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在这美丽大地上,普世众生共欢乐——刘慈欣《欢乐颂》赏析

【理论】在这美丽大地上,普世众生共欢乐——刘慈欣《欢乐颂》赏析

《科普研究》 汤哲声 张懿红 2017-11-15 13:09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怀着火样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
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光辉照耀之下
人类团结成兄弟。

这是贝多芬谱曲的《欢乐颂》中的歌词,为席勒所作。这段歌词显然启发了刘慈欣《欢乐颂》的创作。

联合国,尽管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它毕竟是人类团结的象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象征性的人类团结组织也要解体了。想想看,没有了联合国的人类将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它将失去规则的束缚而各自为政,它将为了各自的利益更加肆无忌惮,它将充满无尽的争斗、战争、杀戮,国家不是国家,人类不是人类,地球不是地球。

就在联合国解体的“葬礼”上,“镜子”出现了,它用倒映其上的影像和匪夷所思的音乐会让人类看到了自己所居住的这颗星球的美丽,看到了人类数亿年的演变过程,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物质文明,看到了没有人类的团结,地球将出现什么样的可怕场面。这面不知何时起源的在“宇宙中流浪” 的“镜子”就是上帝,“可以分辨出下面的世界里每个细菌发出的声音”,“可以同时看到事物的历史”,“对一切明察秋毫”。在“镜子”的光辉照耀下,人类保持了联合国,共同唱起了《欢乐颂》,再一次的“团结成兄弟”。小说充满了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充盈着地球,洋溢在人类,弥散于宇宙。

这是我们阅读这部小说的第一感觉。可是,当我们再三阅读这部小说之后,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充塞心头。在广邈的宇宙之中,地球就是一粒灰尘,甚至银河系也是一粒灰尘,而人类连一粒灰尘都算不上。连灰尘都算不上的人类却还要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你死我活,意义何在?瞬间觉得人特别渺小,特别荒唐,特别可笑。思及于此,整个身心特别的空灵,有了一种宗教的顿悟和启迪。

科幻小说需要传达科学精神。《欢乐颂》传达的科学精神不在生活层面,而在生存理念,并以此显示出作品内涵的厚度。

《欢乐颂》这部小说充分显示了科幻小说的空间艺术。小说中对话的一方是地球上的人类,另一方是宇宙中的“镜子”,空间在人类与“镜子”之间就构成距离;“镜子”是一个巨大的宇宙存在,地球与之相比,就犹如围棋棋盘之中的一粒棋子,“镜子”观察着人类,洞察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知着人类的呼吸和思想,渺小与巨大、狭隘与博达、浅薄与宏远也就在其中生成。

为了说明这样的空间想象的合理性,作者专门设计了一节,让正在空间飞行的宇航员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触摸,在大气层的环绕和气频的波段阐释中为这样的空间设计寻找出科学的因子。合理的存在决定了想象的合理,“镜子”能够在宇宙中倾斜、倒置和快速地旋转,能够引爆人马座比邻星,能够阻挡宇宙辐射,能够弹奏太阳,那是因为大气层环绕着地球,它就有变化的可能;既然大气层阻挡着辐射,它也可以制造辐射;既然音乐是由气频构成,将太阳的辐射制造成音乐又未尝不可呢?空间的构成、故事的展开,以及伴随着情节展开的神奇的想象都有着似乎合理的解释。

科幻而非玄幻,关键在于想象的科学根据,刘慈欣写得精彩而巧妙。不过,当我们为作者这样的空间想象啧啧称奇的时候,应该看到这并不是作者的发明,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特别是那些描写宇宙与人类交流对话,被称作“太空歌剧”的科幻作品,几乎都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构思创作的。

值得我们赏析的是作者刘慈欣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镜子”的设置,它给人类带来了映照和反省。

先说映照,地球在镜面上旋转,就好像两个同样的星球在旋转,在南半球的人可以看到北半球的景色,在北半球的人可以看到南半球的景色,当地球向镜子靠近时,好像同样的两个星球即将发生碰撞;当地球远离镜子时,又好像两个同样的星球在彼此疏远,这就是小说第一部分带给我们的神奇。

再说反省。映照只是物理的神奇,反省才是心灵的启发。刘慈欣赋予了这面“镜子”超人类的思维。“镜子”不仅可以与人类对话和沟通,还通晓过去,掌握现在,预知未来。它通过音乐的演奏,让人类回顾了地球文明的发展史,提醒了人类对现有文明的珍惜。从这个意义上说,超思维的“镜子”设置为这部小说的空间建立了第三维:人类在映照中自我反省。在这空间第三维中,人类不再是与“镜子”的对话,而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人类与“镜子”构成了有形的空间,人类自我反省构成了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空间演绎的是奇幻,无形的空间传达的是力度,既有眼前的幻境,又有深远的意境,科幻小说的空间艺术的魅力被刘慈欣表现得十分充分。

