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原田三夫与科学普及——从“理科”到“少年科学”(下)
《科普创作》 上原香著 丁丁虫译 2018-08-07 20:52
上期回顾
关于《植物的生活现象·春夏卷》《科学画报》《少年科学》
关于《植物的生活现象·春夏卷》
《植物的生活现象·春夏卷》(东京出版社,1920年5月)的内容从身边的植物开始,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还涉及了食虫植物、毒草、异国植物,同时还解说了植物与细菌的构造和生态。书中不仅解说这些知识,还敦促读者进行实际观察。原田在本书的序言中指出,“最希望读者注意的是”,散步或远足时务必带上本书,与实物对比着阅读,如果找到了本书没写的有趣东西,也一定要添加上去,由读者自己不断充实这本参考书。另外,本书附有索引,“可以迅速找到教科书上出现的事物”,讲述了索引的使用方法和有用性,力劝读者使用。
正文的内容也和序言中敦促观察相一致,对于读者平日所见的事物,提出“什么”“为什么”的疑问,请读者观察,号召读者一同观察。比如,第一章《花的色香》在开头“花与蝶”一节即以如下的文字开篇:
阳光明媚的春日,不妨去郊外看看。蜜蜂嗡嗡地歌唱,蝴蝶扇动美丽的翅膀,忙碌地拜访盛开的花朵。这些昆虫在做什么呢?
去油菜田里看看拜访那些花儿的蝴蝶吧。蝴蝶轻巧地落在花上,将那长长的口器频频插进花里,忽然又飞去旁边的花上,做出同样的举动。差不多把这一片花都拜访过之后,又赶忙飞去另一片花,忙忙碌碌,没有休息的工夫。
昆虫将口器插进花朵的底部,肯定是因为底部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摘下花瓣看看吧。
(后略)(1-2页)
像这样通过平易流畅的文章敦促观察的书写方式,不仅出现在上述引用的那种简单观察中,更是拓展到诸如细菌等当时还很新鲜的、一般人还不是很了解的生物观察中。比如,在“细菌及类似生物”一章“无处不在的细菌”一节中,列举少年儿童和一般人都很熟悉的身边事物,解说细菌的生态,更以平易近人的文笔介绍了利用琼脂的细菌观察法,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看待日常。
正如上述引用所显示的,文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叙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海草”一章“隅田川的沟水养育的紫菜”一节中,有这样的描述:
如果你在东京,早春的周日早晨,一定要去温暖的大森(地名——译注)一带看看海苔养殖场。小巧玲珑的海苔船连两个人的重量都吃不消,看它伴着采海苔人悠扬的歌声划入竹网林中,还会听到哗啦哗啦清洗采的海苔的声音。采来的海苔在砧板上用菜刀细细切碎,放进盛满清水的大桶里用力搅拌,挂到竹帘架子上,等水沥完后取下架子,把海苔留在竹帘上晾干,这就是我们经常吃的浅草海苔。所以吃饭的时候,请把海苔放进汤里仔细看看。切片会融化、散开。正像你看到的一样,海苔就像是破掉的气球,是一层很薄很薄的膜。生长在海里的时候,它的形状像舌头一样细长,边缘就像是女仆围裙的裙裾一样满是皱褶。(44-45页)
不仅是海苔这种日本人日常的餐桌上出现的植物,还有墨西哥的仙人掌、苏门答腊岛的巨型花(大王花)、喜马拉雅山脉和非洲的拟态植物、格陵兰的蓝藻等,这些遥远地域的植物,他也着力描写得栩栩如生。
本书不仅采用栩栩如生的描绘手法,更是加入了许多直观的照片、植物素描、图解等插图。通过插图来更加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的意图,后来发展为“画报”的创刊动机。
关于《科学画报》
原田是《科学画报》(1923年4月—1950年7月,1956年6月—1961年5月)创刊号到第3卷第2号(1924年8月)的主编或主笔,在《少年科学》创刊之后,原田退下了《科学画报》编辑的第一线。在这期间,扉页的杂志名称下会写明原田的姓名和头衔,“主编理学士原田三夫”或“主笔理学士原田三夫”。另外,自创刊号到第3卷为止的扉页上也能看到展示编辑方针的“最新”“通俗”“正确”“兴趣”等宣传词。
