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理论】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下)

【理论】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松涛、徐飞 2017-08-28 11:29

3 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若干启示

科幻电影虽然发端于法国,然而美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幻电影产业。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在给全世界的观众展现科幻电影独特的高科技魅力的同时,也在向所有观众提出一系列启示。不论你位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是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机会观看这些生态主题的科幻电影,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该类影片层出不穷的高科技元素和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吸引,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思考。

3.1 科技进步带动科幻电影繁荣

3.1.1 科学技术决定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

科幻电影从制作到所展现的内容都必须依赖现有的科技。生态主题科幻影片在美国快速发展至异常繁荣,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同样强大的科学技术。

美国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3D动画制作技术、传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作捕捉技术、高级硅胶模具制作工艺、3D打印、远距离遥控、无人机以及大型数字运算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制作出充满视觉冲击力、极具高科技含量的当代炫酷科幻电影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障。

此外美国的科幻电影制作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产业体系,能够将高科技的元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对做出好的科幻影片发挥出最大的合力。从这个角度可知,美国科技水平决定了美国制造科幻电影的水平。同时,美国科幻电影也成为了彰显美国科技实力的最佳展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生态主题的科幻电影也可以视为美国展现科技软实力的有效载体。

3.1.2 科技快速发展引发观念变化

在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科技发达的美国也更早地经历了生态危机的压力与困境,这也可以解释美国电影界在科技高速发展过程中为何先于其他国家对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发展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有了更早的危机感知,对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进行了更宽广和深刻的思考和诠释。

科技发展历程不会一帆风顺,在科学领域中也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总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不断加深拓宽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理解的深化,人们不断对过去曾经的科技误区以及科学技术导致的自然危机产生感知和反省,进而革新观念。

从某种角度上看,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的工具,基于这样的认知,如何找到满足人类物质需求与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间的平衡就显得异常重要。美国在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较之其他国家,也会遇到生态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在美国生态科幻电影中直观地体现出了忧患意识与充满和谐希望的生态观念。

3.1.3 科幻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

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近年来科幻电影制作费用都非常高,常常超过1亿美金,部分影片还超过了2亿美金,这与我国的制作成本差距甚远。从1985年至今,美国本土科幻片数量接近400部,票房超过271亿美金,而中国本土科幻片为10部,票房仅仅为4500万美金。

从电影市场结构看,北美市场2014年票房前30的影片中有45%的票房由科幻影片贡献,而中国国产科幻影片的票房比例远低于该比例。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繁荣使得美国科幻电影的中国票房占到了全球票房的30%[12]。从这个角度我们似乎也能看出,科幻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由于科技水平的差异和电影投入成本的差异造就了美国科幻电影巨大的影响力,换言之,决定了在电影文化中美国科幻电影的地位和影响效果。

3.2 科技发展与生态危机动态共存

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题材紧密联系表征人类现代科技发展脉搏的各门学科前沿成果,覆盖了从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到核科学、生物化学再到网络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

生态主题科幻电影表面上利用了大量的科技拍摄手段和技术,直观地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甚至对一些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预言,然而,此类电影的主题却常常聚焦在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危机,这一矛盾关系表达了科技发展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动态共存关系,让观众能够在体验欣赏科技之美的同时深刻直观地感受科技发展导致危机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力。

此类电影作品对科技导致生态危机戏剧化的呈现也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纵观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不少早期的科幻影片中所描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已经在随着人类对科技的不断追求和努力中得以实现,同时,对危机主题的极端化展示促进了科学界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从而促进科技理性的发展,这对于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危机起到了预防和治理的作用。

尽管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自主性应该得到足够的保证,正如大卫·西斯(David J.Hess)提出的“科学规范和价值观的问题与科学自主性理论相关。默顿科学规范,暗示在民主国家,科学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建制。换句话说,科学是不应该由政府、教会、资本家或者其他利害集团和赞助方控制,而是自由的”[13]。

事实上,科学的自主性常常受到来自于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新兴学科的产生、研究热点的选择和科学研究方向的变化常常是与解决人类各种与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相关的需求紧密相连。

例如,对基因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最初可能是以探索生命的奥秘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然而随着基因科学日益展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人类不断扩大和泛化了基因科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个不断扩大和泛化的过程中,科研伦理道德尺度受到挑战甚至被突破,从而造成了人类不愿意遭受的生态危机。

然而,科学的发展往往只有当具体问题聚集到了相当数量时,科学家们才开始反思他们已经做的工作。出于对某些利益的维护,科学的自主性和无私利性也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坚持,甚至在危机已经出现端倪时,还有许多科学家在不断地坚持着偏颇的、失控的、危险的科学研究,表达出异化的科学自主性。正如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讨论持续了好多年,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被各国政府在大众媒体里公开宣布为有害。

美国生态主题的科幻电影就如现代科技生态危机的现代启示录一般,不断提醒着人们坚持科学自主性和无私利性的重要意义。当我们聚焦于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电影名称的时候,一个个怪诞而极富感官冲击力的名词成了此类电影的标志,如异形、变种、生化危机、世界末日、骇客帝国、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等,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票房收入,让人们对科技的乃至世界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无限的遐想,同时也让人们对我们人类甚至地球的明天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担心。