如果以作者后来的作品《三体》作为坐标系,这部写于2001年的小说可以看作是刘慈欣小说创作发展中的作品。小说展示了刘慈欣小说的个性。不同于王晋康将科学和科技看成自然发展规律,对其极为维护和尊重,人类之所以造成科学或科技的灾难,来自于人类对科学或科技的僭越和无知的破坏。也不同于韩松利用科学和科技因素写人性和人格,韩松很少写科学要素,更多的写科学或科技环境中的人的生存危机。

刘慈欣喜欢将科学或科技看成一个实体存在,并以此建立一个空间艺术与人类交流和沟通。既然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刘慈欣笔下的科学或科技的实体就具有人类的思考和社会的结构。这样的空间设计在他后来的小说《三体》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他这部小说中已初见端倪。小说中那面能够与人类交流的“镜子”就是一个超智慧的实体存在。

2008年,刘慈欣曾在《三体·后记》中对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做出这样的评价,认为那时的科幻小说代表一种美好的明天:“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他这部写于2001年的小说也应该属于“科学春天说”系列。小说《欢乐颂》中的“镜子”如天父般悬于半空之中为人类指点迷津,而地球上的人类则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天空。刘慈欣后来的小说《三体》中的“三体文明”虽然高于地球文明,却充满了邪恶。如果将《三体》与这部小说结合在一起看,将会清楚地看到刘慈欣小说的发展轨迹。

作者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悟力。小说的好看来自冲突,冲突的产生来自于矛盾的设计,矛盾的设计来自于不同实体的认知差距。这部小说中除了“镜子”和地球的认知差距外,地球上的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认知差距。地球上不同国家的认知差距的不容调和造成了联合国即将解体。那么谁的认知程度更为合理呢?作者写得很有文学技巧性,专门设置了国家感悟能力的不同表现。

小说中的“镜子”与人类之间是一种救世主式的点化和受难者式的感悟之间的关系。“镜子”所要点化的内容并没有让“镜子”直接呈现,而是让人类自我感悟。“镜子”与人类之间能够沟通,并能够产生作用,最重要的是人类要有感悟力,否则人类将是愚不可及了。那么,在这些国家中谁认知感悟性最高呢?中国还是美国?是中国最早发现了天体的变化、最快最准确地从音乐里感悟到其中的内涵,是中国确定共同唱《欢乐颂》,也是中国最早认可了联合国还可以存在。这些描述之中,作者的拳拳之心可见。

《欢乐颂》是刘慈欣“大艺术系列”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冰雪造型篇《梦之海》,诗词篇《诗云》,《欢乐颂》是音乐篇。科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无疑是建构了一个异于现实的世界。这可以是另一个星球甚至另一个宇宙,也可以是迥然不同于现在的未来世界,但它必须揭示这种变化,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解读、建构这些变化的信号而体验科幻文学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

刘慈欣发表于本世纪初的“大艺术系列”无意构想一个完整的未来世界或宇宙全景,而是设想(宇宙中有某种超越人类科技局限的智慧存在,如果它以艺术家的身份横空出世,其超能力则体现为艺术创造。“大艺术系列”三部曲中,刘慈欣卸下历史反思与社会批判的负荷,回归天真而任性)的顽童世界,充分展示了烟花节似的璀璨夺目、层出不穷、变幻莫测的想象力。

可以说,“大艺术系列”是刘慈欣最纯粹、最邪性、最放浪、最好玩的科幻想象,堪称他所有科幻创作中最具艺术体操般极致美感的作品。这套想象力的“体操”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构想某种超级文明创造的大艺术。这些把海洋变成地球冰环的低温艺术家、毁灭太阳系以量子存储器存储所有诗词的诗神“李白”、以整个宇宙为听众、以恒星为乐器的音乐家,他们作为智慧生命所拥有的超级文明堪称神乎其技:纯能化,随意操纵力场、毁灭星球,在宇宙中光速飞行、任意跃迁……小说只需要全架空地设定某种超级文明超级技术的存在,剩下的就是以艺术想象为催化剂而生成情节,架构文本。

于是,我们得到的“大艺术系列”科幻小说是这样的:没有精心构筑的科学理性或常识以及伦理道德的逻辑,主角是凭空而来、横空出世的宇宙艺术家,他们都是任性妄为的艺术至上者、疯狂艺术家,他们以宇宙尺度搬演艺术展现,其艺术的特点是:宏大,毁灭,非理性,高科技,但悖论的是他们的艺术依然遵循人类的艺术法则,因此能够被人类理解并欣赏——即便作为大艺术的受害者,人类也折服于那技术与艺术合一的终极艺术。

刘慈欣在《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中论述科幻的小说时,曾套用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仰视星空的关键是要静心片刻,在静心中是反省自己,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静心反省,人与人之间也许更为需要。

小说《欢乐颂》在众人颂唱中结束,本文引用交响乐《欢乐颂》歌词开头,也用交响乐《欢乐颂》歌词结尾:

欢乐,圣洁之光
你是极乐世界的女儿
天国之路,我们如醉如狂!
圣者将归于天堂
你那魔力之翼消除
曾有过的所有分歧
世间众人皆兄弟。

来源:《科普研究》 2017年第5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