创刊号的文章有日本无线电通信发明者横山英太郎的《将要到来的无线电时代》【文责记者(表示由记者为文章内容负责。据原田回忆,此报道是由横山口述、原田执笔的,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将横山明确列为“文责记者”——译注)】、农学博士稻垣乙丙的《如何拯救走向衰亡的农村》、植物学家武田久吉的《樱草的故乡》、林学博士及造园家上原敬二的《受气象影响的自然现象:有趣的物候学》、在《东京日日新闻》连载的石井重美①的《军国主义者的典型:非洲的猛蚁——狩猎蚁》、因病辞去《东京朝日新闻》记者工作闲居在家的农学士渡边白鹰②的《发现光速的故事》、《朝日新闻》科学记者及工学士妹尾太郎③的《人与科学X线发现者伦琴传》等。在这些文章中间,原田还插入了取材自《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等欧美通俗科学杂志的照片及解说文字[13]237,并设立了通俗科学书籍的书评栏目,以及传递世界与日本的科学家、研究组织、技术公司动向的“科学日志”栏目,内容非常丰富。
创刊号的杂志封面是著名插画师森田久的“无线电话”,描绘了一家人听收音机的场景(图1)。考虑到日本的广播电台开始于1925年3月22日,这张封面图领先于时代。
图1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
卷首刊载了原田的评论。自第2号以后也都保留了这一栏目。如前所述,本杂志创刊的时期,正是爱因斯坦访日的时期。爱因斯坦在日本各地所做的演讲,每场都是满员,无数大众旁听。但一般大众与其说是出于对学问的兴趣,不如说是满足于能够倾听伟大新学说的发现者本人演讲[12]500。对于这样的风潮,原田在创刊号的评论《面包还需面包师》中说,“爱因斯坦嗤笑‘日本是个奇怪的国家,对自然科学没有兴趣、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却为相对论原理骚动’,这个嘲笑,将我们国民没有科学思想的羞耻暴露在全世界面前”[16]。进而对于当时刊行的通俗科学杂志多由不习惯教育世俗大众的学者执笔的现象,原田宣称,《科学画报》是能烤出“不软不硬、易于消化的新面包”的面包师。
实际上,该杂志作为通俗杂志,不仅刊登一般读者写来的感想和希望,也刊载科学问题和相关书籍的咨询,附以原田的回答。根据问题的内容,还设立了专家的回答栏目。比如,对于园艺相关的问题,开设了“园艺问答:鼹鼠笔记”栏目,由“每月园艺”栏目连载园艺方法的石井勇义回答;又由心理学家小熊虎之助负责“变态心理咨询”、编辑冈部长节负责“性咨询”栏目。杂志还支持发明创造,设立了“发明咨询部”,回答想要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者的提问,将可以公开的问答内容在杂志上刊载,传播有关专利申请的基本知识。
杂志也刊登了许多与无线电有关的内容,开设了“科学画报代理部”,销售无线电相关的器材。关于无线电的问题也有很多,连载无线电设备制作方法的柴田守周负责“无线问答”栏目。虽然柴田因个人原因没有继续下去,但1924年5月由诚文堂代理销售的无线电专业杂志《无线与实验》创刊,1925年,诚文堂又获得了该杂志的发行权,此后在《无线与实验》中,逐一开设了“读者来信”“问题咨询”“制作报告”等栏目,以及提供读者间机器、零部件交换平台的“杂志拍卖场”[17]。虽然原田谢绝了诚文堂请他做《无线与实验》主编的邀请[13]322,不过他在《科学画报》的尝试,在《无线与实验》结出了果实。
《科学画报》创刊不到半年,1923年9月1日,发生了关东大地震。这场地震让原田在东京租借的房子、新光社及编辑部全毁,原田在新光社社长家里编辑了10月号“大地震号”。在“大地震号”中,以著名地震学家今村明恒(1870—1948)口述、原田执笔的《地震能预测吗》为首,刊登了理学、工学、医学博士的地震相关文章,也添加了许多原田在地震当日拍摄的照片作为状况说明。封面由原田绘制,画的是他在回镰仓途中看到的下町景象(图2)。原田又撰写了《地震的科学》,同年12月由新光社出版。他说因为感觉到世人需要与地震有关的科学知识,所以与余震一同出版[13]260-261。“大地震号”的编辑与《地震的科学》的出版,都令人感到原田作为科学新闻工作者的气概和力量。
图2 《科学画报》“大地震号”封面
关于《少年科学》
