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中国科普作家网»新闻中心»作品专栏»【创作感悟】传达出原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气质——《免疫》译者访谈

【创作感悟】传达出原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气质——《免疫》译者访谈

科普创作与编辑 彭茂宇 2024-08-21 18:49

提要:《免疫》不是一部纯知识性医学科普图书,充满了医学关怀的温度。本书翻译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点,而在如何于传达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传达作者“以平静口气谈惊天话题”的气质。译者需深刻理解作者与文本,在科学理性之外,译出作者真诚的情感与态度、文本背后的医学人文情怀。

 

01翻译旅程始于认同与共鸣

问:可否简要介绍一下您与《免疫》这本书的缘分?

答:接到这本书的翻译任务之前,我曾在书店里看到《免疫》英文版,翻看时觉得它是那种需要坐下来细读,边读边画线的书。没过多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阴牧云和谭思灏两位老师联系我说有一本书想引进,感觉比较适合让我来翻译,这本书正是《免疫》。于是我买来该书,精读后更发现其美妙之处。当时我刚搬离芝加哥不久,心中还怀有对密歇根湖潋滟波光的眷恋,尤拉·比斯的文字恰逢其会,给我提供了一种“同乡”之感。在其后几个月的翻译修改过程中,这种“同乡”之感日益增强,并逐渐超越了地理的意义,发展成智识上的认同。我很感激编辑老师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经历这一段美妙的过程。其后,该书有幸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垂青,获得优秀作品奖银奖的肯定,这让我和编辑们都深受鼓舞,心怀感谢。

问:中文书名翻译为《免疫》有何原因?现在中译本的封面设计是否有特殊的寓意?

答:该书原本的题目很简洁,我们也考虑过其他译名,最后认为简单直接的《免疫》最能体现作者以诚动人的文风。虽然以《免疫》为名,中英文的封面都没有出现注射器和防护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书不是通常的医学科普读物。原书封面是鲁本斯的画作《忒提丝在冥河浸洗阿基里斯》,选这幅画的原因,比斯在第一页就说得很明白。而中文版封面选取了“群体免疫力”“直觉毒理学”“父权式医疗”等多个抢眼词汇,却以不抢眼的水印风格铺在背景上,非常符合该书以平静口气谈惊天话题的风格。

 

02译出原作者平静克制的情感与弦外之音

问:《免疫》的封面上印有这样一句话:“充满理性与优雅的力量,仿佛在科学与文学的接壤处生长。”您如何理解“理性与优雅”“科学与文学的接壤处”?

答:比斯在书中说,她的医生父亲给她解释救护车鸣笛变化中展现出的多普勒效应,红云绿草反映出的瑞利散射原理,这是她的家教,让她能带着诗意的眼光认识自然。而当她开始钻研“免疫”及其相关概念时,她常常以文字本身为联想的基本,为医学概念提出合适的类比,从而让老妪也能解。比如她将“群体免疫”比作“免疫力银行”,然后再退一步将“免疫力银行”与公共血库对比,一步步说明那些自认身体强壮的人为什么需要接种疫苗:“我们对这个银行做的贡献,可以捐助给那些不能或者未能被他们自身免疫力所保护的个体们……未经接种的人,会受到她周围人的保护,在那些接过种的身躯之间,疾病不能传播……捐献的血液和器官在身体之间流通,从一个身体中离开,到达另一个身体,免疫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样,虽然看似个人账户,但同时也是‘公共信托基因’。那些要靠群体免疫力保护的人,健康是托了邻人的福。”这种文字并没有在生硬地谈论艰深的医学概念,读者通过调动自己经济生活方面的常识即可理解“群体免疫”的意义。

问:您如何评价原作者在书中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认知体系?

