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中心
品牌活动
协会出版物
团体标准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要大力扶植科普曲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王希富 2017-09-05 09:42
发展沿革和创作成果
曲艺产生于旧时代。 传统段子一般以揭露黑 暗,讽刺时政,针砭弊端和鞭挞恶势力为主。其中, 也夹杂说天文,讲地理,介绍生活常识等内容。当然,有的丰富而完整,有的简单而零碎,也有的歪中有正,半庄半谐。但总是迁移默化地传播了不少有益知识。如《地理图》中就有讲山川河流的中外城市的地理知识;《菜单子》里有煎、炒、烹、炸,烧、烤、溜、炖的食品知识;《普通话与方言》中有音韵四声方言词汇等语言知识。解放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曲艺艺术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知识成份也日渐增多,出现了科普曲艺的萌芽。
科普曲艺的出现,与曲艺艺术的特点密切相关。曲艺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而且还具有通俗、趣味的特点。这正是普及科学知识所需要的。因为科普作品不是读者必读的教科书。要使读者乐此不疲,除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外,还要通俗和趣味。过于专深,使读者望而生畏;过于枯燥,又使读者兴味索然。必须放低手眼、深入浅出,使专门知识通俗化,还要丰姿多采、寓庄于谐,使科学内容文艺化。这两点,恰是曲艺艺术所具有的长处。因而,曲艺是科普的有效手段。
早在1956年,顾均正、叶至善就合写了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科学相声《一对好伴侣》。这是我国第一篇科普曲艺作品。此后,在科普界相继出现了余俊雄的《一天等于二十年》,赵世洲的《炒钢》,郑延慧的《冰的改造》,刘后一的《现在的猿猴会不会变人?》等一批科普相声。这些作品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但由于缺少曲艺特点,未能立足于舞台,主要供阅读。
在专业和业余曲艺作者中,六十年代初始有接触科普题材者。先是刘司昌的山东快书《捞铜牛》,涉及一些水流、砂性的趣味力学知识。尔后,在七十年代初,出现了有系统科学内容的科普曲艺作品。如候宝林、吴捷的相声《麻醉新篇》,高风山、马钟骥的对口快板《综合利用开红花》,王希富的数来宝《消烟除尘为人民》,朱学颖、王佩元、常宝霆的相声《挖宝》等。当时作品虽不多,但艺术感染力较强。这是我国第一批立足于舞台的科普曲艺。打倒“四人帮”以后,科普曲艺蓬勃发展。又相继出现了侯宝林的《一视同仁》,刘司昌的《青年,这里是红灯!》,郝爱民的《树与人》,魏国瑞的《明天的列车》,李文山的《四通八达》等新作品。由于这些作者熟悉曲艺创作和表演,因而作品具有传统曲艺的特色。加之题材和内容适合四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发表和演出,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赞扬。科普曲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普及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起来。
题材选择和创作实践
科普曲艺的创作要注意选择题材,而且选材要精,用材要细。当前,应选择配合四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题材为主。表现大题材,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也可以选择群众追切需要的科学知识。创作时要注意各种曲种的特点,使内容和形式互相适应。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应尽可能选择最合适的说、学、逗、唱等形式来表现主题,使段子说起来谈笑风生,学起来惟妙惟肖,逗起来情趣盎然,唱起来字正腔圆。
选材还不能过于艰深和抽象。在枯燥无味的内容上贴“挂搭儿”,找“噱头”不但无助于艺术表现,反而障住了手脚,冲淡了主题。对于出不了包袱的材料,不要强求硬挤,最好改变角度或另择新题。
选材还要经常深入生活。只有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才能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概貌,了解群众的急需。这样,在知识的海洋中“沙里淘金”,筛选出来的素材,作为作品的“瓤子”,经过千锤百炼,就能加工成为有声有色的曲艺作品。
写作科普曲艺,要熟悉每种曲艺的特点。如相声的对话捧逗、包袱铺垫;快书的人物形象、情节扣子;快板的合押辙韵、板头气口;单弦的音乐曲牌、句式、平仄。这些都是艺人们在多年的创作实践和舞台表演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必须认真地继承和发扬。有人认为写科普曲艺时可以信手拈来,无非是在科学对话的基础上挂几个“包袱套子”,结果是结构上陈路俗套,语言上油腔滑调。这是很不严肃的态度。
一般来说,一个曲艺节目,必须经过演出才能了解观众的反映,探出写作的路子。比如要写好一段科普相声,一方面要掌握创作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熟悉表演。弄清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语言的迟、紧、顿、挫;表演的率、坏、卖、怪;对话的捧、逗、翻、缝;包袱的铺、垫、支、抖。这些技巧非一朝一夕可以轻易得到的。
科普曲艺吸收了科普作品和曲艺作品的长处,经过生长发育,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它为四化建设和创造精神文明做贡献,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它能揭示自然的奥秘,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它运用巧妙的构思、风趣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具有感人的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构成了“寓庄于谐”的特点。科学内容是“骨头”,艺术手法是“肉”,笑料包袱是“血”。科普曲艺的创作,应当使作品骨骼健壮、肌肉丰满、气血两足。这样,才能推陈出新,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来。
存在问题和队伍建设
科普曲艺经历了摸索和实践的过程,队伍基本形成。但是,组成这支创作队伍的科普工作者和曲艺工作者,仍然隔行隔山不相往来。彼此“各怀绝技”却走着艰辛的创作道路。曲艺界语言高超的大师们比较熟悉曲艺艺术的特点和手法。但是,他们都是“科盲”,作品常常缺乏科学内容,或者道理讲不清。科技工作者具有坚实的科学知识,从科学宝库中搜集素材是手到擒来的事。但是,他们多数是曲艺的门外汉。不能掌握曲艺的结构、语言和手法技巧,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感染力。语言没滋味儿,前后“一道汤”。
总之,两路作者由于专业分工而形成的先天性不足,使作品的科学性或艺术性产生缺陷,难于在舞台上演出。当务之急是促进他们结合,为他们“搭桥”、“垫砖”,使曲艺工作者到科学界涉猎杂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让科技工作者走进舞台,接触演员,熏陶技艺。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彼此都会跨入对方的门槛,成为行家里手。
几点建议
当年,科普曲艺创作的曲种单调。与相声居多。其实,我国曲艺有三百多个曲种。按形式分成十大类,相声仅是其中的一类。其他九类如:大鼓、弹词、琴书,渔鼓道情、牌子曲、时调杂曲、走唱和评书快板等,目前很少有人问津。今后应该在扩大曲种上多做尝试。
目前在全国公演的科普曲艺很少,播放或出版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推动创作,培养更多的作者,希望各种科普报刊、电台、电视台和文艺团体,能够把宣传、出版、演出和播放科普曲艺列入日程。并建议曲艺界和科技界联合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科普曲艺段子,使科普曲艺这支新花更加艳丽多姿。
来源:《科普研究》1982年第5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