《少年科学》(1924年10月—1940年9月,1941年1月—)的创办目标是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学画报”[18-20]。因为创办该杂志的诚文堂发生了组织变更,所以其发行状况稍微有点复杂。诚文堂在1926年接收了破产的新光社,成立了新光社株式会社,1935年两家公司合并,改名为诚文堂新光社株式会社。一方面,《少年科学》在1940年10月改名为《学生科学》,1944年5月与《科学画报》合并。而在另一方面,诚文堂新光社于1938年5月创办《小学生科学》,发行至1940年(大约在9月)后,1941年1月改名为《少年科学》。现在发行的《少年科学》,继承了《小学生科学》的卷、号数,从第4卷第1号开始。
《少年科学》的封面上,从第1卷第3号(1924年12月)开始,在杂志名称之外还加上了“最新画报”的描述,突出其“画报”的特性。另外,半年后的第2卷第7号(1925年7月)开始还加上了“主编理学士原田三夫”的文字。原田主导的招牌一直持续到第6卷(1927)。根据版权页,原田直到第7卷第3号(1928年3月)都是本杂志的主编。
随笔家山本夏彦(1915—2002)对于原田主导的《少年科学》,有如下的描述:
我是《少年俱乐部》全盛时期、昭和2年(1927)前后的读者……实业之日本社的《日本少年》、《赤鸟》《少年科学》都是每期必看……《少年科学》(诚文堂新光社)的原田三夫是天才。少年中也有文科系和理科系的倾向,而原田从全盛时期的《少年俱乐部》夺走了读者。就像是跟着哈梅尔的魔笛跑一样,《少年俱乐部》的一部分读者一个个跟着《少年科学》跑了。后来再没见到原田这样的科学记者。[21]
事实上,原田主导的这本杂志,人气非同小可。“读者来信”栏目始终很热闹,而且后来全都变成了对原田的慕名信,还有络绎不绝的来信汇报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忠实读者,又介绍给多少朋友等。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赞助会员(给杂志捐款的会员——译注)也不断增加。原田振臂一呼,各地不论成人少年都成立了少年科学会,纷纷寄来活动报告。那景象宛如是以原田为教主的新兴宗教,也证实了山本夏彦少年心中感受到的“哈梅尔的魔笛”的印象。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以破竹之势获得读者的《少年科学》,究竟是一本怎样的科学杂志。
《少年科学》创刊号的封面画,用的是名为“名月”的充满季节感和抒情的画(图3)。封面画师藤泽龙雄(1893—1969)当时在森永制果的宣传部任职[13]299。森永制果不仅开发产品,也开发奶糖的包装,1914年开始销售装在袖珍型纸盒里的奶糖,大受欢迎。1918年销售日本第一个国产牛奶巧克力,1920年代建设面向大批量生产的工厂,实现了更便宜的糖果销售。伴随生产量的增加,森永也在广告上发力,将面向成人的广告拓展向少年儿童。为何在这样的时期采用藤泽龙雄的图画,博物学家、小说家荒俣宏(1947—)推测,“应该是想通过条件反射来捕获少年读者的心,所以选择了模仿奶糖和巧克力包装纸设计的美味封面画吧”[22]。
图3《少年科学》创刊号封面
《少年科学》创刊号的封面与同时期其他面向少年儿童的人气杂志一样,选择了具有季节感背景上的少年像。图4、图5是山本夏彦提及的《少年俱乐部》和《赤鸟》的封面。特别是《少年俱乐部》与《少年科学》,两者的主题相似,都是少年在明月的照映下吹奏乐器,不过可以明确看到,相对而言,《少年俱乐部》的少年容貌很端正,《少年科学》的少年显得比较软弱,画风也截然不同。也就是说,《少年科学》的封面颠覆了人气少儿杂志的惯例,打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图4 《少年俱乐部》(1924年9月号)封面
围绕《少年科学》充满抒情的甜美封面,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口径1.02米的折射望远镜(“世界口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口径2.54米反射望远镜拍摄的月面清晰凹版照片(“宛如触手可及的月之世界”)等,令人惊异的科学技术结晶跃入眼帘。此外还加上了原田所做的解说,刊登了内田亨的科学读本《月亮》。