答:比斯记录她父亲所言“如果你要接受医疗,你必须愿意去相信一些人”,将信任放到其他人的身上,但同时,她也同意她丈夫说的“保持怀疑态度是我们身为父母的职责”。产生这种看似矛盾心态的原因,可能正如她所说,是随着儿子的降生,她同时意识到了身为母亲的能力与无能为力,从此不能再无所畏惧。因此她常常自省,“像我这样的人,经常会怀有公共卫生措施不是针对我这种人的想法。我们以为,公共卫生措施是给穷人准备的”,并意识到这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她也能学而后知不足:“当我意识到我并不特别理解这种魔法的机理后,我跑去大学图书馆寻找群体免疫力的相关文献。”而这一切,都基于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从她读完《寂静的春天》后的忧虑、对DDT(即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和患疟疾的非洲儿童的关心之中可见一斑。

问:在序言中您说“此书在科学上并不特别艰深,翻译时的难度,是表达出比斯语气中的平静克制和弦外之音”。您是如何做到表达出“平静克制与弦外之音”的?

答:《免疫》一书的翻译难度不仅来自比斯旁征博引的背景知识,还来自她的文风——夹叙夹议,本质却是散文。翻译知识类科普图书与翻译《免疫》这类“散文”式科普图书是不同的。我曾经翻译过另一本科普书籍,主要讲述某种癌症药物发明的历史,翻译挑战主要在于准确翻译专有名词,调整超长定语从句的语序,在需要的地方加译者注等,但归根结底,那本书就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即使情节曲折,文字依然是所见即所得。而《免疫》这本散文式的科普书,除了常见的挑战之外,译者还要揣摩作者在写下这段话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书中有多处针对伪科学和特定利益集团的段落,比斯在写的时候都以证据为界,不让情绪肆意发散,在翻译时要注意“用说的,不要喊”。

 

03医学科普中的人文关怀历久弥新

问:您觉得医学科普翻译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本人也是一位富于思想和文采的写作者,如果您来创作医学科普书,会注重哪几个方面?

答:我觉得翻译最重要的是两点——准确性和易读性,能符合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隐去翻译的个人风格就是最好的。

如果是原创作品,除了上面这两点外,医学健康类科普倘若还能怀有对读者的关怀之心就更好了。这种关怀之心不应是父权式医疗的姿态,而是真诚地将自己带入读者地位,思考“我想要获取怎样的信息,我能不能信任这个信息”等问题,并加以解决。现在不少医学科普书已经非常注重彰显医学科普中的人文关怀。

我个人的原创科普文章常常会在易读性上下很多功夫,同时尽力保证准确性,但在关怀读者这一点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问:这本书虽然已出版5年,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您认为本书有哪些常读常新之处?

答:2020—2021年,全球最大的关键词是新冠。我身处美国看着新冠疫情历久弥新,最常回想的是两个章节,分别是“信任”和“他人的健康”。

“信任”一章强调信任科学界是一个具有自我纠错能力的整体。新冠病毒出道即巅峰,人类一开始对其认识不足,所以科学界初期的结论可能会在后期被修改甚至推翻,这会让大众心中惶惑,不理解科学是随着证据积累,不停变化发展的。正如书中所言,因为“知识,由于其本质特性,总是不完整的——科学家从不下断言”,所以“这种信心所要信任的对象才更为重要”。

而“他人的健康”一章,则关系到对戴口罩的争议。口罩的作用,已经逐渐从“保护自己”转化为“保护他人”,继而推动达成所有人的健康。在书中,比斯曾反驳过某医生言论中“标准的双重性,也即只给你自己保留特别豁免的权利”,她说:“设想一下,你不知道你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富有、贫穷、受教育、有保险、没有医疗服务、婴儿、成人、HIV阳性、免疫系统健康等,不一而足——但是你会意识到各色人等各有各的需求。在那种情况下,你想要的政策,是无论你处于哪种社会地位都能受到平等对待的政策。”她认为,帮助他人的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说是在帮助个体,而那些不肯戴口罩的个体,可能并未意识到“我们身体的健康从来都依赖于其他人所做的选择……独立性只是个幻觉”。

作者简介

彭茂宇: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免疫》《费城染色体》译者。

来源/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