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原田三夫与科学普及——从“理科”到“少年科学”(上)
《科普创作》 上原香著 丁丁虫译 2018-08-06 21:35
序
在日本当下刊行的科学杂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诚文堂(现为诚文堂新光社)于大正十三年(1924)创刊的面向少年儿童的杂志《少年科学》(子供の科学)。众所周知,许多日本的科学家从小就很爱读这本杂志[1,2]。杂志创刊时的主编是原田三夫(1890—1977)。
《少年科学》创刊号封面
原田在创刊词《这本杂志的任务》中,阐述了四项任务:第一,替代忙于研究的科学家,讲解充满于这个世界的奇异和有趣之事物;第二,通过照片、绘画等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学校的理科教材与读本中的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读者想要详细了解的事物;第三,传播简单的机械制造方法,促进读者发挥理科游戏与发明的才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原田这样写道:
我希望让大家明白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样子的。近年来大家都在说“科学”,然而真正知道科学是什么的人,其实并不多。人从一生下来就喜爱美丽的东西,同样的,对于自然事物,也有想要了解、想要掌握的欲望。自古以来,具有这种强烈欲望的人们不断探索研究,结果便是发现了自然事物中存在着无数确定的规则。所谓科学,就是这些规则的明确化。然而许多人所说的科学,大抵只是对这些规则的运用而已。唯有了解这些规则本身,人类才能顺应自然、轻松处事、幸福生活,并借助这些规则令世界走向文明。
在这里,原田用平易的语言,简洁清晰地说明杂志的目标,即必须唤起读者(少年儿童)的美学意识、游戏心和探究心,使他们了解“真正的科学”,并应用其构筑文明。据说,历任《少年科学》的主编都必须阅读原田执笔的这一创刊词[3]。本文即着眼于原田三夫这位在日本科学普及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人,考察他在科学普及工作上的尝试及其意义。
明治维新后的科学教育、科学杂志
本章概述到原田三夫创立《少年科学》为止,日本科学教育与科学杂志的状况。
究理与物理
欧美科学技术的翻译引进工作,早在18世纪便有兰学家开展,但在幕府锁国政策的大背景下,他们只能躲避监视,在地下悄悄进行。因此,正式的科学技术研究与教育,是以佩里舰队来航(1853)与开国(1854)的非常事态为契机,从幕府逐步设立引进欧美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开始的。不过,那时主要偏重于军事技术,并且仅限于武士阶级这一统治阶层。全面的科学技术教育,要在明治维新(1867—1889)之后才开始施行[4]20。
明治政府的文教政策,起初对国汉学者的复古主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在明治三至四年(1870—1871)以后,指导权完全交给了洋学派。明治五年(1872)制定“学制”,确定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系统性学校组织,取代了之前的寺子屋、藩学校。基于“学制”公布的文部省《小学教则》,重要的特色就是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洋学家直觉性地认识到,为了开拓新的时代,以近代科学的合理思维方式取代历来儒教式的思维方式做启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明治初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升入科学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高年级,而本应教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差不多也对科学一无所知,所以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展开科学教育[4]12,但以大学为首的专业教育,不可能等待初等、中等教育建立完善之后再开始,所以与小学、中学独立组织,一开始由外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及具备大学教育资格的人直接以外语开展教育,与此同时也向欧美诸国大量派遣留学生,让他们回国后接替外国教师[4]14-15,66。
