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科学故事会】戚发轫:战火中走出的航天巨匠

【科学故事会】戚发轫:战火中走出的航天巨匠

科学故事会 薛燕 2025-10-15 19:04

他是中国航天界的元老,著名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他也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亲手把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都有着同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戚发轫。

 

战火中的航空强国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直上云霄。庆祝声此起彼伏,唯有戚发轫静坐如钟。直到90分钟后,新疆喀什站传来“收到《东方红》乐曲”的报告,这位航天人才站起来大喊:“我们成功了!”

国家不强大,就要受欺负。这个道理,戚发轫从小就明白。

“我是做过亡国奴的人。”每当回忆起童年时代,戚发轫常会这样说。东北沦陷区的童年,始终刻在戚发轫的记忆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侵略者的刺刀下接受奴化教育,又在抗美援朝战场目睹血肉模糊的伤员。那时戚发轫就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

1952年,戚发轫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在组建团队时,选中了包括戚发轫在内的18名技术骨干,这支“航天十八勇士”队伍肩负起研制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重任。

戚发轫仍然记得“东方红一号”在研制过程中的艰难,卫星上有四根3米长的收缩式天线,需要在太空中靠自旋甩开,尺寸、重量都要精确计算。没有计算机模拟,他们只能在旧库房里反复试验,因为有危险性,年轻的同志索性爬上房梁观察,年长的则用包装箱盖子挡住身体,从缝隙里往外观察,记录试验结果。

这样的惊险场景重复了几十次,直到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成功发射,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铺就神舟天路

接到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任务时,戚发轫已经59岁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戚发轫依然选择挑起这副重担,从此与神舟飞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理论资料、试验场地、设备都是一片空白。戚发轫带领团队,搭架子、盖房子,研制、调试设备,硬是在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航天城。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争八保九”的时间表,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要争取在1998年发射,保证能在1999年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戚发轫与杨利伟会面

但按照飞船当时的研制进度,实现这个目标太困难。根据程序,从初样地面试验到正样发射只有不到一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后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借鉴曾研制过的返回式卫星的经验,利用做过地面试验的初样的部分组件,改装成用于发射的正样飞船。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戚发轫带领团队打赢了一场攻坚战。此后,从神舟二号到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戚发轫一直担任总设计师,他用几十年坚守,为中国航天事业铺就了通天之路。

正如“发轫”寓意“开端”,戚发轫带领着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勇毅前行,在浩瀚宇宙间书写了一次次逐梦苍穹的中国奇迹。

你知道“航天十八勇士”还有哪些人吗?他们身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来源/《科学故事会》2025年10月刊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