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新媒体视阈下我国科普美术的发展(下)

【理论】新媒体视阈下我国科普美术的发展(下)

科普研究 姚利芬 颜实 高宏斌 2017-11-07 17:12

2 新媒体科普美术

 

2.1 新媒体科普美术概述

理解“新媒科普美术”需要先理解“新媒体”(new media)的内涵。称新媒体为“新”是基于“旧”媒体之故:从时间序列上看,较旧的媒体以报纸等传统类媒介物为代表,业界称其为第一媒体,接着一个一个的“新”媒体出现了——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互联网(第四媒体)、手机等移动网络(第五媒体),这五种不同介质类型的媒体,又依据特质分为平面媒体、电波媒体、网络媒体三大类。

如果说以往的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形态依靠物质材料与技能手段的不断革新,那么,发生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美术形态,则是从无到有的创世纪之举。总之,从人们运用工具手段传播信息这个演变历史角度看,所谓新媒体,是指人们凭借新技术外化手段传播信息的新式载体,这些凭借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如IPTV(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电子杂志等;其具体形态和名称简单归纳起来有:交互媒体艺术、分形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影像艺术,公共艺术、远程通信艺术等等,彼此之间多有交错[12]。

新媒体科普美术的创作观念、方式、实现、传播、接受等方面都与传统形态的科普美术创作有了很大的差别。科普美术已逐渐迈出科普的工具化束囿,呈现出“科学+艺术”面向的更为开阔的跨界特征。这与美国政府的教育倡议也是不谋而合的,近年来,美国反思其基础教育在理工科方面渐渐呈现弱势而做出改变,在STEM中加入了ART,也就是艺术,变身后的STEAM更加全面,旨在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其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工程和艺术来解读科学和技术。艺术与科技共有的创造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回过头来,再以“科学+艺术”的视角来欣赏缤纷各异的新媒体科普美术作品,一般会不同程度地显现这些特点:大集成性、艺术科技一体性、互动意义生成性、奇幻虚拟视觉表现性、外化方式无边际性、过程情境性、联结复杂性、新空间拓展性等[13]。

 

2.2 新媒体科普美术创作案例

眼下的新媒体科普美术首先是一个集大成者,许多作品的呈现,是广泛选择和综合了多种创作观念、借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多种技术与材料、凭借多种展示手段的结果。

2016年9月,在北京举办“媒体艺术双年展”,选取的主题是“技术伦理”,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基因技术与元科学等五大科技支柱等热点话题切入“技术伦理”主题,与公众一同思考未来科技可能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伦理问题,以及审视现有科技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导致的伦理危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显示技术不断更新时期,艺术家作品与艺术系统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下图为2016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上吴珏辉“响尾蛇”[14],运用到的媒介有互动、通信、电子装置等。

 

 

图11 “响尾蛇”(吴珏辉作)

 

 

图12 普朗克宇宙:宏观(池田亮司作)

 

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展“对话达·芬奇 /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池田亮司的大型视频作品《普朗克宇宙:宏观(the planck universe [macro])》,池田亮司这位将数理逻辑运用到极致的电子音乐家、视觉艺术家和装置艺术家,通过音乐唱片、现场演出、影音艺术、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多种形式,发掘和探索声音、影像、物质,甚至人类与宇宙的本质。他使用超大尺度投影艺术将建筑空间与声音环境构建成一个完全的沉浸环境,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和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

艺术包含学理与技术两项基本内容,但是,新媒体科普美术的艺术与科技天然同构一体的特性十分突出。因此,在理解新媒体科普美术作品的时候,对科技元素的了解是其必要内容。“互动意义生成性”是新媒体科普美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意义的生成在新媒体背景下并不是以一种单线性的模式来提出和消费,而是通过各种交换来协商、分布、转化和分层的,作者这一角色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分解了。

 

 

图13 北京新媒体艺术展:观众配戴VR眼罩观看穹顶VR作品

 

