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会】两度穿越蘑菇云的女飞行员
科学故事会 郑珺文 2025-10-10 21:07
执行任务前,她拍下“遗照”
1964年的一天,张连芳被选中前往大西北执行秘密飞行任务,地点在新疆的03号基地——马兰机场。
这个飞行任务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直到抵达马兰基地,张连芳才知道,这次秘密任务与原子弹有关,她和战友们要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空中保障以及空中采样工作。
马兰基地的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苦。极大的昼夜温差、难以入喉的“苦水”、足以刮跑飞机的十三级大风……
而张连芳还要克服很多生活上的困难,她连洗脸、洗澡都难以保证。机械员用破席子和雨布为她搭了个简易厕所,可一到刮风天,总有人提醒她:“姐,你的厕所又被风刮跑了。”
就在正式执行空中采样任务前,根据组织要求,张连芳和战友们拍下了一张特殊的照片。“准备去牺牲,那是遗照。”照片里,张连芳的脸上依然是熟悉的笑容,坦然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两次冲向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张连芳和战友们趴在坑道里,戴着墨镜、塞着耳朵等着爆炸。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个小战士一睁眼喊“成功了”,众人这才睁开眼,朝飞机跑去准备采样。空中采样是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只有拿到这些数据,才能获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核爆发生30分钟后,是蘑菇云形成最好的时机,张连芳和战友们驾驶着改装后的飞机,尽可能地贴近蘑菇云。从边上“噌”地一下穿过去,大概几秒钟,样就采到了。
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蕴含的危险却是巨大的。蘑菇云附近气流强劲,能见度很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使飞机出现剧烈摇晃。回忆当时,张连芳说:“飞机震动得上蹿下跳,脸都被烤得像发烧一样。”
然而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第一次采样工作完成后,张连芳和战友们却作出一个决定:返回,再采一次!
好不容易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再采一次?张连芳的回答气势十足:“要保证任务完成得好。我张连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废!”
再征大西北追云
新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空中取样任务顺利完成,但张连芳和她的战友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检测结果显示,张连芳受污染最重。没过多久,她的头发就大把大把地往下掉,但张连芳却没有太在意。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是“地爆”方式,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因此,实现“空爆”被提上了中国核试验的议事日程。
1965年,空军接到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已经参加过一次核爆任务的张连芳再次来到大西北,这一次她的任务是万里长空追“蘑菇云”。
同年5月14日,中国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试验正式开始!当戈壁滩再次升起了蘑菇云,张连芳和战友们又一次起飞,冲向蘑菇云。明知有生命危险,张连芳却由衷地感到高兴。
核爆试验之后,张连芳回到部队,继续从事飞机领航员的工作,直到退休。她对事业高于生命的忠诚、融入血脉的信仰、向蘑菇云而行的勇气,早已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后来者在强国路上坚定前行。
《科学故事会》2025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