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手法探析(上)——从《湘报》谈起
《科普创作》 王子超 周荣庭 2019-11-13 09:49
[摘要]本研究以探求系统性地提升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的方法为目的,以文献研究法为方法论,以《湘报》为研究对象,以新闻结构要素为框架,从标题、导语、主体与结语四个方面对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加以剖析,提炼出了悬念设置、修辞优化等手法,以期对当前科技新闻业务实践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湘报》科技新闻趣味性
近年来,各类科技新闻报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涌现,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研究的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科技新闻报道中仍存在内容生硬、行文枯燥的缺陷。为避免这类问题,科技新闻业界与学界应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方法提升内容的趣味性。
在中国知网中以“科技新闻趣味性”和“新闻趣味性”为关键词搜索,共筛选出相关主题文献共72篇,时间跨度60年(1958—2018),平均1年1.2篇。可见,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年均发文量上,新闻或科技新闻的趣味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这些文献与研究只介绍了个别的提升趣味性的方法,如在写作新闻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并未对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做系统的介绍,缺乏实践上的参考意义。
反观我国新闻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新闻事业先行者们在提升科技新闻报道趣味性方面早有成功且系统的实践经验,其中以《湘报》最具代表性。在中国新闻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中第一次办报高潮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湘报》即是戊戌变法期间国人办报的代表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在报道中相较当时《申报》等其他报纸,不仅重视科技新闻,更在报道中带有较为明显的趣闻色彩[1],在当时全社会的科学启蒙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湘报》宣传介绍的科技知识引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强烈欲望和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有一位读者来信说,当他看到《湘报》登载的《论舆地经纬度之理》时,“胸中昭若发曚”,并询问学习舆地(即今地理)从何下手,还半信半疑地问“地球为八星之一,其说确否?”[1]。除此之外,《湘报》的《南学会问答》栏目也经常为来信的读者进行科学知识上的答疑解惑,由此可见,《湘报》上的科技新闻与科学知识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趣味性作为科技新闻的价值因素之一,融入了趣味性的科技新闻可以具有更强大的传播能力[2]。因此,对《湘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早期中国报人的经验、研究科技新闻趣味性的内涵、总结提升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方法,为当前科技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概念辨析
从定义上讲,“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3]。而“新闻趣味性是指新闻作品里所蕴含的情趣和韵味,其构成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一方面包含在新闻事实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表述方法上,所谓新闻趣味性即是指这二者的有机结合”[4]。由此可以得出,科技新闻趣味性就是科技新闻作品里蕴含的情趣和韵味,其构成因素包括新闻事实与表述方法,即为新闻事实与表述方法的有机结合。
与“趣味性”含义相近的概念是“通俗性”。有研究认为,通俗性是指“把专业的内容‘转码’,变成受众通俗易懂的语言”[5]。需注意的是,通俗有低俗和高雅之分,这里的通俗是基于科技新闻报道的对新奇自然现象和科学实践的简明易懂的传播,与低俗趣味相区别。通过比较可见,在定义上,通俗性更注重“转码”,即表述方法上要将难以为受众理解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而趣味性注重新闻事实与表述方法的有机结合,既注重新闻事实的选材,又注重表述方法的优化。可见,通俗性是趣味性的基础,而趣味性相较于通俗性更多了新闻题材的选择、受众共同兴趣的捕捉和新闻内容的传播方式的优化,使得受众不仅能够理解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更能产生兴趣和愉悦的心情。
因此,“趣味性”和“通俗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探讨科技新闻的趣味性时,需对此做出辨析。
2《湘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
《湘报》办报时间虽短,只刊出177期,但其各项新闻报道和消息言论所涉范围极广。其中科技新闻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从相关资料中,本文筛选出185篇科技新闻报道,并对这些报道进行梳理。
前文提到,研究科技新闻趣味性的文章总量有限。除此之外,研究者在分析“趣味性”的内涵时倾向于从选题、写作方法的角度来分解“趣味性”的次级指标。然而,作为新闻的一种,科技新闻本身即具有新闻所共有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与结语五大结构要素,以这五大要素为切入点研究科技新闻“趣味性”的具体体现形式,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然而,因为《湘报》科技新闻背景介绍大多与导语或新闻主体重合,所以本文不对《湘报》科技新闻中的背景因素进行单独分析。
因此,从标题、导语、主体与结语四大要素的角度梳理,《湘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标题中的趣味性