就目前的新媒体科普美术作品的创作表现方式看,几乎无所不包。正因为新媒体美术的外化方式无边际性特点,才导致了界定新媒体科普美术的难度。为此,有人将“不确定性”作为新媒体美术的一个特点。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费俊认为,在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地界定什么是媒体艺术,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媒体已经从传统意义的屏幕转移到身体和微观物质层面。

新媒体美术作品的展示,还依赖于特定场所和释放过程的意义体现与新发现。因此,过程情境性是新媒体美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下图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负责人郑靖利用水、雾、镭射光、电机、不锈钢等材料创作的作品。光、雾气、移动的影,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非固体媒介”素材在郑靖教授那里,都成了构建作品的重要元素。在他的作品里,有可控的部分,也有不可控的部分。可控的是他构思出的理念以及动手制作出的装置。剩下那部分不可控的则交给了光影本身。光与影的浮动变幻,自然而然构筑出了一个奇异的、与人间若即若离的世界。

 

 

图14 韵:光与雾的实验 (郑靖作)

新媒体科普美术的创作动机、观念、借用学科、运用材料、展示方式等是很复杂的。因此,联结复杂性也是新媒体美术的一个基本特点。新媒体科普美术还表现在新空间拓展特性方面,一是体现在新媒体艺术对现有认知空间的充实上,二是对未知空间的新发现上。因为,新媒体科普美术总是在不断追求观念上革新、作品上原创、形式上创新等。所以说,新媒体科普美术有非常大的生长空间。总之,对新媒体科普美术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审视理解新媒体科普美术作品,宜关注作品显现的艺术观念、创作动机、价值意图、难度系数、表现手段、呈现形式、艺术水平、传播效果等内容。

新媒体科普美术是新媒体艺术大潮流之下应运而生的子产品,创作队伍主要分散在以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相关教育、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包括空间及环境设计公司、IT公司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开发部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娱乐相关公司、传媒及媒体艺术机构等。目前,全国有将近三十所高校开设有“艺术与科技专业”,其基于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整合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视角,在空间环境设计、信息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培养出了具有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基础和创意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3 结 论

纵观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科普美术有着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内涵与外延。过去一段时间,人们曾经认为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等种类”[15],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现代美术形态涌现出来,“物质”、“三维”和“静态”等限定的界限被突破。网络美术、数码传统影像等新的手段,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新的表达方式在丰富美术内容的同时,也使得美术的界限变得含混起来。在这种对美术认知的大语境下,人们对科普美术的理解也只能做出一种开放式的认定,承认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变化和扩展。综合来看,传统科普美术以绘画技法为本位,而新媒体科普美术从创作观念、方式、实现、传播、接受等方面与传统创作方式相比均有了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更迭。

其次,就传统科普美术的发展来看,需要拓宽绘画题材。目前我国科普美术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单一,只有太空美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创作队伍和规模,其他学科领域的题材并未发展起来,有待丰富和开拓。基于科普所涉学科的庞杂以及特殊性,创作者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精力,有意识地发展某一学科领域的科普美术创作,形成这一领域科技知识的长期积累,这是持续创作的保障,也有利于作者打造自身绘画品牌。这需要科普美术创作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题材。

最后,传统科普美术与新媒体背景越来越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传统科普美术在新媒体背景的大环境下,从作者队伍建设、作品创作和受众传播等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均面临转型,单纯的图片宣传式的传播模式显然与强调互动多感官体验的时代需求不相适应。传统科普美术创作者须借力新媒体技术,更新创作手段技法,拓宽单一的传播模式,主动链接新媒体,将自身推出去。同时,每一种美术作品类型都携带着自身特有的历史属性和现实属性,在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方面的独特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新媒体背景下,对传统必须采取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传统科普美术作品与汹涌而来的新媒体时代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梁玖.美术鉴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3]葛非,付海晏.文化与科技融合初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4]林佳斌.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科学与技术如何生成艺术[EB/OL]. [2017-01-19]. http://gd.qq.com/a/20160927/020150.htm.

[15]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来源: 《科普研究》 2017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