在此类科幻电影的隐喻中不难发现,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在完美地展现了科技发展与生态危机动态共存的关系的同时,还表达了电影人对生态的关怀和关注。

3.3 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从农耕社会到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这一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加深对自身认识的过程,是人类逐渐改变地球生态环境,形成人工自然的过程。

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发展生产力,而科技的进步极大加快了人类了解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人类为了不断追求越来越大的物质需求,利用科技对自然界大肆索取,同时对自然造成了污染与破坏。

在科技进步的不同阶段,人们也会收到生态危机的讯号,但往往以灾难的形式呈现,人们在这些启示中开始反思,开始对科技的发展进行调整,开始约束和改变,从而对危机起到预防或者治理的作用。

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用酷炫的科技元素和宏大的生态主题反映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独特的动态平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以灾难的形式呈现的危机讯号,向人类传递了一种抽离于现实的艺术形态的启示,向全世界传递出对科学的追求、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透露出对科技导致生态危机的警告,同时还有人类对未来未知灾难的恐惧和彷徨。

自然界是神奇的,有着巨大的创造能力。人类虽然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然而自然却一直未被人类征服和控制。人类历史不可重演,但生态环境却可存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类与自然失去和谐时,昨日的青山绿水,今天却乌烟瘴气,当人类与生态环境恢复平衡时,曾经的一片死寂也可以再次变得生机勃勃。

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就一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人类智慧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也就是维持这一平衡。生态主题的科幻电影就是用电影代替自然灾难作为人类需要平衡发展的启示,把未来的灾难用仿真模拟预言的方式直观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对即将异化或者失控的科技进步敲响警钟,让人们能化解危机,促进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维系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看,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作用充满了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双重关爱。

3.4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和谐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方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哲学家发现,人为征服自然付出的努力会产生负面效应:人性分裂、人本质的抽象化、绝对化,最终物统治人。笛卡儿主义强调对客体的观察与实验,把自然界彻底客体化,也大力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人类越来越提高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慢慢自视为世界的主人和自然界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发端并日益膨胀,自然界的各类资源变成了人类的财产,位于客体的自然界变成了主体的控制的对象,人类开始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进行开发,用以满足人类膨胀的物欲。

随着工业时代不断进步,人类开始受到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恩格斯也曾谈到:“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许多自然科学家开始在科学界的迷茫中发现相类似的思想之光,正如生物学家勒内·杜布斯(Rene Dubos)曾说过:“在以往的三个世纪中,科学奋斗的方向,所以也是现代生活的总体倾向,已经明显地被乌托邦的创立者们的鼓动所制约着。” 他们鼓动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应当主要是控制和开发而不是了解”[15]。据此,我们可以将科学实践看作是人类和非人类元素的一种相互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可以指向这样一种联系的必然性和紧密性,同时,人类因为科技发展而面临一切危机的根源则可以看作这种联系的失控或错位。

曾建平曾在《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一书中提出:近代强势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欲望的满足作为价值的圭臬,而自然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是这种理论的主题,当代的环境问题与其不无关系,但它不是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它只以人的直接需要、当前利益为导向,在根本上放弃了人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或共同利益,其实质是个人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16]。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与自然在很多方面具有同一性,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历经与自然界的异化超脱于自然物而独立存在与发展着,而且将自然视作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是人异化之源,也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的归宿。就此看来,人与自然从始到终都不可分。

人类在历经工业时代大规模向自然索取,加深与自然的对立,不断激发人与自然危机之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人类自下而上的基本境遇就是“在世界中”,人生在世乃是指人与世界浑然一体,世界也只是人的生存的展开状态,“主体与客体同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如果没有此在生存,也就没有世界的在‘此’”。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和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哲学观念中也涉及到人与物、人与自然整合的思想。科幻电影折射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现代启示,在愉悦大众的同时为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模糊地给出了发展方向的建议:人类只是地球上一种稍微特殊的生物存在,只有与自然保持和谐,才可以安全地在世界上繁衍生息。

 

4 结 论

自然界具有独立运行规律,人经过与自然界的异化而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也使自然界慢慢演化为了人工自然。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人类必须对自然界进行适应,按自然规律生存,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会异于自然,按所在的人类社会规律发展,这决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当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保持平衡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美好的,而当人类沉迷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成就,放松甚至摒弃了对自然法则的遵守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

历史告诉人类,科学的发展会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科学发展方向往往也会受到人类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干扰,然而只有科学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持和谐,才有利于人类,也有利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个从遥远的太空俯瞰美丽蓝色地球的镜头,这或许象征着人类有限的认知和对美丽地球家园无限的向往,人类只有坚持整体性观念,敬畏自然,建立更宏观而深邃的生态观,才可能拥有一个更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才能从遥远的太空欣赏自己美丽的家园,这也许就是生态主题科幻电影共同的启示。

—— 完 ——

参考文献

[12]牟歌.观众偏爱进口大制作国产科幻电影投拍需理性[EB/OL].http://news.mtime.com/2015/02/06/1539270.html.

[13]David J Hess. Science Studies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 [M]. NewYork: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5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15]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 2.

[16]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7.

来源:《科普研究》2015年第3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