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会】大洋深潜和极低科考:我的“硬核”出差
科学故事会 唐立梅 2025-07-04 18:31
科学家,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但对于唐立梅老师来说,它就是一份职业,就像医生、老师或者工程师一样。只不过,这份职业的“办公室”比较特殊,它可能是实验室、深海甚至是遥远的南极大陆!
石头会说话?
小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懵懂的梦想:长大后,我要成为科学家。但没人知道真正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要做些什么。
我小时候也想成为科学家,并且我实现了我的梦想。那时候我才发现,科学家其实就是一份职业,只不过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和其他人不一样罢了。我打交道的对象之一,就是岩石。
可以说,上山入海下地,哪里有石头,哪里就有我的身影。你可能会说,地上这么多石头,你随便捡一块不就行了吗?不行,我需要的不是普通石头,而是会“讲故事”的原位岩石。
那为什么要研究石头呢?其实我们这个领域是在讲述地球的故事。你可能无法想象,有些岩石已经存在了上亿年,每一块石头都是地球的实物“档案”,研究它们就可以破译出地球悠久岁月中的一小段密码!除此之外,也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准确来说,科学家的工作其实是在探索未知。而每位科学家都像在拼图一样,专注于自己那块小小的领域,将其细致地刻画,最终大家共同努力,将这些拼图拼凑起来,描绘出地球的过去,从而增加对地球的认识。
原位岩石:指在自然环境中未经过人为移动或改变位置的岩石。这种岩石保持了其原始的地质环境和结构特征,对于地质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次深海出差工作
大家对我的称呼很多,其中有一个是“中国首位深海下潜的女科学家”。但其实“首位”这个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示我在时间上是第一个完成这一任务的。确实,因为性别的关系我获得了很多的关注,但对我来说,2013年的深海下潜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其他同事也都参与其中,只不过我是第一位去出差的女性。
当时的出差任务是:我们需要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水深3000米左右的“采薇海山”底,调查取样岩石样品,下潜时间大概10个小时,从早上8:30到晚上6:30。“蛟龙”号是一个8米多长的载人深潜器,载人舱的直径是2.1米,里面摆放着高清拍摄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等一些复杂的设备,因为空间狭小,所以是没有卫生间的。
怎么办呢?只能头一天不喝水。为了怕自己忘了,我还特意把水杯藏起来。就这样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吃了一个鸡蛋、几块饼干,依旧没有喝水,干咽下去,然后就和我的同事们入舱了。
慢慢潜入海底,周围变得越来越黑。下潜到350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有很多发光的生物,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它们飘来飘去,又像夜晚绽放的烟花,好漂亮!
越往下潜,我还看到了好多我没见过的生物,有像长丝袜一样的海绵,有6只脚的粉色海星,甚至还有粉色的海参和海葵。你看它们这么柔软,但却可以抵抗几千米深处海底的水压,太厉害了!生物的智慧和生存能力我们无法想象。
慢慢地,终于到了2774米的采薇海山坡底了。到坡底之后,“蛟龙”号就发挥了深潜器独特的悬停功能。我们悬停在离海底6米的地方取了水样,然后进行玄武岩样品的采集。我们采集到的玄武岩,后来用于测定这个海山的形成年代以及它的成因。
▲海底发现的未知生物
去南极挖石头
挖过海里的石头后,我又重新回到陆地挖石头,不过这个陆地是遥远的南极大陆。2017年,我搭乘“雪龙”号参加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
去南极,我们要穿越“魔鬼西风带”,这是南纬45°到60°之间的一片区域,风浪特别大。犹记得当时的感觉:晕,很晕,特别晕。那时候别说吃饭,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就算是躺在床上,也得紧紧扒着床沿,否则随时可能被甩出去。后来我们找到了方法,在活动室里打乒乓球,用运动来对抗船的剧烈晃动,确实好了很多。终于在第四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后,船不晃了,头不晕了,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在踏上南极大陆的那一刻,放眼望去,目光所及都是冰的世界,还有很多可爱的原住民——企鹅和海豹……
但相比于美景,更让人难忘的是恶劣的环境。南极的紫外线很强,所以我们外出采石都要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完全看不到脸。有时候还有很强的地吹雪,我们每行走一步都很艰难。
好在这一次科考,我们也采集了一批不同岩性的岩石样本,对研究古生代冈瓦纳大陆的构造演化有一定科学意义。
从科研到科普
因为见识了不一样的岩石,渐渐地,我想把我认识的地球分享给更多的人。这十多年来,除了科研之外我还在做科普工作。从学校到社区,从线下到线上。很多人说,做科研的人往往不擅长科普,但我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相比于科研工作,科普同样重要。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也是在引导大家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的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的魅力,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不知道现在的你脱口而出的梦想是不是“我想成为科学家”。但请记住,探索科学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科学研究需要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内心的热爱和坚持。总之,希望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都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保持初心,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
唐立梅,浙江大学地质学博士,中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科普专家”“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来源/《科学故事会》2025年7-8月刊
期刊导览
《科学故事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科普刊物,主要特色是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期刊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科研经历和真切感悟,为青少年讲述科学故事,鼓励青少年动笔写科学故事。通过讲述科学中的故事,发掘故事中的科学,促进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互动,激发并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阅读力、观察力、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