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下)——从《湘报》谈起

【理论】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下)——从《湘报》谈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消息 2019-11-28 19:35

 

 

2《湘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

2.3主体中的趣味性

主体承载着新闻信息的主要部分,作者在提升主体趣味性时,可运用语言修辞与文本信息呈现手段创新的方法来提升主体内容的趣味性。回顾《湘报》的科技新闻,可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其新闻主体中有成功的应用。

首先,《湘报》科技新闻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类型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递了相关新闻信息,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如第一百五十七号《钙炭治疮》一文报道:“法国李卫及奇那二君会以钙炭粉末涂于病人疮上,即有蒸汽上升,亚舍的来内化作无数小泡而出。有声如以油煮物,酷似取浓肥皂水以柴管吹之且觉臭气异常”。这篇报道的写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以“钙炭”治疗病人疮口的情形。

《湘报》第一百七十四号《鼠耗患绝》一文报道:“环球报云,西书云鼠好听曲,一闻笙箫歌唱之声即流连不忍去,此鼠之性也”。在这里作者描写老鼠对于音乐的反应时,使用了“流连不忍去”来描绘。这个短语以拟人的手法,将形容人类情感的“流连(忘返)”“不忍”用于形容老鼠,似乎老鼠果真被音乐所吸引,以致流连忘返。这样的描写方式形象地表现出了老鼠对于音乐的反应,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出老鼠对于音乐有反应这一现象。

《湘报》第六十八号《捕蝗妙法》记录了一种消灭蝗虫的方法,报载:“群蝗受该蝗之毒俱染痘,纷纷堕下,俄顷之间无噍类矣。”本文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了这种治蝗之法“俄顷之间”灭杀蝗虫的神奇威力。

除多元化的修辞手法外,《湘报》科技新闻还以创新新闻写作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科技新闻的写作,该手段可被视为一种文本信息呈现方法的创新。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工程致富演义》系列文章应用了半文半白的“时务文体”[9]。如《湘报》第八十三号《工程致富演义——英国得利之工程第一段》开头所载:“这部书要讲在别国得利的工程,入手要从英国做工程的大略讲起,后来好将各国办的事比较。”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文白结合、平易畅达,有助于文化程度低的受众阅读。这种写作方式在当时文言文盛行的环境下独树一帜,极易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所写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以较好地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从科技新闻主体文本写作的角度来看,科技新闻主体可依靠修辞手法的使用和写作方式的创新来增添报道的趣味性。这两种方法使得科技新闻所报道的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使报道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强化读者对报道的理解。

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报道主体内容的制作已脱离传统的媒介机构单方面的图文生产形式,进入了全员媒体和全息媒体的新时期。对科技新闻而言,增添其主体部分趣味性的方法也相应地突破了由采编人员对图文内容进行“精耕细作”的方式,进入了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媒介机构与受众共同生产新闻主体信息的阶段。

首先,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应用为用户带来与传统二维图文相区别的新闻主体内容。以各媒体对2019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报道中使用的VR摄像机实现了超高清全景信号的传输,使受众能够借助有关设备亲身体验两会现场环境。针对同一新闻事实,VR技术为受众带来的是与传统平面图文迥异的三维立体信息内容和沉浸式的、临场的信息体验。以此为借鉴,当VR技术应用于科技新闻主体内容的传播中时,受众由于信息体验的改变会产生探索的兴趣,这样科技新闻主体内容的趣味性便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科技新闻主体内容的生产过程中,也可用改变原有单向度传播架构、构建交互式传播矩阵的方法为受众营造传播环境,进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用户主动探索的兴趣,由用户自己推动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最终有效提高科技新闻的趣味性。

Web2.0时代下的互联网以用户的广泛连接和自由的交互为特征,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网络直播、线上社交等功能被逐渐开发出来,丰富了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这一进步也为提高用户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参与感以及最终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提供了机会。例如,2018年1月31日,我国多个地区可观看到152年来第一次“超级满月+蓝月亮+月全食红月亮”(见图2)三合一天文奇观。针对这次天文现象,新浪网科技频道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为受众呈现了月食的全过程。在直播中,除为受众播送实时月食视频信号外,新浪网科技频道还邀请了有关嘉宾参与直播,以知识科普、网友互动的方式和受众实时交互,根据受众的即时反馈进行直播主体内容的调整,这使受众的参与感大大增强,新闻主体内容趣味性得到提升。至结束时,整个直播有近30万的播放量,收到了良好的直播效果。


图2超级蓝月亮[10]

媒体融合时代下,提高科技新闻主体内容趣味性的方式是充分利用前沿新媒体技术,突破原有新闻传播“图片+文字+视频”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在为受众营造沉浸式、富有临场感的信息环境的同时又引导受众积极参与新闻主体信息的生产。与此同时,亦需参考大众传播媒体中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如文案的编撰、影像的制作等手法,方能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富有趣味性的科技新闻主体内容。

2.4结语中的趣味性

写作结语时,需考虑结语在整篇报道中的作用,以幽默的笔法或新颖的角度进行结语的创作,可有效强化结语的总结、评论与提升等功能,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审视新闻信息的角度,提升新闻的趣味性。