此外,明治初期,日本的洋学家还促进了欧美科学著作的翻译和讲授。自幕末开始出现的洋学塾、藩镇洋学校以迅猛之势急速增加,科学著作、尤其是究理书,作为这些学校的课本,得到广泛的使用[4]68。比如,当时的洋学塾代表,福泽谕吉(1835—1901)的庆应义塾,用的课本就是福泽从美国引入的G.P.Quackenbos的《自然哲学:包括物理学各个分支中的最新发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应用例子》(A Natural Philosophy:Embracing the Most Recent Discoveries in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Physics,and Exhibi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Principles in Every-Day Life),以及庆应三年(1867)左右在江户翻刻的Mary A.Swift的《理学初步》(First Lessonson Natural Philosophy,for Children)。这两本书也在其他许多洋学塾中被用作洋学入门者的课本。在这一时期,所谓学习洋学,等同于首先阅读欧美的科学入门书[4]68。不过,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洋学家能够理解西洋诸语言,所以当时也引入了中国翻译成汉语的欧美科学书,如《博物新编》《格物入门》《化学入门》等科学入门书,为促进许多能够阅读汉文的知识分子理解科学提供了帮助[4]68-69。
福泽又写了科学启蒙书《(训蒙)究理图解》(1868),提出“希望让妇女儿童能够理解并感到有趣”(序文)。明治五年,基于文部省《小学教则》,本书被选为低年级小学“理学轮讲”用课本,所以非常普及[4]136。福泽将朱子学传统的“究理”思想脱胎换骨,把“究理”这个词用作natural philosophy的译名。在此之前,江户时代后半期的兰学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将natural philosophy作为究理学的传统,不过面向妇女儿童强调“究理”重要性的,福泽是第一人[5]。
自幕末到明治初年,出版的介绍海外情况的书籍、究理书籍中,凡是地名、人名、术语等,会用前人洋学家的译名、汉书中的译名,或者译者自己的新造词,非常混乱。随意的术语翻译,受到汉文学素养较高者的广泛批判。“究理”也不例外。因此,在明治十年左右,数学、工学、化学、物理、药学等各领域的专家成立了译名委员会,着手解决术语译名混乱的问题[6]531-534。此外,井上哲次郎等编的《哲学字典》(明治十四年,1881)中,将natural philosophy及physical science的译名定为“物理学”,将science的译名定为“理学、科学”[7]。科学用语基本上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6]541。
“理科”教育的启动
如前所述,基于明治五年“学制”的《小学教则》,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按授课时间而论,以每周1小时的半年期间为1学分,小学8年共有480学分的授课时间,其中洋法算术96学分(20%)、几何、绘图37学分(7.7%),(究)理学轮讲、博物、化学、生理、养生口授的自然科学相关科目共计69学分(14.4%),总计为42.1%。此外,考虑到课本读法、课本轮读、书牍等科学启蒙书也被用作课本,可以说大约全授课时间的一半都被划给了数学、科学、技术教育[4]201。
然而,明治六年(1873)的学龄儿童全国平均就学率是28.1%(男39.9%,女15.1%),并不算高。另外,“学制”的理想太过高远,直接沿用了欧美的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与当时国民生活的实情相当脱节,导致了各种弊害。明治十二年(1879),“学制”废止,基于实情的“教育令”颁布,翌年又颁布了“改正教育令”。这个时期,小学校的教学转为重视传统的、儒教主义的德育“修身”。进而在明治十九年(1886)又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学校令,同时制定了《教科用图书检定条例》等,完善了现实性的教育制度。学龄儿童的就学率也有所上升,明治十六年(1883)达到53.1%(男69.3%,女35.5%),明治十八年(1885)为49.6%(男65.8%,女32.1%)。
