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普作家网!新会员注册个人会员登录

搜索

中国科普作家网 China Science Writers Association

星空引路人 唤醒天文梦

让虚名拂掠而过

科普时报 李大光 2025-07-04 10:24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科普活动家李元先生(1925-2016)诞辰100周年。他是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国际小行星6741号以李元的名字命名,这是中国科普工作者首次获得该项荣誉。本报特别邀请李元先生的生前同事、好友、学生撰文,追忆他和星星的故事。

李元的科普之路,始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李元的父亲李尚仁是早期的留日学者,这段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后来,李尚仁将当时由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阿瑟·汤姆生主编的《汉译科学大纲》等世界科学名著带回家,这些书籍激发了幼年李元对科学的热情。

作为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科学大纲》可谓“凡科学范围内应有的知识,无不包罗在内”。1922年,该书在英国出版后,曾轰动一时,被称为“科学界一部空前未有的伟著”。次年,经任鸿隽、竺可桢、钱崇澍、唐钺(yuè)等21位专家合译,《汉译科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尚仁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李元的人生。对李元而言,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幸福的源泉。他常年埋首于图书馆,安静地阅读、记录;办公室的书柜里存放着他珍视的笔记卡片,以便随时查阅。藏书是他毕生挚爱,但他始终低调内敛,从不以此自矜。

在“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李元将自己的3000多册图书和杂志带到会场展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昂·莱德曼在演讲结束后看到了李元展示的美国《时代》周刊,并对其中关于爱因斯坦的专刊报道感到好奇。我猜想,莱昂·莱德曼似乎也为中国学者丰富的个人收藏而感到惊讶。

作为晚辈,我跟随李元20多年。在同一间办公室的多年交往中,我体悟到他不声张、不炫耀、不鼓吹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他对荣誉没有任何追求,满腔皆是对深邃的宇宙无止境的好奇。

李元虽然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但是,美丽的宇宙将他带入另外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他如痴如醉地阅读和研究宇宙的起源、星体结构,居然在20岁时画出了星图。这张星图在今天看起来也仍然令人敬佩。他将手绘星图邮寄给天文研究机构,受到专业研究人员的肯定和赏识。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不是很多。1991年,我和《科技导报》总编蔡德诚共同参加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彼时,李元郑重地将一篇阐述中国天文科普发展的文章交到我手中,委托我转交给英国国家科学与工业展览馆副馆长约翰·杜兰特,期望借此契机,让国际同行深入了解中国天文科普情况。后来,李元通过各种途径与日本、美国的天文馆频繁互动。他的国际交往仅仅是为了让外国知道中国的事情,让中国知道外国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天文科普。

在做李元口述史的过程中,我得以窥见他思想深处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核: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虚名拂掠而过。

当李元得知自己获得小行星命名时,他对我说:“我真的没想到,这个荣誉怎么会给我呢?”此后,他还获得了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荣誉奖,并于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然而,这些荣誉仍不足以完全体现他的毕生奉献——那是一种超越奖项的精神境界——不追求私利的纯洁的科学精神。

笔耕不辍的李元,于92岁与世长辞,留下众多启迪心灵的科普佳作。他的一生没有显赫官阶,但受人尊重,其纯粹的科学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立场及观点。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协会微信
协会微信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