关于《少年科学》的目标读者及执笔阵营,原田说,“坚持以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一、二年级为对象的方针,但寻找这样的执笔者非常困难”。作为“精选文章执笔者”的结果,由“文笔出色”的内田亨负责每号的小小读本[13]300。内田亨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是原田的后辈。当时内田正在儿童杂志《赤鸟》上连载科学故事。《赤鸟》以文学质量很高的童话与童谣为中心,并在卷首画上连载儿童画作品,作为“赤鸟”画集。不过就像是实证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科学氛围高涨一般,从第13卷第1号(1924年7月)开始,每号也会刊登一幅绘画或照片,题材由内田亨选定,作为“科学图谱”。原田将已在《赤鸟》上积累了实际成绩的内田亨的文笔和名字引入《少年科学》。
图5 《赤鸟》(1924年10月号)封面
《少年俱乐部》主要刊登的是以立身出世为主题的小说,在《少年科学》创刊之前,只能偶尔看到北畠利男的“科学”读本等。但在《少年科学》创刊翌月的11月号《少年俱乐部》上,突然开设了“科学之页”,也附上了科学相关的附录,不过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少年俱乐部》通过刊登著名大众作家面向少年儿童的长篇小说获得了许多读者,延续了原本的编辑方针。有趣的是,与《少年科学》创刊的10月同时发行的《少年俱乐部》上,也刊登了理学士原田三夫的《理科秘闻——鬼火的故事》。原田以平易而流畅的文章,对少年儿童既恐惧又好奇的鬼火做了科学的解释。这大约是原田出于宣传目的,向人气少年杂志投稿的吧。另外,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刊载了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宫原晃一郎(1882—1945)的童话《子良的升天》,并从第3号开始分别连载了医学家、推理作家小酒井不木(1890—1929)的《红钻石》《暗夜的格斗》《发之谜》《骷髅的秘密》《尘埃的话》《紫外线》等科学侦探小说。以不木的医学和科学知识为后盾的侦探小说,也许将不少《少年俱乐部》的读者拉到了《少年科学》。
《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刊载的当然不仅有当月的照片和文章。扉页上有《在洛基山上奔驰的电气机车》风景画,带有令人联想到日本未来的注解。正文中包括理学士原田三夫解说汽车构造的《交通工具之王》,解说毒蛇与蟒蛇习性差异的《毒蛇与蟒蛇》,解说当季能看到的星座的《美丽的星星世界》,医学士安田德太郎解说血液的成分与作用的《不可思议的血》,理学士栃内吉彦解说秋季七种野草的《秋的七草》,东京发明研究所所长浜地常康解说简单的无线电信机制作方法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花卉园艺家石井勇义解说园艺方法的《少年园艺》,以及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传记。这些文章和解说中,都附有插画、精致的写生图、解说图,或者照片的卷首画。还有各种猿、各种云、各种汽车、火山、铅笔的制造、异国景象等以照片为中心的文章,以及插入漫画的介绍世界科学技术动向的“东南西北”,宛如杂货店的商品陈列架,满当当地陈列着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文章和新闻。这种煽动孩子好奇心般的杂乱感、繁多感,一直延续到今天。
《少年科学》和《科学画报》一样,除了读者的感想、希望之外,也欢迎科学的问题。另外,就像当时《少年俱乐部》实施了悬赏企划、《赤鸟》公开招募作品一样,作为科学杂志,为了让读者“强化观察力”“增进思考力”“培养研究心”,《少年科学》每号给出理科方面的问题,实施悬赏招募,同时还实施了这样几项无限期的“常设悬赏招募”:①发明发现;②创意创想;③研究观察。当选的悬赏内容中,会记载当选者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都有应征。另外,常设悬赏的评审公告中除了入选者的住所,还会刊登年龄,可以看出主要是13~17岁的青少年应征。这与原田设想的读者对象基本一致。不过与男孩相比,女孩的应征数似乎非常少,所以审查员藤五代策(1876—1935)曾经呼吁女孩子应征常设悬赏[23]。
《少年科学》除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和问答交流栏目、通过悬赏招募激励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心之外,还开展野外观察大会、活动摄影大会等企划,又设立了邮寄销售理科实验器材、理科应用玩具、无线电设备零部件等的“少年科学社代理部”,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