另一方面,科学教育也在慢慢减少。在明治十四年(1881)制定的《小学校教则纲领》中,到小学第8学年为止的博物、物理、化学、生理的时间总计减为34学分,而在明治十九年(1886)的“小学校令”制定之后,之前划分的博物、物理、化学、生理诸学科的自然科学系教科内容,也综合为单独的“理科”学科,到小学第8学年为止,总计减为16学分[8]15-20。
伴随教科书检定条例的制定,明治二十年起,出版了许多冠以“理科”之名的教科书。代表性的有高岛胜次郎(生卒年月不详)的《新撰理科书》、中川重丽(1850—1917)的《新式理科读本》。初期的理科教科书,将博物、物理、化学、生理综合的总论作为绪论,成为具有更高科学性和理论性的教科书。但是,按照小学的授课时间数,终究无法完成这么多知识量的教学,因此还是逐渐简化,页数减半,删除总论,结构组成上也不再讲述科学理论,变成罗列身边的动植物及各种物品[8]21-25。
关于“理科”教育与之前科学教育的差异,科学教育研究者板仓圣宣(1930—)指出,以明治维新为契机登场的“科学教育的中心主题,不是停留在提供身边日常事物的个别知识,而是要培养科学的自然观与合理的精神,打破儒教世界观的桎梏”,而“新式小学校的‘理科’这一科目,不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动植物学、地质矿物学等科学的总称,而是教授与体系性的科学理论相割裂的,关于自然物、自然现象、人工物等个别知识的教材”[8]21。
教育制度的整体梳理与充实,虽然导致了科学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不过伴随学龄儿童就学率的提高,在明治二十年前后,以山县悌三郎(1859—1940)的《理科仙乡》为首,面向儿童的科学读物纷纷出版。另外,少年杂志也纷纷创刊,特别是《少年园》(1888年11月—1895年4月)、《少国民》(1889年7月—1902年12月,又称《小国民》)等刊登了科学读物。这个时期给少儿向理科读物撰稿最多的,是中川重丽、山县悌三郎、石井研堂(1865—1943)、木村小舟(1881—1954)等。
科学杂志的状况
本节概述《少年科学》创刊之前日本科学杂志的状况。
在学术界,1877年东京数学会社成立,创办了机构杂志《东京数学会社杂志》。该学会后来发展成今天的日本数学会、日本物理学会,机构杂志则演变为《数学》和《日本物理学会志》。该学会初期举办的重要活动,有确定数学、物理学相关的译名,召开通俗演讲,将欧洲的新科学向一般人进行通俗讲解,以及培养日本人自己的研究,进而为日本研究提供用外语发表的平台[9]46。
至于以面向一般人的科学启蒙为目标的杂志,有1881年创刊的《东洋学艺杂志》。该杂志的发起人出自东京大学文学部,在同大学各学科诸教授的协助下得以维持。该杂志以英国杂志《自然》(Nature)为目标,“着力于刊登理学关系的文章,向世人阐明性质及功用”(创刊号绪言),刊登诸如新元素的发现、格林尼治经度的协议、X射线的发现、物理的教学法等新近的科学新闻,为基础科学的振兴和科学的大众化做出贡献,此外也刊登之前提及的诸译名会的决议。该杂志到1930年停刊为止,持续了50年,是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杂志[6]493[10][11]189。由于本杂志的层次相当高,1904年,光风馆以理学界社的名义创立了更为通俗的科学杂志《理学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杂志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难,读者日益减少,因此做出改革,以小学、中学的教师为预期的读者对象,开始经常刊登中学教师的博物检定考试相关内容,从而成为参加检定考试者的必读书,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8]151,176-177。
也有兼具企业宣传作用的杂志创刊。制造生产教育用理化学设备的岛津制作所,于1886年创办《理化学工艺杂志》,发行了约两年时间。内容包括力学、电子工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肥料的研究,以及西洋厨艺、关于记忆的研究、生发药的研究、假酒的鉴别法等内容,广泛地介绍了各领域的最新科学技术。岛津制作所②还于1911年创办刊物《科学》(サイエンス),后来演变为今天的季刊《岛津评论》[9]50-54。
也有以个人身份发行的杂志。
天文学家一户直藏(1878—1920)在东京帝国大学从事变星的研究,但与天文台长发生矛盾而辞职,于1913年创办了《现代之科学》。
一户的编辑方针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资金周转也很困难。
一户因长期患肺病于1920年亡故,杂志由经营出版社的巩玺荣三郎经营到1922年[12]471-478。
