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象舞指数|用“燃爆”的网感传播手段 提升防灾应急科普效果

象舞指数|用“燃爆”的网感传播手段 提升防灾应急科普效果

“象舞中国”微信公众号 康秋洁 2023-08-25 17:45


近来多地发生灾害事故,如何应对灾害提高自保的能力和技巧,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硬核知识。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中流传不少“保命贴士”,一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央视军事适时推出《化险为夷》10集系列短视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将高层火灾、城市洪涝、电梯故障、飞机迫降、野外遇险、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多种风险情境下,人们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自救而化险为夷,讲得清楚明白,网友评论:“燃爆了”“超实用”。

 

设情境,提问题,列数据
——“保命真题”不看不行

应急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危险真正降临到自己身边之前,总有“不用学”“以后学”的侥幸心理或拖延习惯。因此,应急安全科普传播要引起足够重视,既要“敲黑板看重点”,更要入脑入心。为此,《化险为夷》系列短视频采用了多种内容结构方式,层层深入地建立起“保命真题”不看不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首先,充满真实感的危机情境设置。每一集《化险为夷》的开篇都以真人演绎的方式,营造出面临风险的紧张氛围。采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让每一个观者都能作为“我”而代入情境。

其次,当“我”身临其境,面对特定风险时可能做出的第一反应,遇高层楼房起火,应该向上避险还是向下逃生?遇城市突降暴雨,应该就地躲避还是涉水回家?遇电梯故障停滞,应该撬门逃生还是等待救援?哪种方式可行?能否实现自救?该系列短视频在开篇引出一道道实实在在的“保命真题”,引发观者的深入思考,并且带着思考看下去。

第三,短视频引用大量由应急管理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采用众多记录灾情实况的新闻纪实画面,用真实的案例提醒大家,防范意识不可缺位。内容结构上层层递进,突出“不看不行”的迫切感。

每期视频开篇集中用不到1分钟的时间,将真人演绎、场景重现、统计数据、新闻纪实等多种内容有机结合,构成节奏紧凑、场景明确、氛围感强整体情境。

 

摆事实、讲道理、绘拟喻
——专业知识贴地气讲述

《化险为夷》系列短视频在内容上突出专业性和权威性,在讲述方式上具有贴地气、不说教的特点,能够产生令人信服、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

与一般应急安全科普不同的是,《化险为夷》系列短视频没有一上来就告诉“我”应该如何,而是按照“我”的直觉反应进行事实推演,详细解释其中的误区和潜在风险,帮助“我”排除错误选项。尤其是其中“紧急迫降”一期,通过场景模拟和专业解释,告诉大家为什么应该听从空乘人员指挥而不应贸然行动。

在推演阐释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大量虚拟技术生成的透视图、全景图、动态场景,通过精心制作的模拟画面,将专业的生理变化、医学知识、救援要点阐述清楚。画面当中穿插的红色警示灯牌结合画外解说,明确提示可能出现的风险。

其中穿插不少诸如“第二火场”“跨步电压”“热辐射”等等专业名词术语的讲解。更有大量立体形象的拟喻,比如,讲到城市暴雨的水量时用“相当于约100个西湖的水量”的生动比喻,用玻璃、西瓜来比拟人体面临挤压或坠落风险时的情况,贴近生活的说法能够引发联想,更加容易理解接受。

在此基础上,每一集的最后还有包括救援人员、技术专家、森林消防等在内的专业人员现身说法,增强了科普传播的权威性,不仅阐明应急安全的要点,同时还强调贸然自救并不是好方法,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并耐心等待救援,才是最好的求生之道。

素材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提供
支持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本文转自“象舞中国”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