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钱旭红:弘扬评论风尚,共推科普原创(代序)

钱旭红:弘扬评论风尚,共推科普原创(代序)

《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 钱旭红 2019-08-31 12:16

上海市科普作协和卞毓麟老师嘱我为即将出版的《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文集》写几句话,我答应了。

原因有二。其一,卞老师是我敬重的前辈。我知道卞毓麟的名字是因为看过他发在报刊上的一些科普文章,感觉中每有与天文有关的大事发生,卞老师都会有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的文字见报,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火星探路者计划,还是稍后国际上再度启动探月计划等这类大的天文事件,都能看到卞老师精到而极富文采的解读。

虽然同在上海,且知道他的大名,但因为专业不同和分属不同的领域,我和卞老师的交集甚有限。2015年我受邀出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后,与卞老师的交往才多起来,也因此更多地知道了卞老师的才华和他在科普创作上的丰饶成果:他的科普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数字杂说》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创作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了上海科普作品入选国家级科技大奖的先河。这以后我们又一起参加了科普作协的一些活动,包括每年的理事会和2016年12月我担任主持的这次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以及2017年上海书展期间《叶永烈科普全集》出版发布会等。于是,我和卞老师就有了更深的接触,对他的科普成就和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无论为文为人,卞老师都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一位科普大家!

其二,这两年我参与了上海市科普作协的一些活动,也实际感觉到了推进科普工作的不易。一方面,科普的重要性、必要性越来越为各方各界重视,各种活动很多很热闹;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科普能力,特别是科普原创能力还是很弱的。科普作协的同事告诉我两个事实:一是这两年入选国家级的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内原创作品开始多起来,但至多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都是翻译作品;二是知名科普名家也越来越稀有,上海市科普作协这三年来先后召开过卞毓麟、杨秉辉和叶永烈三位科普名家的作品研讨会,接下来可以遴选的对象越来越少,他们有这个忧虑。

我认为,科普原创不易和科普名家难觅,折射出我们还应继续探索科普的规律,同时社会的科普文化土壤氛围还亟待厚植。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就眼下而言,加强对已有科普作品的关注和评论也是很有针对性的一个方面。也是基于这方面的期待,2016年12月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提议并承办了主旨为“加强作品评论,繁荣科普原创”的“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动因就是应对国内科普界缺乏评论风气的现状:一部科普作品发表后少见有同行、读者发表看法,提出批评,经常是作品发表就发表了,很少见到针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这和国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问世后即有不少评论、争议,或褒或贬,不亦乐乎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科普界评论风气不彰,很可能也是如今科普原创不强的原因之一。试想一下,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一有作品问世即会有人出来讨论,吐槽、褒贬一番,哪怕被贬得一文不值,被贬者或许不开心,但整个社会对科普创作的关注度给带起来了,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当然,在过分的贬低和负面情绪评价出现之时,我们科普作协不能无所作为,应该请不同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出来发声,来平衡极端看法,全面反映不同视角的看法或者意见。反之,一篇科普作品发表后,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关注,这其实不仅是作者,更是科普界的悲哀。

科普评论和科普创作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卞老师和一些同道曾在不同场合多有表达,但多年积习要有所改变实在不易。就以这次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为例,会前在约请相关与会者提供发言稿件时,承办者都是一再希望能多一点对卞老师作品的客观评述和直言不讳的批评,少一点客套话和表扬的话。一句话,不要开成“表扬会”。但从研讨的内容看,还是没有完全达到主办者原本希望的真正意义上的评论会的目标。

尽管有以上种种不足, “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还是带了一个头,而且这个会议把希望加强科普评论的声音传递了出去,并在中国科普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共鸣。相信本书的出版,也会进一步把“加强评论,繁荣原创”的声音传递出去,发扬开来。

此外,本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卞毓麟老师作品的写作特色、风格,特别是几位卞老师曾经带教过的学生、多位科普同道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卞老师作品的创作特色做了多方面的阐发,这种总结和思考对繁荣科普原创无疑是有意义的。

是为序。

 

2019年1月

 


钱旭红,196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本文选自《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文集》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