《湘报》第一百七十四号《鼠耗患绝》中结语载:“邻左右闻之,皆出资倩(通“请”)其代捕。数年之间,姓氏愈著而获利亦愈丰,计现在积英金数千磅。据此足见凡事之精皆可起家也。”这篇报道主要介绍英国一居民利用老鼠喜好音乐的特性来灭绝鼠患的事情。然而在文章结语部分作者转至另一角度,介绍该居民利用这一新灭鼠技术发家致富的情况,并评论道:“据此足见凡事之精皆可起家也。”可见,该篇新闻报道的结语完全转至另一角度,在围绕“鼠耗患绝”这一主题核心的同时,又提供了另一个相关事实和观察事实的角度,笔锋的扭转切合主题却又别出心裁,使报道平添几分趣味性。

另见《湘报》第一百二十六号《圣水无灵》一文结语载:“是说也,可谓新奇,然向不闻有是言。近日,天主教徒正逢衰运,乃复有创为此说者谚曰:‘时衰鬼弄人。’洵不谬矣。”这篇报道主要讲述的是“意国”(意大利)一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天主教可“解除秽气”的“圣水”可能会因携带病菌而产生危害的事情。在报道的结语处,作者以“衰鬼弄人”来调侃“天主教徒正逢衰运”一事,暗指“圣水不灵”,与文章主题“圣水无灵”形成呼应,以幽默调侃的评论形式作为结语,表达了该报道作者对“圣水”的态度。因此,该结语在发挥评论功能时,以幽默的笔触写作,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又增添了新闻的趣味性。

结语作为科技新闻的结尾部分,起到评论、总结文章内容、升华新闻主题的作用。针对结语部分趣味性的提升,也有独特的方式。上文两个案例中,首先结语采用了角度切换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事实的角度,激发读者从另一角度观察事实的兴趣,使得读者在从不同角度体会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感受到科技新闻信息的趣味性。其次,结语采用了幽默调侃的方式,这类方式正发挥了新闻结语的点评功能,通过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有关事实,隐含作者的态度,在博读者一粲时增强了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感知,在传递事实与态度的同时又提升了新闻的趣味性。

在当前科技新闻报道中,这一手法依然适用。以科技日报一篇报道《火星又没甲烷了?到底谁在闹着玩!——相隔10天的两份探测报告结论大相径庭》[11]为例,结语部分以“在了解这个过程之前,大家只能继续互相看不顺眼”这一口语化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总结,在严肃的报道氛围中加入轻松的表述,并以“只能继续互相看不顺眼”这一幽默的表达点明了科学家对火星甲烷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的事实,简要地总结了报道的主题。

 

3《湘报》中科技新闻趣味性的借鉴意义

综合前文的梳理结果,可以发现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式有多种。首先,科技新闻应注重报道题材的选取。科技新闻的报道应关注受众的“共同兴趣”,“要把新闻事实中同广大读者的利害、兴趣最接近的部分突出出来”[12]。其次,在报道时,新闻标题应简洁凝练,重点突出题材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做好事实联系工作的同时又适当保留部分信息,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引导读者继续阅读。再次,在新闻的正文部分,导语可以承接标题,开始对新闻事实展开介绍,同时又延续悬念,使读者有兴趣阅读新闻主体。在主体的写作中,应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增添新闻的趣味性。除修辞手法外,写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增加趣味性的重要方式。《湘报》部分科技新闻中运用了半文半白的写作手法,该写作手法使得文本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表述方式接近口语,在枯燥的文言文本环境中使得读者耳目一新。这类从文言到白话的写作手法转变可看做一种文本与信息呈现手段的创新,这类信息呈现手段的创新以新颖、直观、形象为特征,为读者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当前,借助新媒体技术,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科技新闻报道成为新的趋势。最后,在新闻的结语部分,可从另一角度展现新闻报道的对象或是进行简短幽默的评论,起到结尾点题或丰富新闻内涵的作用。

 

4结语

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种类,具有新闻的共同特点。然而,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是科学技术、自然现象等具有复杂特性、不易发现其运动规律的客观事物,这决定了科技新闻的报道较为枯燥,因此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为所报道的事物“润色”,使报道内容具有趣味性、能够引发受众的兴趣。在研究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时,不仅要考虑传统报刊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更应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时代特点,探索新媒体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新闻的趣味性,如何提升科技新闻采编人员的相关素养,这样方可为当前科技新闻报道实践提供参考。

 

— — 完 — —

 

参考文献

[9]史公军.《湘报》科技文本的编辑特色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79-82,90.

[10]新浪科技.“超级蓝月月全食”超3300万人一起看新浪科技直播[EB/OL].(2019-04-10)[2019-05-27].http://n.sinaimg.cn/tech/5_img/upload/1b7d1263/w800h600/20180201/C0mD-fyrcsrw2925092.jpg.

[11]张梦然.火星又没甲烷了?到底谁在闹着玩!——相隔10天的两份探测报告结论大相径庭[N].科技日报,2019-04-19(2).

[12]阎红.医学科技新闻趣味性探讨[J].记者摇篮,2003(3):11.

 

本文转载自《科普研究》2019年第4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