次科普高潮。“十二年科学规划” 大规模开始起草,同时大量发展知识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

但在1957年以后,由于一连串人为的政治风暴,高潮逐渐衰退。自1962年到1965年,在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科普创作事业又有了一个稳定的全面发展阶段,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著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扼杀了科普事业。

“四人帮”复灭 第二次科普高潮兴起

十年“文革”,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人民共和国处于危急之中。邓小平首先想到的也是“科学”。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划时代的里程牌。

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终于从十年“文革”的浩劫中,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了。他们从此可以不再“夹着尾巴做人”而抬起头来走路了。

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邓小平振臂高呼:“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邓小平的讲话无疑是一篇解放知识分子的宣言,是一面呼唤新时代曙光的旗帜。多少科学家在身受“四人帮”残酷迫害时,没有流过一滴泪,此时此刻他们再也抑制不住,一任热泪在两颊流淌。于是,他们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投入到了发展科学的奋战之中。

1978年5月23日,为了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在上海浦江之滨,聚集着从“十年浩劫”的苦难中走过来的285名科普编创工作者。他们含着热泪,控诉“四人帮”扼杀科普创作、迫害科普作者的罪行,畅谈着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誓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重新拿起笔来。在座谈会上,他们发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1979年8月正式成立)。

“科普创作的春天”也来临了!像一把金色的种子撒向十亿神州。在短短四年里,四千余种科普图书出版了;一百二十种科普期刊应运而生;六十余种科技小报和报纸科技副刊在人民中争相传阅;二十二家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节目在祖国大地上回响。我国进入了建国后第二次科普大高潮。

第二次科普高潮在市场经济中衰落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想见,两次科普高潮都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内运作的。“科普”的生命活力是随着“人治”的更替而兴衰。

“改革开放”挽救了中国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要转型、经济要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人们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一等大事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下海学游泳,掀起了一股“做生意”的热潮,似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经商高”。事实也是如此,那时候“下海”的人,没有一个不发财的。不少科普作者纷纷改行,许多科普报刊纷纷改刊。市场化竞争导致了“科普失语”。在第二次科普高潮中,纷纷崛起的众多综合科普刊物,在20世纪90年代里又纷纷转向。它们大致转为休闲类、生活类、教辅类、游戏类杂志。尽管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但我对他们深表同情。因为,他们需要生存,甚至也应当“先富起来”。他们也确实找到了出路,适应了当前市场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报纸也纷纷取消了科技版、科普版,版面资源向更有卖点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热线新闻领域集中,科技新闻总量不断压缩。科普市场的萎缩是与人们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以及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包括应试教育)密切关联。而随着先富起来的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他们有条件来关心健美、休闲、时尚,导致了实用性技术类和生活类报刊的畅销。

我们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倡导不可谓不力,甚至使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您看: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实施;

2002年7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学习、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通知”;

2003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各类报刊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开辟科学专栏、科普专版,着力解答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科技难题,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3月,陈至立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科技知识、宣传尊重科学和崇尚科学重要载体的作用。

2008年,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

近年来,党和政府连续推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方针政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讲话,其中涉及大量的科普宣传工作,令人为之瞩目。

但是,为什么无数次“鼓锣”喊“吃饭”,“科普”还是徘徊于市场低谷,就是“冒”不出来;即使“帮派老人”燃起大股“狼烟”,那些“江湖高手”还是在原地踏步,挺不起腰来。v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斗胆妄言,抛砖引玉。

科普图书、报刊的属性,无疑是商品,但由于它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是个“特殊商品”。建国以来,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意识形态”领域的事业(包括出版事业)从来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就为难了这个“特殊商品”。它注定会在市场经济中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来。例如,出版、宣传行业的注册、人事、分配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商品规律是不相适应的,不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即使成立了集团或公司,冠之以“企业”,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鲜有涉及本质的。体制之弊端,如同“顽疾”,难以根治。为了“致富”,就有人拿“市场经济”作挡箭牌,“暗箱操作”,“君子爱财,取之‘无’道”。

我建议:先不要急于把科学、科普出版事业“企业”化,一概推向市场,而应遵循企业的规则,从根本上改革体制,扶植他们去逐步适应市场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然后,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简而言之,多年来科普市场低迷的关键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运作之间矛盾。

“科学松鼠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崛起?!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GDP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已达到2万多亿美元,超过了世界七大工业国(美、日、英、德、法、加、意)的总和;不仅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例如,英国“全国语言监督”机构主席帕亚克说:“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要大”。这家机抅称,自1994年以后新增加的英语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20%,超过了其它来源。

看来,经济实力是同“话语权”成正比的。正是:“有钱就有发言权”。对于,祖祖辈辈遭受列强侵略、屈辱了一百年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有点“扬眉吐气”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令人振奋的数字后面,有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的代价。由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资源利用率极低,GDP增长的资源消耗代价是非常高的。以2006年为例,我国GDP占世界6%,但消耗了世界的30%的钢材,35%的煤和50%的水泥。

由于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过度的消耗,引起了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量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当前的环境已经难以支撑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遭遇严重瓶颈,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紧急关头,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绿色GDP。

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

其次,近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改变生产模式,增加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人们已经意识到黑色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即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东莞的萧条就是明显的实例;人们想要发财致富必须用科技知识来挣钱。

迟到的知识经济社会,即将在神州兴起!

我在2002年发表的文章《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中曾谈到:“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培育这种人才,提高人们综合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正是科普工作者所应该负担的。”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综合知识!

一百年前,“赛德双雄” 行侠江湖,成名立万,干了一番护国利民的大事。而如今,新时代又在呼唤“赛先生”和“德先生”。“赛先生”这位年逾百寿“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那些“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于是,“科学松鼠会”顺“天时”,拥“人和”,借互联网“地利”之便捷,横空出世。

最近,我听说“科学松鼠会”嵇晓华等负责人,为了专心操劳日益繁重的组织、联络工作,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在工商注册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以推动“科学松鼠会”的发展。我在感动之余,不免有点担心。鉴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他们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期盼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已给的政策和条件,与强势出版单位联合,真诚相待、互补有无,发挥各自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拚搏中胜出!

我衷心地祝福你们,可爱的小松鼠!

2009年8月10日于陋室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53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