《湘报》科技新闻的标题多采用四字标题的形式,这类标题的特点是文白复用,简明扼要,在强化新闻报道对象之间联系的过程中突显主题。另外,由于科技新闻报道的选题是新奇、复杂的自然现象或科学实践,所以这类标题介于其简明扼要、只能呈现新闻的核心内容的特性,往往会为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这样一来,标题便具有了猎奇与悬念设置的效果,可以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比如《湘报》第七十号载《电光照酒》一文报道:“西国酒匠拟以电气灯(即电灯)高悬酒室,使新酒速成陈酒,亦妙想天开矣”。这篇文章以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喝的“酒”为选题,介绍了一组对比实验,说明在光线照明之下的酒澄清更快,并介绍了这个科学现象的应用。该篇报道的标题将“电光”(即电灯光)与“酒”两个事物以“照”字相结合,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主要报道内容。同时,标题将当时于国内还是新鲜事物的“电光”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联系起来,两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对比,使标题具有了“兴味”的特征。
此外,《湘报》第一百七十号载《动物知音》一文报道了一些动物对于乐声的奇特反应。该标题用四个字传递出了突破一般人认知的消息,即动物也能“知”乐声。该标题既准确地传达了报道的核心内容,又设置了一定的悬念,如哪些动物能够“知音”?动物“知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由此可见,该报道标题通过精炼文章内容和设置悬念的方式,提升标题的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见,在写作科技新闻标题时,提升趣味性的方法可有如下两种。首先,标题应强化事物间的联系。因为科技新闻报道的选题大多是科学技术、自然现象中的新鲜事实及其与人类的社会关系,所以标题中做好联系的工作必不可少;同时,在做“联系”工作中,科技新闻才能将新鲜的科学事实与读者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激发读者探索科学事实的想象力,提升其趣味性。其次,标题虽要将文章核心内容呈现出来,但是也可适当保留部分信息,留下一定的悬念,这样使得读者在获取核心事实信息时,对支撑该事实的背景、原理与方法等产生兴趣,在提升新闻趣味性的同时促使读者继续阅读了解新闻信息。
在当前新媒体科技新闻报道中,上述方法仍有应用。如由中科院主办的公众号“科学大院”中的文章标题多采用悬念设置的方式,通过信息“留白”、疑问提出的方法吸引读者的关注,引发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如其在2019年4月10日发布的“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深度解读: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是怎么拍的?”一文标题,以给黑洞“拍照”为关注焦点,将天文学中黑洞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拍照的行为相关联(见图1),继而引发“如何拍照”的疑问,巧妙地结合了悬念设置和强化关联的手法,提升了该篇文章标题的趣味性。从其“10万+”的阅读量也可以看出,该文章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图1人类首张黑洞照片[6]
可见,不论是传统纸质报刊还是新媒体,在制作标题时,提升趣味性的手法是共通的。在新媒体科技新闻标题写作时,强化联系、设置悬念的方法依然适用。
2.2导语中的趣味性
研究认为,提升新闻导语趣味性的方式有“悬念暗伏式”的形式[7],强调导语要继承标题的内容,同时设置进一步的悬念以引发读者的兴趣,提升新闻报道的韵味。实际上《湘报》在导语的写作中正是以悬念的设置等方式来增加其趣味性,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味,吸引读者的注意。
《湘报》第一百七十四号《鼠耗患绝》一文报道:“环球报云,西书云鼠好听曲,一闻笙箫歌唱之声即流连不忍去,此鼠之性也”。开篇导语即以老鼠爱好听各类歌曲音乐这类奇特现象为导语内容,并生动描写老鼠听到乐声后“流连不忍去”的模样,其表述内容与题目“鼠耗患绝”表述的鼠患被彻底消除的意思相去甚远,在激发了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致的同时,又陈述了该则新闻的相关背景知识,使得该新闻主体内容有坚实的科学现象作为支撑,在提高新闻趣味性的同时,又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湘报》第一百六十四号《留声机器》一文在开头写到:“西四月十六号,纽约格致报录法字报云,予尝闲行入一大厦,见有多人在窗外倾耳听一人大声宣讲,然欲窥其宣讲之人又不得见。予等猜度以为必在后楼登台演说戏本者,及至后楼仍不见人,只见有机器一架,半以红绒覆盖,外露大铜乐器一具。细审之,留声机器也”。本篇报道的导语与上一篇略有不同。本篇报道的导语虽在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即“然欲窥其宣讲之人又不得见”,但在接下来的导语写作中,迅速揭露了谜底,即发出声音的是“留声机器也”。但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考虑,留声机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其1877年方在美国被发明出来,对于处在晚清时期的中国读者来说了解这项新技术的人仍寥寥无几。因此,读者对于“留声机器是怎样的一种事物”仍会有好奇的心理,故而会继续阅读新闻,以求得解答。
从上文两个案例中可看出,导语作为新闻标题的承接与新闻正文的起始,也有提升其趣味性的方法。即导语可继续沿用标题的悬念设置,在提供部分新闻信息的同时将新闻内容中具有时新性、重要性等特质的内容适当隐于悬念之中,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味。
以科技日报《别急,这项研究还没让死脑“复活”》[8]一文为例。文章在导语部分介绍了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复活”猪脑的实验,并指出实验使部分细胞功能得到恢复的事实。该导语所表述的信息与标题“未让死脑复活”之含义存在矛盾,这一手法与《鼠耗患绝》一文导语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均是通过导语与标题的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了解新闻事实的兴趣。
— — 未完待续 — —
参考文献
[1]陶贤都,李浩鸣.中国科技新闻简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3-76.
[2]陈清.知识性趣味性老调新弹[J].新闻战线,1988(8):29-30.
[3]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
[4]李为国.表述方法与新闻趣味性[J].新疆新闻界,1988(2):14-16.
[5]姜帅.浅谈地方电视台工业新闻的采编技巧[J].记者摇篮,2018(11):57-58.
[6]NASA.blackhole[EB/OL].(2019-04-10)[2019-05-27].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thumbnails/image/blackhole.png.
[7]江冬云,江红云.趣味性新闻导语的几种类型[J].新闻传播,1996(2):14-15.
[8]张盖伦.别急,这项研究还没让死脑“复活”[N].科技日报,2019-04-19(1).
本文转载自《科普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