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伯特兰·罗素、桑格夫人等外国的科学家及知名人士纷纷访日的大正民主高潮期,更有一批大众科学杂志创刊。
1921年,科学家与技术者成立“科学知识普及会”,创办《科学知识》,发行到1950年。
1923年,新光社创办《科学画报》,发行到1961年。
1926年,改造社创办《自然科学》。该杂志刊登过各领域学者的论文,如物理学家石原纯(1881—1947)和桑木彧雄(1878—1945)、动物学家川村多实二(1883—1964)、植物学家郡场宽(1882—1957)、天文学家新城新藏(1873—1938)等。
杂志虽然于1929年停刊,但在1931年,石原纯、寺田寅彦(1878—1935)等人自岩波书店创办《科学》杂志①,继承了本刊及1930年停刊的《东洋学艺杂志》的风格,持续发行至今[11]190[12]472。
在这样的潮流中,1924年,诚文堂创办了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学杂志《少年科学》。
科学新闻工作者原田三夫的诞生
原田三夫(1890—1977)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曾经和喜欢自然与机械的大哥一起制作照相机。在原田的少儿时期,家里订阅了综合杂志《太阳》、文艺杂志《明星》、少年杂志《小国民》等。原田很爱看《小国民》[13]12。主笔石井研堂在《小国民》上撰写科学读本。石井研堂写过《理科十二月》(12册,博文馆,1901)、《少年工艺文库》(24册,博文馆,1902—1904)等理科名著[14]。原田也读了《理科十二月》,评价该丛书说,“对于我在科学道路上的前进提供了极大的助力”[13]12。
1907年,原田自爱知县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进入札幌农科大学(现北海道大学),后因肺病回乡。在农科大学学习期间,正值有岛武郎(1878—1923)自美国留学归来,在该校担任英语讲师,原田成为他的学生,后来也多有交流。回乡后的原田,在旧制第八高等学校(名古屋大学情报学部的前身)学习,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植物学科,1916年毕业。之后他就读研究生,工作后任东京府第一中学(现东京都日比谷高等学校)的教师、北海道帝国大学的讲师,之后于1920年决定从事科学启蒙,移居东京。此后,他成为科学新闻工作者,参与了1923年《科学画报》、1924年《少年科学》的创刊。除了撰写丛书《最新知识:孩子们想听的故事》等100册以上的启蒙著作外,还参与了广播电台的科学解说、文化电影的制作、地方巡回演讲等科学普及活动。1953年应国际宇航联(IAF)的邀请成立日本宇宙旅行协会,担任会长[8]455-456,475-477[15]。
关于原田广泛的科学普及活动,还有许多尚未探明之处,有待今后的研究。在这里,主要整理他至《少年科学》创刊为止的经历。原田之所以立志从事科学启蒙,契机是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翻译了埃德温·康克林(Edwin Grant Conklin,1863—1952)的《人类进化中的遗传与环境》(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n,大日本文明协会事务所,1916)。原田这样回想当时的经历:
随着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我逐渐被自然界的惊异和神秘所感动。而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生物的发生、细胞的染色体,尤其感到强烈的震撼。眼睛看不到的一粒种子,竟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我想,如果能向人们解释自然界的惊异、神秘、不可思议,他们将会多么吃惊、多么为知识欲的满足而欣喜。所以我想写这些内容,让更多的世人阅读……这时候,在我心中,牢牢树立起成为科学新闻工作者的意志。[13]150-151
原田在任职中学教师的同时,1917年3月,与大学同学图师尚武共同创办了面向少年儿童的科学杂志《少年与科学》。该杂志的销售渠道准备不充分,销量不佳,虽然改名为《少年科学》(此《少年科学》并非本论文主题的《子供の科学》,译名相同,实际不是同一本杂志——译注),但不久还是停刊了[13]151-157,162-163。
此后(1918年左右),原田参与了西条军之助的园艺场“大众花坛”的经营,但在开设花店的问题上与西条发生冲突,很快辞去了园艺场的工作。不过,与在这时候结识的花卉园艺家石井勇义后来一直保持着交往。