《少年科学》普及的时期,正是日本收音机开始普及的时期。《少年科学》在1925年两度发行了收音机特辑。在特集号之外,也屡次刊登了简单便宜的收音机制作方法的解说文章。图6是“第一收音机号”的封面,采用了藤泽龙雄的“无线电设备的制作”。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理解收音机这种新媒体的意图,会让孩子们的内心受到多大的鼓舞啊!以收音机特辑为契机,在问答交流栏目中,除了一般的科学问题之外,还增加了收音机和接收机制作相关的问答和咨询。在读者来信栏目中,来自尚未成功制作收音机的人发来的艰苦奋斗的报告、需要更易理解的解说的呼声,按照杂志的解说制作的收音机清晰听到电台的喜悦报告纷至沓来①。《少年科学》,乘着收音机时代的电波,得到飞跃性的传播。
图6 《少年科学》“第一收音机号”封面
结语
原田三夫受到少年时代阅读的石井研堂理科读物的影响,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成为理学士,然后跳出象牙塔,选择了科学新闻工作者的职业。
原田经手编著的书籍和杂志非常多,其中《少年科学》的创刊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原田刺激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游戏心,敦促他们展开观察、实验、制作。他不是单方面教授知识,而是欢迎读者的来信、科学的提问、科学的发现或创意的报告,为编辑、学者、专家准备了回应这些内容的空间。他还跳出杂志,直接激励读者开展科学探究。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的教学、书桌上的学习科目、罗列知识的“理科”,通过科学新闻工作者原田,成为“少年科学”。
科学知识是在不断进步的,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使命的科学普及读物的编著者,免不了随着科学进步而被遗忘的命运,原田也不能例外。但是,原田创刊的《少年科学》的编辑方针,经历了大正、昭和、平成的时代,一直被继承下来。以传播“真正的科学”为己任的杂志方针,可以说正是原田打下的基础。
完
参考文献
[14]研堂的理科书[C]//木村小舟.少年文学史明治篇下卷.童话春秋社,1942:115-126.
[15]上田正昭.讲谈社日本人名大辞典[M].讲谈社,2001:1538.
[16]原田三夫.面包还需面包师[J].科学画报,1923,1(1):2.
[17]高桥雄造.收音机的历史:工作的“文化”与电子工业的历史[M].法政大学出版社,2011:57.
[18]原田三夫.这份杂志的任务[J].少年科学,1924(1):2.
[19]原田三夫.编辑后记《原田主编的话》[J].少年科学,1924(1):78.
[20]原田三夫.辞任编辑的原委[J].科学画报,1924,3(4):475.
[21]山本夏彦.我的岩波物语[M].文芸春秋,1994:43.
[22]荒俣宏.大东亚科学绮谭[M].筑摩书房,1996:74.
[23]应征页[J].少年科学.1925,2(7):80.
作者简介
上原香(1973—),首都大学东京客座研究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要论文有《论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以〈在北极底下〉为例》(顧均正における米国SFの受容—『在北極底下』を中心に),刊登于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现代中国》2015年第89号。
丁丁虫,科幻作家,翻译。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译著有《穿越时空的少女》《墨攻》《看海的人》《美丽之星》《来自新世界》等。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8年第2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