在辞去园艺场的工作前,原田便已通过有岛武郎接受约稿;辞职后,他专心撰写通俗科学书籍。稿件于1920年作为《通俗理科教育》丛书第一编《植物的生活现象·春夏卷》,由东京出版社出版。原田将本书视为自己的处女作[13]172。
1919年,原田就任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专业部讲师,同时继续写作,1920年由诚文堂出版《最新知识:孩子们想听的故事》丛书。同年,原田辞去大学讲师的工作,回到东京,专心于编著活动,到1922年年底,出齐了本丛书全套10卷。本丛书涉及各个领域,书目如下:第一卷《发明发现卷》、第二卷《天文地文卷》、第三卷《动物植物卷》、第四卷《电气磁气卷》、第五卷《化学工业卷》、第六卷《生理卫生卷》、第七卷《探险冒险卷》、第八卷《矿物岩石卷》、第九卷《珍谈奇谈卷》、第十卷《文明开化卷》。
1921年,科学知识普及会成立以及创办《科学知识》的时候,杂志的大渠道商对样刊意见很大,因此紧急邀请原田重新编辑。但原编辑对此非常不满,带走了稿件。原田多方奔走,征集稿件,赶不上时间的就通过口述,自己执笔,终于按时发行。但因为卷入了内部纷争,原田还是离开了《科学知识》[13]223。
原田的丛书销量很好,因此新光社也邀请他撰写科学启蒙书,1922年出版了面向成人的《山的科学》《海的科学》《星的科学》。新光社又开展了科学杂志的创刊企划,以原田为主编,1923年4月创办《科学画报》。由于杂志业绩良好,诚文堂也启动了面向孩子的科学画报创刊企划,同样由原田任主编,1924年10月创办《少年科学》。下一章将介绍原田视为处女作的《植物的生活现象·春夏卷》,以及创刊时的《科学画报》《少年科学》。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武谷三男.介子论与三段论[C]//日本物理学会.日本的物理学史(上):历史·回想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8:589.
[2]角本贤一,斋藤吉彦.访谈《南部阳一郎的四方山故事》[R]//大阪市立科学馆研究报告,2009(19):256.
[3]传播科学的书籍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探访诚文堂新光社《少年科学》编辑部[J].ScienceWindow.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2008(11):19.
[4]日本科学史学会.教育<1>[M]//日本科学技术史体系,第8卷.第一法规出版社,1964.
[5]泷川光治.日本的幼儿期科学教育史·绘本史研究[M].风间书房,2006:41.
[6]日本科学史学会.通史<1>[M]//日本科学技术史体系,第1卷.第一法规出版社,1964.
[7]井上哲次郎.哲学字典:附·清国音符[M].东京大学三学部,1881:66,82.
[8]日本科学史学会.教育<2>[M]//日本科学技术史体系,第9卷.第一法规出版社,1965.
[9]日本科学史学会.物理化学[M]//日本科学技术史体系,第13卷.第一法规出版社,1970.
[10]日本物理学会.日本的物理学史(上):历史·回想编[M].东海大学出版会,1978:120.
[11]高田诚二.科学杂志的战前与战后[J].日本物理学会志,1996,51(3).
[12]日本科学史学会.通史<3>[M]//日本科学技术史体系,第3卷.第一法规出版社,1967.
[13]原田三夫.回忆七十年[M].诚文堂新光社,1966.
作者简介
上原香(1973—),首都大学东京客座研究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要论文有《论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以〈在北极底下〉为例》(顧均正における米国SFの受容—『在北極底下』を中心に),刊登于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现代中国》2015年第89号。
丁丁虫,科幻作家,翻译。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译著有《穿越时空的少女》《墨攻》《看海的人》《美丽之星》《来自新世界》等。
本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8年第2期。
《科普创作》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创作品及评论为主,刊物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号出刊,欢迎投稿订阅。投稿邮箱:kepuchuangzuo@126.com;联系人:姚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